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2016-11-10邬建华李楠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混搭身份建构陈设

邬建华++李楠

摘 要:在实地调研、访谈的基础上,以被访谈者记忆的物质载体陈设为讨论对象,对陈设品的混搭现状进行研究,讨论了陈设品背后的信息即主人身份建构信息和背后的文化现象。最后,通过对“新疆人”身份的后现代混杂性特点的呈现,唤醒大家对新疆这片热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关键词:陈设;身份建构;混搭

天山北坡公众家庭的审美调查,研究的重点是在没有设计师介入的状况下,普通公众对于自己居住环境的诉求与建构。通过对200多户普通家庭的随机走访和调研(调研对象分成三种类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地方和新疆新移民。这种分类方式弱化了日常审美差异的民族性原因,强调了调研对象身份建构的主体文化性作用),发现地方住户、兵团住户、新移民住户的原籍地、出生地、毕业学校所在地、现生活与工作所在地这些信息中,50%以上的对象涉及三个不同的地方信息,38%左右的对象则涉及四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信息。第二代兵团人更是如此:他们的籍贯多为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国家在建国后分批动员这些地方的年轻人支边,支援国家大西北建设,兵团对这些支边青年以部队编制进行管理分配,下派到兵团各地,这里说的第二代兵团人就是他们的后代),出生地则为新疆兵团编制的师市、连队和团场。他们中的部分人从本地的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毕业,还有一部分则考上了疆外院校,没考上大学的则多在兵团本地寻找出路或外出打工,以满足生活需要。大学毕业的第二代兵团人一部分人留在了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及周边城市就业,另一部分人则另寻它路去了其他地方城市(如伊犁、吐鲁番等地),也有少数返回生源地就业。这就形成大量的这种案例:比如对象A,籍贯地河南商丘、出生地在新疆阿克苏农一师十三团六连,毕业学校新疆大学在首府乌鲁木齐,而现今生活工作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师范学院。而作为调查对象的地方汉族(在新疆有三代或三代以上居住经历的汉族),他们的籍贯多为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他们带着自己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原籍地文化与当地的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今天新疆地方汉文化的雏形,在饮食习惯、语言面貌、生活习惯、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新疆已是他们的故乡,他们喜欢稳定、温暖的家庭氛围,人们学习、工作都不愿意离家太远,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出生地、毕业学校所在地和工作生活所在地的信息相对较固定,四项信息的变化相对较少,一般也就涉及两到三个不同的地方信息。在调查新移民时(1980年以后因上学、生活投靠、工作、经商等原因来新疆定居的人),他们的籍贯、出生地多为一个地址,毕业学校所在地和现工作生活所在地则可能出现两个或三个不同的地方。通过被调查者身份的归类、梳理,发现研究对象的背景信息如此混杂,呈现出多重文化语境中的复杂公众身份的特点,同时说明以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新疆公众个体复杂性和差异性特点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混搭风格是指对多种历史性设计风格如中式古典、欧式古典、新中式、简欧、现代简约等风格的杂糅。新疆北部民居中的混搭则无视各种历史风格而更多的是对其身份建构过程的物品的汇集,这种带有符号性物品的汇集更体现了其背后的文化开放性、交融性、对话性和后现代性。从实际生活的层面来说,公众是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要求来构建自己的生活空间。比如哪些物品是满足其基本的实用功能的;哪些物品是记录自己和家人的成长过程的;哪些东西的存在可以让自己在空间中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哪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可以让自己心情愉悦……

被采访者通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秩序的建构,将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物质符号以跨地域、跨时空、跨民族的方式进行融合,组合在一个空间场所中,这种混搭也许从美感和整体风格的要求出发是无序甚至混乱的,但它在主人眼中却是妥帖舒适和美好和谐的。这种“混搭”既不存在室内设计美学整体上是否好看与成功的考量,那么它大量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它背后的因果关系又是什么?本文将锁定室内陈设品的研究来回答这一问题。陈设品从功能上总体可以分为以实用为主的陈设和以观赏为主的陈设;按照具体用途上又可以分为室内家具陈设、室内织物陈设、室内绿植陈设、室内饰品陈设、室内艺术品陈设五种。①在对200多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后,对被调查者家中的陈设品进行如下分类:

一、地域性陈设品

被调查者自主从当地购买的以实用功能为主的陈设品(2011~2013年间,新疆的网上购物还不够普及,特别是大型家具和家电基本未涉及),如:皮质沙发、大理石台面的茶几和餐桌,装干果的盘子和碗等多采用高足玻璃器皿(这种高足器皿和玻璃材质是维吾尔族受外来生活方式影响的结果),白色带金边的桌布、杯垫、相框等陈设品(西域少数民族历来有好金、银装饰的审美情结,对复杂的提花纺织品特别是加了金丝银线一类的纺织品有着情有独钟的喜好)等,它们具有地域民族历史文化的特点,但很多入乡随俗的汉族人家也经常购买和使用,这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在一位新移民女士的家中(对象16岁随姑姑从河南老家来到新疆工作,然后成家),有两个软胶材质仿绣花效果奶白色带金边的隔热垫。她的解释是:“如果在老家看见这种垫子我是不会买的,因为放到家里感觉怪怪的;但在这里,我觉得它很漂亮,所以就买了。”市场上陈设品的形态、材质、风格对家庭氛围起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陈设品反映了当地市场的综合经济生态、审美能力、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生活品味等。

二、社会关系性和事件性陈设品

因为新人结婚、孩子满月、百天或周岁、结婚纪念、探亲、出差、旅游等原因,亲朋好友或自己会购买装饰纪念性陈设品。这些陈设品中有装饰性为主的照片,人们把事件性的留影放大变成照片,挂在客厅沙发的背景墙上、餐厅的墙面上或卧室的床头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卡通瑞祥或属相玩偶、百合造型的灯具、孩子的玩具等;有主人成长过程中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得到的记忆犹新的物品,如儿时瓷质的猫形存钱罐、绘有松鹤图案的粉彩笔筒、陶制上釉的仙鹤笔架等;还有主人在外地购置旅游、出差、回老家探亲等事件性的纪念品作为陈设,这种陈设品往往具有异域风情。在一个回族人家的客厅和餐厅之间的墙面上,挂着一个云南傣族舞蹈少女木制圆盘形手工雕刻的工艺品,在回答购买这个工艺品的原因时,她说:“买的时候觉得好看所以就买了,回来后也没有多想就在家里找了个地方挂起来,朋友来了问起时,还能谈谈云南旅游的趣事,我的很多朋友对此也没有觉得不妥。”(按照伊斯兰教义和传统的穆斯林“偶像禁忌”的习俗,家中摆放带有眼睛的动物或生物图像是禁忌)这些陈设品记录了人际伦理亲情关系,甚至超越了民族与宗教文化的常规要求,具有社会性和事件性的双重属性。

三、时尚性陈设品

娱乐媒体传播中的韩剧、美剧,对公众的审美和对理想生活的想象与构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韩剧中的餐桌、茶几、床上用品,美剧中的红酒架、情调灯、华贵的水晶灯等。当水晶灯成为时尚元素被中青年人所追捧和热爱,人们选择它时除了关注照明性能外,更关注它闪烁华丽的程度;当红酒架进入青年家庭时,年轻公众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并被重新建构。

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免费陈设品,如挂历、对联、福字等。在对兵团某连队的几个家庭进行调研时发现这几家都挂着同样的挂历,这些挂历是年末银行为了宣传农资贷款、银行业务时免费发给农厂职工的,被调查的兵团人家把它们挂在了入客厅醒目的位置上正常使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当地人寿保险公司为了推销保险业务给农场职工们发的对联和福字,职工们把它们平整地贴在了大门口)。但这种银行和保险公司发纪念品的现象虽然在地方城市也屡见不鲜,却很少被地方家庭使用,因为他们认为“一本挂历要看一年,它应该赏心悦目让人爱看,这是很重要的事”。这种差异性反映了兵团和地方公众不同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及价值观。

在这种丰繁信息的背后,体现了普通大众家庭陈设现状,既具有“大众文化娱乐性、流行性、类型化的特点”,又具有“民间文化注重语言的通俗日常性、以传承模式的形式将其精髓保存下来的特点。”②

本文无意探讨公众审美品味的高下,而重在客观记录和分析新疆北部公众身份背景的复杂性和文化融合构建中,兵团、地方、新移民三种类型的人与新疆丰富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融合后会发生互相作用、互相交汇的程度和具体表现,以个体的鲜活与生动呈现出融合的多样性,当然这也是室内陈设自然而然地显现出后现代混搭的原因。我们在美丽开放的新疆,有着多元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同胞,身份构建所体现的文化融合既具有无意识被动性,又具有有意识的自觉性。有意与无意之举,都记录了自己的多元文化属性,构建多重文化并置的后现代生活环境,构建无物质之间的新型和谐关系,并使自己在多种文化中得到认同和安全感。正像热播的电影中《疯狂动物城》中的台词:“我们有很多的共同点,我们越是努力了解彼此就越会发现彼此的闪光之处,我们要学会欣赏彼此的差异,找到并且互相尊重彼此的差异”,这样大家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也才会有更加丰富精彩的当代新疆文化。

注释:

①崔冬晖.室内设计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3次印刷,P316-330.

②王蕾.混搭正当时——混搭解析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C],硕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的“走向文化的多元化”讲座中提出,现在的文化形态总结为四种,即主导、高雅、大众、民间文化。

作者简介:

邬建华,硕士,昌吉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及其理论、视觉文化研究。

李楠,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昌吉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民艺学、中国画创作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混搭身份建构陈设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简述罗布林卡格桑颇章陈设幢幡的保护与修复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流光恬语 软装陈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