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本土资源为习作打开天窗
2017-07-10毛海燕
毛海燕
笔者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总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取材和表达方式虽不是千篇一律,却也如出一辙。如写秋天:“秋风一吹,小草们一片枯黄”“秋天来了,成群的大雁从天空飞过,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果园里的水果成熟了,黄澄澄的香蕉、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这些描写尽管也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是总让人感觉“似曾相识”,犹如“八股文”一般。究其原因,便是学生事实上并未获得与素材相匹配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只是凭着记忆在抒写别人眼中的秋天。其实在浙北,秋天的草仍旧保有翠绿鲜活的颜色,再说哪里有种植黄澄澄的香蕉和红彤彤的苹果呢?凭空捏造,任性模仿,便是文章缺少个性化表达、缺少生命活力、不接地气的原因之一。
难道因为浙北的秋天没有枯黄的草,没有种植香蕉和苹果,就不能作“秋天”之文了吗?当然不是!浙北有浙北的秋天,浙北有浙北的文化,单是笔者生活的平湖这一座小城,便有与众不同的性格和温度,如实地描绘这座小城的美景和文化,难道不是一篇好文章吗?小学生习作的目的之一,便是真实地记录生活和心情,真实地描写眼中的世界万物啊!于是,笔者萌发了将本土资源引入到学生作文中来的想法,并在“新体验作文”班上进行实践,不但让学生们快乐地步入写作的殿堂,而且使学生的作文更加接地气,更有生命活力,更具个性化了。
一、名人文化滋润心田
平湖虽是座小城,却名人辈出:美术大家陆维钊、诗词大家赵孟坚、工程院士葛昌纯、冶金专家邹元……这些名人文化及其风骨恰如覆盖在白雪之下的绿草一般,持续不断地展示出生命的青翠,荡涤着平湖子民的精神之河。其中对平湖文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弘一大师李叔同和保存完好的“小巧玲珑、布局紧凑”的莫氏庄园。笔者将此二者引入习作课堂,让平湖的名人文化滋润学生们的心田。
(一)长亭外,古道边——叔同文化启迪学生智慧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后剃度为僧,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在平湖的东湖景区,有一座洁白的“莲花形”叔同纪念馆,笔者视此为濡沐叔同文化的殿堂。
1. 走进“李叔同纪念馆”,了解大师生平经历
秋日,笔者带领学生前往李叔同纪念馆,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学生们走近大师,初步了解了他在音乐、话剧、书法、佛教等方面的成就。瞻仰着大师的遗像,孩子们齐唱着《送别》,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优美旋律飘荡在莲花馆内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不禁涌起了对大师杰出成就的尊重和敬佩。陶天宇在《参观李叔同纪念馆》中这样写道:他短暂的一生竟然能留给后人这么多的精神财富:音乐、话剧、诗歌、书法……走进纪念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精美的艺术万花筒,我对弘一大师也更好奇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2. 欣赏电影《一轮明月》,感受大师精神之美
虽然学生参观了李叔同纪念馆,还阅读了《叔同传记》或相关作品,但是对于弘一大师这样的杰出人物,学生在理解上还是颇有难度的,尤其是其出家后的苦心孤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观看由濮存昕主演的电影《一轮明月》,对于片中的经典镜头反复播放,让学生感受一代大师善良慈悲、心怀天下的伟大人格。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看著李叔同在追悼会上泪流满面地自弹自唱这首哀歌,我被他对于母亲的深爱感动了,唯有深爱,才能挣脱礼教束缚,用真诚的方式来悼念自己的母亲啊!
——周子杰
他不坐轿,坚持步行广宣佛法;他不奢侈,破衣破被缝缝补补。然而他又是如此慷慨,在病重期间,拒绝买药医治,而将珍藏的笔和眼镜送给贫民。这份仁爱、这份慈悲,像光芒一样围绕在他的一生中。
——左 源
学生们被电影中弘一大师的家国天下、悲天悯人的善良感动着,也感受着大师至真至纯的文人情怀和勤勉刻苦的治学精神。品读学生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正逐渐走近大师、了解大师、崇敬大师、学习大师的心路历程。这样的文章,难道不是自发于心、表达于心的好文章吗?
(二)后花园,筑高台——莫氏建筑带来审美之光
莫氏庄园位于平湖市南河头。作为江南六大厅堂之一的平湖莫氏庄园,至今已经历了三个世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氏庄园的建筑之美,可称古典园林的典范。笔者组织学生前往参观,感受其建筑之美,感受古人智慧。
1. 亭台楼阁皆景色
莫氏庄园里三座花园错落其间,拳石勺水,移天缩地。花木、水池、曲径、湖石皆成小景,如诗如画,使人赏心悦目。带领学生游赏其中,学生们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转过那条长长的回廊,眼前顿时开阔——竟是一个别致的花园。穿过月亮门,只见花园中央有一口古井,井边绿植掩映,那一片翠竹在风中轻轻低吟。翠竹丛中,是一座假山,山石嶙峋,像飞鸟,像巨鹰,清静优雅。
——吴允乔
在学生们的参观游记中,莫氏庄园的建筑之美成了一大亮点,那些出人意料的布景设计、巧夺天工的绘画和雕刻,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灶头文化独树一帜
平湖的灶头文化是民俗一绝。在莫氏庄园中有一座有名的三眼七星灶,灶头上画着虫鱼花卉、松鹤延年等,在引导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后,孩子们对灶头画顿生兴趣。喜鹊代表喜事,蝙蝠代表福气,鹿代表禄……孩子们寻找着、品评着,传统文化在灶头画上流淌着。正如学生蒋树树在文中所写的那样:
灶头是平湖农村司空见惯的,可是真是没想到灶头画中竟然还有这么多的说法和讲究。参观了莫氏庄园的灶头之后,每每看到乡下的灶头,我总要研究一番,看看主人心中最祈祷的是什么……
二、支柱产业冲击课堂
平湖是中国服装之乡,全世界每100件品牌服装中,就有1件产自于平湖!平湖也是箱包之都,是全国三大箱包生产基地之一。不少学生的家长就从事着服装和箱包生产。笔者利用服装城和箱包城,让支柱产业冲击作文课堂,带领学生前往参观调研。
(一)服装之乡——市场调研自豪满怀
笔者与学生在出发前进行商讨,针对调研的目的商定了几个采访话题,如:平湖的服装生产以哪一类为主?本店的年销售量大概在多少件?这些服装大多销往哪里?然后将学生分组,由学生在市场里自行寻找采访对象,并对采访结果进行整理。
从我们采访的数据来看,平湖服装主要是以羽绒服批发为主,所以销售量非常大,一家店少则三四百件一天,多则几千件一天,生意非常好。外贸服饰基本上都是销往北方,因为北方很冷,而我们的羽绒服就是保暖防寒的,所以每年10月~12月是服装的销售旺季。
——杨亿能
学生们在服装城中不但看见了平湖服装的生产与销售盛况,且能深入采访,对内在运作和销售渠道等进行调研了解,并且对调研结果进行理性的分析。这次宝贵的社会体验和能力锻炼,难道不是写作文之外的另一大收获吗?
(二)箱包之城——创意设计尽显才干
箱包作为平湖的一大支柱产业,以拉杆箱为主,远销欧美。随着人们对拉杆箱的使用需求提高,创意和质量成了平湖箱包在市场上得以取胜的关键。那么,未来的拉杆箱会有哪些发展趋势呢?眼前的拉杆箱虽然已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还有没有创意提升的空间呢?笔者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需求、畅想未来拉杆箱,尝试设计实用、创新的拉杆箱。学生们的作文中,有的考虑到女性爱美的特点,采用镜面材料;有的考虑到充电问题,因此拉杆箱还自带充电装置……这些创意设计,不正体现出学生们作为一名平湖人的主人翁意识吗?他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理性地思考市场需求,尽显设计才干。
社会实践和调研,不但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而且激发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欲望。因此在作文中,学生们纷纷表达对平湖未来服装产业和箱包产业的建议和意见。本土资源与习作的巧妙对接,或许已经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开启了大门。
三、本土特产尽享美食
平湖的特产美食像这片广袤土地上的点缀,它使人们富足的生活更有情趣。笔者尝试将平湖特产美食带入课堂,与学生们在课堂上尽享美食,让舌尖与笔尖共舞。
(一)曹桥杜瓜子——舌尖上的美味
杜瓜子于平湖人来说,可是一绝。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品尝杜瓜子,并且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同学们品尝杜瓜子时的动作和神态等,用心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小小一粒杜瓜子,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愉悦。
你看我同桌,翘起兰花指,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一颗杜瓜子,慢悠悠地放入口中,轻轻地吮着它的味儿,不由得眯起眼睛,仿佛在享受天下第一美食似的。
——胡陈成
杜瓜子一入口中,先是一股咸咸的味道在舌尖上弥漫开来,那咸中带微辣,辣中带着鲜,再一吮,一股极细的甜味升起来,再吮,更甜了。
——张奕晨
因为有着课堂上真实的体验,学生们作文中的杜瓜子也便有了更具个性化的味道。有甜有咸有微辣,有鲜有麻甚至有点苦,每个孩子都用心感受,写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与此同时,孩子们也细心观察别人品尝杜瓜子时的表情和动作,将这一刻写得传神精致。
(二)平湖糟蛋——天下第一蛋
糟蛋历来是平湖人的骄傲,它曾被皇帝誉为“天下第一蛋”。糟蛋的味道极其独特,因其是在酒中发酵过的,因此有的人还不能接受它的美味呢!笔者买来了糟蛋,让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当然品尝之前先让学生观察糟蛋的外形,品尝之时凝神感受它的味道。学生们一时兴致高昂,劲头十足。
你瞧这糟蛋,与我们平时吃的鸡蛋大为不同:蛋的外面粘着些白白软软的东西,一股酒味直钻我们的鼻子。蛋膜之下,隐隐约约能看到蛋黄。用牙签轻轻刺破蛋膜,更浓烈的酒味扑面而来。我拿起筷子夹了一点放入嘴中,呀,这是什么怪味道呀?冲,像芥末似的;辣,像白酒;可是还有淡淡的甜味……一时间,我的舌头上像开了调味铺似的。
——陆一诺
这就是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笔者用这样的方法,先后将南湖菱、石榴、元青豆等引入课堂,学生们的体验感受越来越深刻,文字表达也越来越丰富了。特产美食打开了学生的味蕾,孩子们举一反三,在快乐的品尝中丰富着自己的感受,细腻着自己的表达,写出来的美食文章让读者阅读之后垂涎三尺。
四、民风民俗源远流长
英国政治家、小说家迪斯雷利说,习俗也许不如法律来得明智,然而它们向来比法律更受人欢迎。的确如此,在逢年过节时,平湖的民风民俗使这些日子变得非同寻常。于是,笔者将这些习俗带入课堂,与学生共度那些与众不同的节日。
(一)清明之际——青汁团子巧手做
清明节来临之际,笔者邀请了两位学生的奶奶,准备了做青汁团子的材料,让学生们体验了一回做青团、吃青团。学生们一边向奶奶请教,笨拙地做青团,一边聆听青团的历史典故,还美美地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青团,过了一个别样的清明节。
我从青汁面团上揪下一小团面,学着奶奶的样子把它搓成一个球,再以两个大拇指为中心,慢慢转动面团,将它捏成一个“小碗”,夹了一筷豆沙放在其中。奶奶说收口时一定要小心,不能把豆沙挤出来。我小心翼翼地托着“小碗”,用虎口一点一点往里推,“碗口”乖乖地往里收拢,哈哈,这有什么难的呢!正当我要鸣金收兵时,突然手心里一湿,我一看,呀!不知道什么时候,“碗底”竟然漏了,豆沙像巧克力一樣沾满了我的手,我的青汁团子光荣地牺牲了!呜……
——张 微
这样的文章真实有趣,不但写出了做青团的过程,还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学生能在文章中说真话,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清明节的印象和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二)端午时节——七彩香囊我来绣
清明节做青汁团子后,学生就很盼望端午节,因为笔者许诺他们端午节做香囊。课前,笔者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做香囊这一习俗的渊源,便布置学生去了解为什么端午节要做香囊,香囊中应该放些什么。课堂上,在交流之后我们便着手开始做香囊。教室里飘荡着艾草的清香,学生们穿针引线,好不热闹。
夏文奕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
看着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香囊,我倍生成就感。这香囊中装的不只是朱砂、雄黄和香药,还有避邪驱瘟之意。你看这一个个精美的香囊,不正是端午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吗?我愿用我的巧手,缝制八个十个,分发给亲戚朋友,送上我真诚的祝福。
平湖有趣丰富的民风民俗像养分一样滋养着平湖的水土,也让平湖人民将每一个节日都过得诗情画意。在课堂上与学生重温这些习俗,我们收获的不止只是精彩的作文,还有爱家乡、爱节日、爱平湖人民的朴素情感。
其实平湖的本土资源众多,除上述活动,我们还去菜场采访调研、去民俗风情馆参观游览、去当湖中心幼儿园与小朋友们互动交流……依托这些本土资源,我们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真实且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在学生的笔尖流淌开来,开出一朵绚丽的作文和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