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2017-08-13刘青青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8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女性主义

摘 要:从作品的开放性、复杂性出发,通过立足于女性语言、女性人物、女性身份、形象的建构等方面,深入挖掘《布罗迪小姐青春》中的女性主义元素和色彩,旨在解读作品独具的女性主义美学情韵,重塑女性形象,发出女性自信坚强的声音,坚定对女性身份的认同,捍卫女性特质,解放女性思想,恢复父权制社会所压制的女性整体,批判当今男权主流文化和语言,发展女性自己的文化。从而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小说字里行间中的女性主义主题,使读者最终能够超越文本,在社会文化中感受生命和存在,希望和平等,感悟到现当代女性也可以富于理性、情感,创造力,拥有智慧。

关键词:《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女性语言 女性人物 身份建构 女性主义

一、引言

缪丽尔·斯帕克是20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之一,对英国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努力,并对其他作者创作提供了创新来源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她创作生涯中写了多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内容新颖给当代英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作品思想内涵丰富,构思巧妙。“《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将斯帕克迅速推向英国的文艺殿堂,是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驰骋万里,开创了当代英国小说的新篇章。”(戴鸿斌,123)其代表作《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围绕一位女教师布罗迪小姐才刚刚开始的青春而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特殊的爱丁堡背景、典型的苏格兰人的特性与思维方法以及语言风格,加上小说主人公布罗迪及其女学生们的形象极大地吸引了广大的读者。”(张秦,106)“缪丽尔·斯帕克在自己的创作阶段,在其作品中描写了女性对平等、自由的困惑、探究直至最后获得人生真正的平等和自由,由此也体现了缪丽尔·斯帕克本人对自由和平等的感悟,通过描写女性执着追寻平等、自由的艰辛历程,缪丽尔·斯帕克也同时显露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和立场。”(戴鸿斌,81)

二、人物语言的力量——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承载着作者通过形式和手段所用心经营的诗学意图和审美倾向,恰当的语言可以帮助作者实现其作品的目的和诗学意图。而且语言是一个社会符号体系,是社会人物彼此联系的媒介。正如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朱利娅·克莉斯蒂娃在其研究中指出的:“自觉地把符号学的“语言”作为解构两性二元对立、颠覆父姓文化秩序的一种方式。”(赵炎秋,250)在分析语言上朱利娅·克莉斯蒂娃着重分析语言上、文化上妇女被压抑、被排斥的地位。在《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人物的语言活动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压制的有力的反抗。

小说中描写到,布罗迪对自己的学生们说:“必须培养自己泰然自若的表情,这是一个女人最宝贵的财富,不管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表现得泰然自若。”(斯帕克,38)笔者认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压迫是无处不在的,女性处于无声和无权的地位,对于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女性都是逆来顺受,从不会去表现出维护自身利益的反抗,“泰然自若”是女性捍卫自己权利和自尊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当处于被男性压迫的困境时,她们不再本能地接受,而是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也表明小说中女性在追求平等时所体现的女性主义立场。

小说中布罗迪作为一名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的见解,但同时也遭到来自学校的压力,小说中的一段情节描述“布罗迪说:在我受雇期间,如果他们不能证明我的方法在什么方面不合适,或者具有破坏性,还有如我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并非通不过考试,他们也就不能对我的方法发难了。”(斯帕克,75)不论是在封建社会或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笔者认为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女性的能力和天赋是被限制和否定的,她们不允许对社会中事物有着任何的自我认知,这是对女性作为社会成员极大的伤害。然而布罗迪用着自己无限的努力去打破这一给女性的压制和迫害。“她的语言表达极具个性特性,她崇尚艺术,思想不囤于传统,不受世俗偏见束缚,甚至具有某种叛逆精神。”(杨宜瑜,1997)布罗迪的坚持和努力让女性可以找到并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强有力抵抗男权社会的权威,同时体现布罗迪的女性精神。

在马西亚·布莱恩女子学校里,学生升到初中后就會被安排到的现代或传统教学班上课,在小说中“布罗迪说道,我一点也不反对上现代教学班,现代和传统是平等的,它们都教给人们一种生活方式,你们必须自由地做出选择。”(斯帕克,123)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注重的是如何教育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现代或传统班在布罗迪的认识观中都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方式,她理解到现代或传统文化精华都能塑造甚至是影响学生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生存。从另一方面读者应该了解,处在任何一个社会环境中,人们随时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选择,相应地去承担社会责任。布罗迪告诉她的学生们除了认真思考自己的选择,往往也会伴随着选择背后所要去理解的深刻内涵,所要体味的现代和传统教学文化中艺术和美的韵味。在布罗迪的话语中读者能感受到女性主义精神的体现,女性经过教育后,具备了独立的思想及能力,便能在父权社会中争取平等、自主的选择地位,这也是现代女性身上体现出的精神。

三、小说人物的影响——女性对自由和平等的追寻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主要人物是教师布罗迪及其六位女学生,她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反映出不同的人物描写产生的不同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李维屏指出的:“毋庸置疑,作为小说的一大要素,人物理应受到学界的重视。……人物批评为英国小说的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李维屏,10-11)对于斯帕克小说的中的人物,不论是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笔者认为都应进行梳理和研究,对于《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主要女性人物的探索,不仅可以加深理解斯帕克的创作理念及内涵,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读者深入了解小说主题,全方位多层次深度把握小说思想。

“斯帕克的小说往往如传统小说一样,有主题、人物和叙事核心,叙述一个完整的有条理的故事。”(秦怡娜、孔雁,47)笔者认为人物是小说关键因素,在小说中有许多女性人物角色,作者也深入细致地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对人物桑蒂的描写不论是从心理还是行为都是深刻的。在《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在桑蒂看来,洛克哈特和实验室是那么神秘,虽她常去实验室,却只有一次碰到有学生在里面上课,学生们将玻璃试管在火焰上来回晃动,几十支绿色试管在工作台的火焰上跳舞。长长的实验室外,光秃秃的树枝不时地敲打着玻璃窗,再远看便是那通红的大太阳贴在冰冷的天空山,桑蒂怎么也忘不了这件事,每当回想起她觉得这是她度过的最愉快的时光,且在实验课上人们是自由的。”(斯帕克,43-44)笔者认为对于自由的向往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们的真实渴望,小说描写到桑蒂喜欢待在实验室,不论是那里的环境还是学生都能令她感受到一种精神自由的体现,能够使她内心里对于自由追求的期望得以实现,自身能够得到愉悦感。

小说中写到在马西亚·布莱恩女子学校,学生们都必须佩带巴拿马帽子,这是校规,帽子需要后檐向上,前檐向下。可在布罗帮中五个女孩子的帽子戴得各具形态。小说中描写到“罗丝以性感出名,金黄色短发上那顶帽子的戴法并不特殊,可她偏要把帽顶两侧向里压进去。”“尤妮丝·加德纳长得矮小精干。她戴帽子时总喜欢前檐上翘,后檐下垂。”“桑蒂·斯特林杰则喜欢把整个帽檐往上翻,并且戴得尽量靠近后脑勺。”(斯帕克,5)笔者认为对人物行为的细致刻画可以从侧面体现出其内心世界的活动及想法。学校作为一个权力机构,设置了一系列的规定,使学生们无条件服从,但布罗帮的成员们却朝向着相反的方向去“遵守”着规定,一方面她们表面上执行着“佩带帽子”这一项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女孩们各自以不同佩带帽子的方式来无声反抗着校方,这是对权威的抵抗,体现着女性内心抵制压迫,追求平等和自由的精神。

对人物生动地刻画能够在一方面帮助读者通过人物了解小说社会背景,另一方面让读者通过人物理解小说的主题脉络。作为一部构成小说精彩部分的体现,人物就如同情节,在小说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小说中“布罗迪对她的学生说:……对于艺术家这是真正的献身精神,你们必须长为有献身精神的人,就像我为你们献身一样。”(斯帕克,127-128)笔者认为,献身是种大爱精神的展现,是个人主体意识对于社会的积极回应。布罗迪作为教师为学生的个人思想发展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对学生言传身教。“用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经历悉心教诲她的学生,决心培养她的学生成为‘人类的精华。”(张云鹤,61)布罗迪全心全意教育学生的除了有限的课本基础知识外,还有其他的社会实用知识。现代社会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关注的仅是自身的利益,并不会有强烈的集体和参与精神。然小说中布罗迪却是女性的杰出代表,用实际的行动体现女性主义精神,她理解到献身是对平等和自由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四、人物身份的建构——女性心理和思想的和谐统一

在父权社会中,由于男权社会的控制和男性权威的体现,女性处于社会底层,没有任何明显身份和地位,她们的命运被牢牢掌控在男性手中。大多數女性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地位,她们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已经被设定为自己只是男性的附属品,一切的中心是社会中掌握权力的男性。

在《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有一男一女站在那群人中间,他俩不住地争吵,男的在女的头上一连打了两下。这时走来一个小个子红头发的女人,大嘴巴红脸膛,她抓住那个男人的胳膊说:‘我当你的汉子。”(斯帕克,64)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身份的建构是自我个体对自己作为一个统一体和连续体的自我认知,往往离不开文化或话语的影响,女性个体意识不断提高,女性对于身份建构也有了自己的追求和认识,她们不再惧怕男性权威而是勇敢的直面现实,为自己而奋斗,自己去掌控命运的罗盘。

在父权社会,女性是没有身份的,她们仅仅是充当传宗接代的工具,没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和身份概念,在小说中,布罗迪小姐却和其他女性有着不一样的价值观,她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并深入挖掘内心中对于教师身份意义。教师在男权社会是不被认可,然而布罗迪不仅作为一位教师且她的教育理念也是体现着作为教师的意义。小说中写道:“我要按照我的教育方针教学并发挥它的作用。‘教育这个词来自词根e和ex,意思是‘出,还有duco,‘我引导。也就是要引导出来,在我看来教育就是将学生灵魂中固有的东西引导出来。”(斯帕克,70)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布罗迪作为一位教师,“她敢于打破传统学校的陈规陋习,并向学生传递新的思想。”(王兴刚,101)她不但有着对教学的深刻认知,同时她对于自己的教师身份建构有着自身主体的认识。在社会中,身份建构对于女性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是对自我充分的认可,更是在心理和思想上和谐的统一。

身份的建构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生活环境、意识形态、社会习俗、宗教、历史等,《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身份的构建是女性自身努力和奋斗的结果,对女性主义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在小说中有描写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些像布罗迪这样三十多岁的妇女,在当时社会,她们对新思想进行过长期的探讨并以饱满的热情从事社会福利、教育、宗教与艺术的实践活动。”(斯帕克,81-82)笔者认为从这段情节中,读者可以了解到女性不再被局限于处于男权社会的底层,随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断有序发展,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传播,使得女性对于身份的认识不断地深入,她们逐渐的意识到她们要打破传统女性身份形象去构建平等、自由的身份,来充分体现自身的对于社会的价值,展现自身的智慧。

身份的合理建构是女性追求独立身份的表现,然父权社会中被扭曲的集体主义精神会阻碍女性自我个性的发展。小说中:“布罗迪曾说过,集体主义这种概念,不该强加于女性,尤其是那些有事业心的女性,她们在某些方面与那些格格不入。”(斯帕克,159)笔者认为集体主义和女性个性的发展并不是矛盾体,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彼此和谐促进。女性在父权社会被贴上许多标签,如:懦弱、被动、非理智等,遭到来自父权社会的歧视、贬抑,自身的独立个性身份标签却没有被认可。女性主义精神对于个性身份的建构是积极有效的,鼓励女性追求梦想,在社会中不论是工作还是家庭方面勇于展现自身力量而不被权威所压抑天性,在身心上达到和谐境界。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语言、人物塑造、身份的建构等方面,使读者了解到小说中女性主义的体现,认识到女性对于男权社会权威的坚强反抗,对于自由、平等地位的追求。“小说全篇着重描写了一群女性,重塑了女性形象,还把读者眼球聚焦在这些传统上被忽视了的女性身上,这是对男权中心思想的反抗和对于处于中心之边缘的女性的呐喊。”(熊海霞,44)笔者认为随着社会意识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女性活动不断深入,使得男权社会中女性发出的声音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女性地位也不断提高。认识到女性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解放思想,拥有独立个体意识,来捍卫自尊和权益,在现实生活或社会中发展女性文化。

通过对小说多维的阐释,小说主题也被深度的剖析,女性主义精神也得到升华。“《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将斯帕克迅速推向英国的文艺殿堂,是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驰骋万里,开创了当代英国小说的新篇章。”(戴鸿斌,123)

参考文献:

[1]戴鸿斌.《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叙事策略辨析[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01):113-124.

[2]戴鸿斌.斯帕克笔下多色调的女性形象[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3,(02):81-90.

[3]李维屏.英国小说人物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袁凤珠译,缪丽尔·斯帕克.布罗迪小姐的青春[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5]秦怡娜,孔雁.更迭的形象,背叛的青春──对《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一种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1,(03):47-51.

[6]王兴刚.《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文本意义的复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5):100-101.

[7]熊海霞.颠覆性别对立,走向中心之边缘——从女性主义的视阕中角解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男性人物[J].文学界(理论版),2010,(08):43-44.

[8]杨宜瑜.试析《布罗迪小姐的青春》[J].川东学刊,1997,(04):51-52.

[9]张秦.浅析《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后现代主义[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06-108.

[10]张云鹤.分裂的主体——《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心理解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34-136.

(刘青青 湖南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411201)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