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2017-02-23汪芝泉

文教资料 2016年31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学风建设

汪芝泉

摘    要: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协同理论,从协同理念、制度、教风、文化、榜样、家校等多个方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效能。

关键词: 协同理论    学风建设    路径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学风实质是一个大学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内在动力,是学校的真正灵魂和生命线。如何协同高校各部门,共同提高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效能,是当前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协同理論的内涵

“协同”一词在中国出现很早,《辞源》里把“协同”解释为:和合,一致[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通过从事激光理论研究发现:任何复杂系统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的运动。当系统内各子系统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无规则的无序运动;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有规律的有序运动状态。哈肯把这种现象称为“系统协调作用”[2]。

在此基础上,哈肯建立了协同理论,目标是在千差万别的各科学领域确定系统自组织赖以进行的自然规律[3]。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协同效应,是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会相互作用,从无序走向有序,以至于整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二是伺服原理,是指在众多子系统互相作用过程中,有一个或数个决定性的因素称为序参量,它在整个系统演变中起主导作用;三是自组织原理,是在没有外部指令的环境下,系统内部各要素会根据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目前,协同理论已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二、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契合性分析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其与协同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我们分别从协同理论的三个主要内容分析:

首先,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非平衡性特征,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是由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个部门、多个主体组成的,各个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个动态系统中,使得系统内部具有非平衡性。

其次,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工作主体具有典型的序参量特征,序参量在整个系统演变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施包含大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多个行为主体,需要依靠高校内部或外部的物质、资金、信息、人力等多种资源的配置,其演化和形成的速度比较快,在不同时期内依次起着序参量的作用。

最后,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存在很多的子系统,包括教学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校园文化系统等,系统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无序状态的存在,从而不利于学风建设目标的实现。所以应当通过协同理论的指导,注重序参数的作用,形成有序的系统内自组织运动。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

部分大学生来到大学后,没有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学习比较盲目,处于一种应付状态,目的不明确,自然也不会有很强的学习动力。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很功利,只是追求一些自己认为“实用”的学科和知识,对那些自己觉得“无用”的就不学或者花很少的时间学,另外还有学习目的是奖学金、文凭等。这些缺乏及不正确的学习目的都会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学习方法不正确,效率低下。

由于大学学习和中学相比在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大学生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课后缺乏主动性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还有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通识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以致影响综合素质提高。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力差。

部分大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等纪律松散、生活散漫的现象,尤其是在形势政策课、公选课上,情况较为严重。还有一些大学生无视校纪校规,通宵上网玩游戏,考试找人代考等。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控力。

四、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生自身素质和努力是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关键。

1.思想不够成熟

部分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不够,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后,某些大学生选择了放松,缺乏吃苦耐劳、勇于钻研的精神。

2.心理相对脆弱

现在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家长呵护,很少遭遇困难和挫折。进入大学以后,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小小的挫折,可能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和动力,时间长了就会有厌学的心理。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很多方面都会对大学生学风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

1.教师教风仍需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作风会直接影响学风的好坏,表现在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水平有限,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上课照本宣科,和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学习主动下降。此外,还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一些教师迫于科研的压力,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上,无暇顾及教学工作,造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制度是保障,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还存在很多制度不健全的地方。如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给学生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规范和保障。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制度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体现出学风建设的人性化。

3.校园文化引导不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素质、心理的重要因素”[5]。校园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建设及各类校园科技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某些高校首先对校园文化重要性认识不够,其次对校园活动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三)社会层面。

除了学生自身和学校因素,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会对学风建设带来影响。

1.社会环境影响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观念都趋于多样化。另外,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普遍使用新媒体了解外面的世界,而网络上良莠不齐的垃圾信息会侵蚀和感染一些學生,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不利的。

2.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永远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一些家长的观念存在误区,认为把孩子送到高校,就可以不闻不问了,忽视大学期间的教育和培养。另一方面,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较少,态度简单粗暴,导致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和家长经常性地沟通。

五、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

(一)理念协同领学风。

理念是先导,全校上下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要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把学风看成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要从四个方面实现理念的协同:一是全面性,要认识到学风建设不仅仅是学风的问题,还要通过学风建设带动班风、教风、校风建设;二是实效性,要通过系列措施,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学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三是参与性,要发动全体师生都积极宣传学风建设、支持学风建设、积极参与学风建设;四是合作性,全校各部门之间、机关和教学单位之间要相互配合,分工明确,整体推进。

(二)管理协同助学风。

一是制度保障,落实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与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教学环节督查制度、干部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健全教与学的联系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完善学生素质拓展评价制度等,从思想引导、学业辅导、行为训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合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学习指导和学业预警,扎实做好四年不断线的本科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学情分析、重点关心学生帮扶等基础性工作。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加强学生的分类指导、全程指导,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问题等特殊群体,加强学生资助服务,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

(三)教风协同带学风。

一是教师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授业的同时,传道、解惑,发挥第一课堂在学风建设上的主渠道作用。制定《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和《学生课堂规范》等相关制度,并开展学习宣传,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二是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应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有条件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三是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水平,教师应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四)文化协同育学风。

一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建学风建设;二是组织各类科技学术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素质教育、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活动,多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机会及场所,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的指导,引导它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让学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充分挖掘知名校友资源,邀请知名校友举办报告会,激发师生的荣誉感、自豪感,以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的卓越成绩鼓舞师生,彰显学校的优良校风。同时,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推动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建设。

(五)榜样协同树学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价的,它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尤其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其影响无法估量”[6],学生朋辈之间的榜样示范力量不可轻视。一是扎实推进先进集体申报表彰工作,按照“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强过程指导,强化目标引领,注重覆盖面和参与度,通过申报、创建、展示、评比、表彰等活动,增强大学生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努力营造优良的班风学风;二是广泛开展“优秀大学生”、“双十佳”大学生等先进典型评选,开展优秀学子报告团活动,让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优秀学生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发挥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中坚作用,建立党员挂牌制度,发挥党员同学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的身份亮出来,党员的声音响起来,党员的事迹多起来,打造一批学风建设的学生骨干和优秀学生典型。

(六)家校协同促学风。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创新家校联系方式,在传统电话、书信、家访、家长会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拓宽新的渠道,如QQ、微信、博客、电子邮件等不同方式和家长沟通;二是组织各种类型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如校园开放日、表彰会、艺术节等,家长通过参与活动,切身感受到学风建设氛围;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家访,家访可以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以便于学校和家庭平时能更好地沟通。

综上所述,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协同推进,不断建立并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严格管理为抓手,以规范管理为重点,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17.

[2]桂慕文.人类社会协同论对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3]郝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3:9.

[4]张烁.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会见会议代表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2-01-05(1).

[5]王金宝.地方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与学风建设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91-92.

[6]雷卫平.自我激励与人力资源的开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9-41.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2015syzm08)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学风建设
蓝黄两区经济发展与物流协同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初探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