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型课评价体系之复习课

2017-08-05贾龙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复习课评价

贾龙

摘 要:课型改革中的复习课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评价机制和依据,针对常规复习课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整改思路,并对其提出一些现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复习课;评价;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6-003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6.020

在新课改轰轰烈烈的进行中,方法、理念推陈出新,对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在短暂的课堂中有效以至于高效的开展教学是能否胜任当今职业要求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高效课堂,即课前充分备课,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预习,针对学生能力、兴趣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技巧(如:提问、探索、讨论、反思等)结合学生已备知识和预习效果将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贯穿,课后根据课堂效果及作业反馈,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巩固,并对上述构成进行客观、合理地正面评价。其本质在于利用课堂的40分钟高效衔接教学的各个过程,而不是将所有的教学集中于此,更不是无限量扩充知识。

一节课从准备到设计,再到实施,无论理念多新、方法多奇,是否为高效课堂,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其效果的评价。

一、目标评价

每节新课都有自己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复习课也一样。首先,复习课不等于知识点铺陈,也并非习题讲解与练习,更非难题提示与点拨;其次,复习课不是知识点的考查与测试;最后,复习课不该为了求新求异而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活动课。这里所说的复习课不等同于课前的知识回顾和习题纠错,而是一节完整的、独立的、目标明确的、具有评价性的阶段性复习课。鉴于此,首先要明确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一)复习知识点的选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每一章的容量不尽相同,少至3节,如“勾股定理”;多至12节,如“有理数及其运算”。如果将一章的知识点全部罗列,逐一复习,首先,时间耗费过多;其次,重点、要点、难点不明显;再次,过于分散的知识点不易构成体系,难以突出核心;最后,这样的复习课如同嚼蜡,会使学生和教师丧失兴趣和激情。所以,在选择复习课的知识点时要把握有核心(不拘泥于一个)、有主次(不以难以为标准)、敢取舍(以知识体系和知识核心为服务目标)、能应用(知识点不应是概念的罗列,应讲求其实用性和高效性)。

(二)知识体系的构建

所谓阶段性复习,往往是一章结束的复习,或者是几节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复习,这些知识点之间就不应该是独立的,分散的;而应该是中心明确的,连贯的,互相支持、互相渗透的若干个点。教师要为学生呈现的是这些点之间的联系和穿插,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知识体系的建立,要让这些点串成线、绘成面、构成体。

同时,在建立的知识体系中,要明确这一体系的核心,以此为中心发散或贯穿至体系各个知识点。核心明确了,学生就有了依据和准绳,从而可以自如地在体系中选择相关的内容加以应用,也能有效地进行转化和迁移。

(三)能力目标的定位与评价

复习课在三型课中起到的是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在能力的训练上既不能是对知识点的认识与了解,也不能要求其在一节课中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在此之前,通过授课学生对知识点已经不再陌生,这里不需要进行概念的讲解和公式的推导;由于大量的练习、测试、讲评、纠错、巩固等工作尚未完成,我们也不能要求学生对所及内容融会贯通、游刃有余。通过复习课学生应该掌握的是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从属关系,通过适量的题型分析,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从而达到学以“知”用的目的,教会学生对同一题型进行分析和处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达到题型转换、举一反三、知识升华的学生应得到相应重视和培养。

(四)情感目标的理解与评价

许多教师都认为情感目标空洞、虚无。其实,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习惯的训练及养成过程。教师不可能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大量的内容要通过学生自行理解、消化、应用。通过复习课的知识点梳理、知识系统构建、典型题型的分析、知识应用的方法与技巧,教会学生在独立中渐渐掌握这些技能,使其培养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将授“鱼”转化为授“渔”。

二、过程评价

(一)过程设计

每一节课无论有多好的目标设计,要达到何种教育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来进行和完成,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一节课的核心与灵魂。如何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结合课堂动态实施课堂过程,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对课堂过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课堂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要具有目的性、目标性,要通过教师讲、学生答、师生互动等环节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处理相应的典型例题。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适时、有针对性地复习预设知识点,让各知识点自然、流畅地穿插于教学过程之中,要避免生硬地提问与罗列。复习课不等于测试,不要将问答贯穿于整節课;复习课不等于习题讲练,不能完全以讲解习题为进程;复习课不等于拔高练习,不应只注重难题大题,忽略中、下等生的存在。

2.三适原则。复习课的进行过程需要习题的回顾和贯穿,但绝对不等同于习题讲解课,在选取习题时要注重适量、适度、适时原则。首先,复习课中选取的习题不宜过多,否则习题的讲练过程会耗去大量的时间,难以保证课堂进度的完成,但是,如果没有习题,那么复习课会变得空洞乏味,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和驱动力;其次,在习题的选择上不宜过难,题目太难会使大部分中、差生丧失信心,使之与课堂脱离,失去了普遍性原则。但是,题目的选择也不能过于随意,要有针对性,一定要涉及本节课所复习的一个或若干个知识点,最好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这样有助于知识点的串并联和体系的建立;最后,所选的习题最好是近期(1-3天)做过的,如果时间间隔过长,学生对习题的印象已经模糊,甚至遗忘,那么,对这样的习题,学生要重复审题、分析、思考、解题、验证等诸多步骤,这样会使整节课显得散乱、拖沓。endprint

选择习题时最好选择近期做过的,难度适中的,最好是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已经对全体学生讲解过的,涉及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若干个知识点的典型习题。

(二)课堂动态

一节设计再好的课,脱离了教学的实施就变成了空想、妄谈。所以,如何使一节设计完美的复习课有效甚至高效地实施,就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

无论课改如何进行,师生角色如何转换,教学理念如何更新,教育重心如何转移,老师都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所以,教师讲授的重要性不可淡化和转移。这里对复习课中教师教学的评价从课程进程和课堂组织两个方面进行。

1.课程进程:结合之前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将此项内容分为:回顾、认同、组织、应用、延伸5个部分。回顾,教师提出一个点,引出一条线,由学生补充所学、所需知识点,部分涉及不到的再由教师补充。认同,学生有差异,能力有高低,所及知识点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已记忆、掌握,对知识点中存在的问题、遗漏、歧义由教师做解释、补充、纠错。组织,零星的知識点难以记忆,容易出错,所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综合应用,而且知识体系是复习课的核心和精华,在这里要格外注意构造的原则和目的性。应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如何将所学内容合理有效的应用于实际问题和生活中,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和评价准则,所以在习题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典型性和高效性,切忌为了展示水平而设计过大、过难、与复习知识点无关和关系不大的题目;习题的讲解应加入到知识点回顾过程中,不应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延伸,延伸不是复习课的重点,也不是必要组成部分,当时间充足,学生能力可及时,可向横向(其他章节相关知识)、纵向(难度适当增加)延伸。

2.课堂组织:课堂组织的表现形式分为师生问答、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内容,在常规教学中大家都耳熟能详。不同教师,不同班级对这些组织形式也有自己的模式和特点,这里不做一定之规,这里要强调的是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必要的、有效的、高能的课堂活动。

为了使下面的评价有的放矢,这里先谈一谈常规组织中的一些弊病。

1.照搬教案,墨守成规:由于多媒体的应用和普及,许多教师在课前都按照自己的经验和预想将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中逐一展示、按部就班,彻底丧失了主动权和灵活性,对于已经设计的课堂活动无论有无必要都会进行,对于突发的问题和课堂情境由于事先没有预计到而简化或忽略。

2.指标式提问,凑数式讨论,花样式活动:一些教师为了达到“照顾到全体同学”的标准,每节课都要逐一提问每个(大部分)同学,从而展示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特点。一些课内容较少,难度较低,教师为了达到提问的数量指标而使一些提问内容重复、质量较低,甚至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提问;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都需要小组讨论才能得出,反之,一些较难、较深的内容也不是学生现有能力可以解决的,但是一些教师为了“保持特色”“展示能力”,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上设置讨论,以致出现“模拟讨论”和得不出结论的结果,使得教师又要重新讲述、讲解、总结。

3.职能退化,变课堂组织为维持纪律:《新课程》思想指导教师与学生变换角色,明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淡化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于是一些教师直接把课堂推给学生,一上来提出几个纲领性的问题,然后就开始学生讨论、学生练习、学生评价。整个课堂乱作一团,教师只在教室中来回维持秩序。习题完成后学生间批改、评价,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对知识练习、掌握时间不足,导致错误难发现,评价不到位,又要教师重新完成这一过程,费时费力。

所以,在复习课的课堂组织评价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点。

1.提问:提问要有目的性、针对性,与下面所讲知识点或习题相关,最好提问要有连贯性,通过一个问题的解答能引出下一个问题;题目难度要适中,既要促使学生思考,又要在学生能力范围内;问题不应过大,思考和解答用时不能太长,保证课堂进度及时完成。

2.讨论:复习课中的讨论不同于新课的探索或习题课的深度延伸,这里的讨论多以总结和完善为主,由于复习内容已经学过,所以可以扩大讨论范围,开展全班性的讨论。其实,复习课中除个别知识点和习题讲解中开展讨论,其他情况大可不必讨论。

3.成果展示:数学课中的成果展示多以板演的形式进行,原则是以学生已完成的、熟悉的习题为主。

总而言之,教师要有目的、有必要、适时、恰当地组织课堂活动,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复习的知识系统展开,使之在课堂中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三、效果评价

学习是由感知、认知、理解、掌握及应用等过程构成的动态的过程,所以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具有延时性和多样性,这里只针对复习课的效果做以下评价。通过复习课的讲授,学生是否熟悉并掌握了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学生能否将知识点通过教师构建的知识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融会贯通的要求。学生能否正确、合理地使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模型,将知识转化为处理问题的工具。复习知识的延伸从广度上能否达到章节间的结合,有效利用本章知识处理综合性问题,从深度上能否达到触类旁通,知识和能力的升华。教师能否通过章节的阶段性复习进行阶段性反思和总结,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和能力提升,从而在日后的教学中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许芳.“三型”评价方式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设计,2014(24).

[2] 王文涛.初中数学三型课教学模式研讨——讲评课[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学生版),20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复习课评价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谈谈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复习课
在趣味情境中构建知识体系
追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