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社团创新管理方式浅析
2017-08-25宋勇君郑晓露那力荣王刚
宋勇君+郑晓露+那力荣+王刚
摘 要:随着高校社团发展的不断深入,其中的管理方式问题也逐渐表露。通过将协同理论运用到社团管理发展建设中去,协同学科、思想以及制度方面共同发展,使高校社团的管理质量从本质上加以提升,进一步加强高校社团的育人教育作用。
关键词:协同理论 高校社团 创新管理
所谓协同理论,主要是研究在某个孤立的开放系统与其外界的物质能量产生互换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内部协同机制,自发形成在空间、时间甚至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用来描述系统和环境由无序到有序的共同作用规律的理论[1]。协同理论产生的效用远远大于其中双方个体的能量总和,如何协同好系统内部的各部分有序正常的发挥效应,是协同理论实现高效能、高回报的重要因素。
高校社团是基于大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最求理想等共性方面,由高校大学生自发组建的非营利性学生组织。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思想目标、行为发展、心理架构等教育形式的有效载体,承载着教育实践培养、综合素质提升乃至整个高校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但多数高校社团发展单一化、迟缓化现象严重,愈发地阻碍大学生社团时效性、目的性的彰显,因此,高校社团与其他校园文化载体的协同发展研究,已逐渐成为高校社团管理方式的着力点和创新点。
一、高校社团的现有管理方式方法浅析
1.管理模式单一,缺乏平衡性
高校社团在管理模式上仍大多采取由创办者和组织者的自行管理,管理模式上由于都是创办者的自建行为,方式方法较为单一,而且,创办者的能力不同,所管理的极限也不同,这就造成了高校社团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2.管理价值单调,缺乏思想性
高校社团的创办管理者的阅历有限,接触事务不多,缺乏对时事的审度,在整个社团思想价值目标定位上,难以达到一定高度,致使大多高校社团缺乏思想引领,模糊价值目标。
3.管理体制单纯,缺乏健全性
尽管高校社团已有很大发展,但不能否定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制度不健全等问题[2]。制度的缺失容易造成社团人事关系混乱、财务账目不清、秩序混乱、发展目标盲目等现象,影响社团的可持续发展[3-4]。制度的建设是一个社团赖以生存的源泉,制度单一化,必然造成社团内部成员流失,打消成员积极性,为高校社团的后续发展进步埋下了隐患。
二、协同理论下的高校社团管理方式方法浅析
1.协同学科发展,创建学习型高校社团管理方式
高校社团发展必须要以大学生的学科相适应,建立适合学科发展的社团发展机制,从大学生的专业出发,讲社团作为专业第二课堂的延伸与发展,利用活动、座谈等契机,寓教于乐的展现大学生生活的特殊性。
2.协同思想引领,创建思政型高校社团管理方式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必须有指导教师的介入,指导教师的作用不仅可以对开展的活动进行合适的指导,也是高校社团建设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管理模式的执行者,通过指导教师的参与,可以正确完成对社团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的引领,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为高校社团的后续发展。
3.协同制度建设,创建完善型高校社团管理方式
无论是任何学生组织,都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高校社团和学生共同作为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体制建设应当相互协同构建,确保学生组织的发展一致性。具有明确的负责人及制度,定期对社团进行考核[5-6]。建立干部管理制度,实现考核制是对高校社团的领导层更高的要求,更有利于高校社团的后续传承。
基于协同理论指导下,将学科发展、思想引领以及制度完善等方面灵活运用到高校社团的管理方式上,将高校的社团真正建设成可持续、可以靠的精品学生组织。
参考文献
[1][德]哈肯.协同学理论和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杨帆.加强大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对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8):45-46.
[3]黄艳.高职学校加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之我见[J].教育科学,2015(4):237-238.
[4]邓红缨,尹绪彪.谈加强民航大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的有效方法[J].文教资料,2015(21):105-106.
[5] 冯嘉镇.素质提升视域下大学生社团管理的难点剖析[J].科教导刊,2016(6):131-132.
[6] 管众.基于B/S模式的大学生社团管理系统设计初探——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3):165-166.
作者簡介
宋勇君(1988 — ),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辅导员,助教。
通讯作者
王刚(1986 — ),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处辅导员,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