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灵动深刻与锐意创新的思维品质
2017-07-06白雪峰
白雪峰
[摘 要] 本文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两个方面阐述了平面几何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方式. 前者强调在多解过程中,综合调用几何知识,灵活运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后者关注基于问题的遗传不变性和变异性,进行变式拓展研究. 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都聚焦于学生“四能”提升、创新意识增强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灵动深刻;锐利创新;思维品质;探究历程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两个方面阐述了平面几何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方式. “一题多解”强调的是在多解过程中,在综合调用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一题多变”则关注的是对能够保持“遗传不变性”和发生“遗传变异性”的问题开展深入探究,进行变式和拓展的研究过程. 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都聚焦于学生“四能”提升、创新意识增强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下面就以一道平面几何试题的研究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试题呈现
试题 如图1,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E平分∠BAC交BC于点E,交OB于点F,求证:EC=2OF.
探究多解历程回顾
为使多解过程更为简洁,证明方法更加突出,笔者将多次证明中都需要用到的条件先行证明,避免在多解过程中反复赘述.
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
因为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所以有AB=BC=CD=AD,(Ⅰ)
AB∥DC, AD∥BC,(Ⅱ)
AO⊥BD,AO=OC,即点O为AC的中点,(Ⅲ)
△AOB和△BCO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Ⅳ)
因为AE为∠BAC的平分线,
所以∠1=∠2. (Ⅴ)
因为∠3=∠1+∠4,∠5=∠2+∠6,
又∠4=∠6=45°,
所以∠3=∠5. (Ⅵ)
所以BE=BF. (Ⅶ)
说明 (1)以上结论(Ⅰ)至(Ⅶ)将在下面的证明中直接使用;(2)欲证EC=2OF,可证=或=2,这样的变形处理可以使证明思路更为开阔.
方法1 (直接折半法)如图2,取EC的中点G,连接OG,因为AO=OC,CG=EG,所以OG∥AE. 所以==1. 所以OF=EG=EC. 所以EC=2OF.
方法2 (间接折半法)如图3,取AE的中点G,连接OG,则OG=EC且OG∥EC①. 因为OG∥BE,所以∠5=∠8. 又∠3=∠7,注意到∠3=∠5,所以∠7=∠8. 所以OG=OF②. 由①②可知EC=2OF.
方法3 (直接加倍法)如图4,在OD上截取OG=OF,连接GC. 因为AO=OC,OF=OG,∠AOF=∠COG,所以△AOF≌△COG. 所以∠FAO=∠GCO. 所以AE∥CG. 所以∠3=∠9,∠5=∠10. 注意到∠3=∠5,所以∠9=∠10. 所以BG=BC. 又因为BF=BE,所以EC=FG. 所以EC=2OF.
方法4 (间接加倍法)如图5,过点C作CG∥OF交AE的延长线于点G,因为AO=OC,所以AF=FG,OF=CG. 因为BF∥CG,所以∠3=∠CGE. 又∠3=∠5,∠5=∠CEG,所以∠CGE=∠CEG. 所以CG=CE. 所以EC=2OF.
方法5 (平行相似法)如图6,过点B作BG∥AC,与AE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 所以=. 因为BE=BF,所以EC=2OF.
方法6 (平行相似法)如图7,过点B作BG∥AE,与CA的延长线交于点G,则==,=. 所以=. 因为BE=BF,所以EC=2OF.
方法7 (平行相似法)如图8,过点O,B,C分别向直线AE作垂线,垂足分别为G,H,K,则有OG∥HB∥CK. 所以=①,=②,==③. 由BE=BF以及①②可得=,即=④. 由③④可得=,所以EC=2OF.
说明 上述七种证明方法,从本质上说都是作“辅助平行线”. 其中,前四种证法都用到了中位线定理或其逆定理,学生对此比较熟悉,而后三种证明方法则都采用了“平行相似法”,同时,需要学生观察到两次或三次三角形相似. 如果从另一种方向进行思考,可以看出其中的第5和第6 两种方法都是证明著名的梅涅劳斯定理的方法,下面我们直接利用该定理证明这个问题.
方法8 (应用梅涅劳斯定理)如图9,△OBC被直线EFA所截,由梅涅劳斯定理得··=1. 因为BE=BF,CA=2AO,所以EC=2OF.
说明 方法8应用梅涅劳斯定理证明上述问题,可以不必添加任何辅助线,由一个式子便达到证明目标,过程简单明了,在推广过程中,为了减少篇幅,笔者就采用梅涅劳斯定理证法.
方法9 (应用等腰三角形)如圖10,过点A作AG∥DB,交CB的延长线于点G,则有四边形AGB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G=BD=AC, GB=AD=BC,∠GAE=∠3. 注意到∠3=∠5,所以∠GAE=∠5. 所以GA=GE. 又GA=AC=2AO=2OB=2OF+2FB,GE=GB+BE=BC+BE=BE+EC+BE=2BE+EC,BF=BE,所以EC=2OF.
说明 在方法9中,应用△GAE为等腰三角形,GA=GE,然后利用线段的等量代换得到结论,由此我们又可以想到一种证明方法.
方法10 (应用等腰三角形)如图11,因为AD∥BC,所以∠5=∠DAF. 又∠3=∠DFA,∠5=∠3,所以∠DAF=∠DFA. 所以DA=DF. 因为DA=BC=BE+EC,DF=DO+FO=OB+OF=OF+BF+OF=2OF+BF,又BE=BF,所以EC=2OF.
方法11 (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如图12,延长AE,DC交于点G,因为∠1=∠2,∠1=∠G,所以∠2=∠G. 所以AC=CG. 又∠AOF=∠ECG=90°,所以Rt△AOF∽Rt△GCE. 所以===. 所以EC=2OF.
方法12 (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如图13,过点E作EG⊥AC于点G,因为AE为∠BAC的平分线,易证Rt△ABE≌Rt△AGE,所以AG=AB=AO. 又EG∥FO,所以==,EG=OF. 又因为∠DBC=∠GEC=∠GCE=45°,所以EC=EG=·OF=2OF.
方法13 (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如图14,过点F作FP⊥AB于点P,延长PF交AC于点Q,则有PQ∥BC,FP=FO. 易证Rt△FPB≌Rt△FOQ,所以FB=FQ=BE. 因为PQ∥BC,所以=,=. 所以=,即=. 所以BE2=EC·OF①. 因为∠ABD=45°,所以Rt△B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BF2=PB2+PF2=2PF2=2OF 2 ②. 由①②可得2OF 2=EC·OF,所以EC=2OF.
方法14 (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如图15,在△ABO中,AF为∠BAO的平分线,所以=①. 在△ABC中,AE为∠BAC的平分线,所以==②. 由①②得=. 因为BE=BF,所以EC=2OF.
点评 在以上14种证明方法中,有三种没有添加任何辅助线而证得结论,而这三种方法又都比较简便. 认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特征,力争不用添加辅助线进行证明,这样的证明方法往往比较优雅.
探究原几何题的变化历程
在原题中,AE为∠BAC的平分线,我们分裂AE得到∠BAC的等角线,即点E1,E2在BC上,且∠BAE1=∠CAE2 . 用這种方法来拓展原问题,得到具有保持遗传不变性的结论,也会得到发生遗传变异性的结论.
拓展1 如图16,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E1,E2在BC上,且∠BAE1=∠CAE2,AE1,AE2分别与BO交于点F1和点F2 .
求证:(1)E1C·E2C=4OF1·OF2;
(2)+≥1.
证明 如图16,因为∠AOF2=∠ABE1=90°,∠BAE1=∠CAE2,所以∠AF2D=∠AE1B. 因为∠AF2O=∠F1F2E2,所以∠AE1B=∠F1F2E2 . 所以F1,E1,E2,F2四点共圆. 所以BE1·BE2=BF1·BF2 .
(1)△OBC被直线E1F1A所截,由梅涅劳斯定理可得··=1,所以=①. 同理,△OBC被直线E2F2A所截,由梅涅劳斯定理可得··=1,所以=②. 由①×②可得4==1,所以E1C·E2C=4OF1·OF2 . 当等角线AE1,AE2重合为∠BAC的平分线AE(点F1与点F2重合为点F)时,EC2=4OF 2,即EC=2OF.
(2)由①+②可得2+=+=≥==2,所以+≥1,当且仅当∠BAC的内等角线重合为它的平分线时取“=”.
当∠BAC的平分线分裂为它的外等角线时,图形变化奇异,得到下面的问题.
拓展2 如图17,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E1,E2在CB,BC的延长线上,且∠BAE1=∠CAE2,直线AE1与DB的延长线交于点F1,直线AE2与DB交于点F2.
求证:(1)E1C·E2C=4OF1·OF2;
(2)+≥1.
参照拓展1的证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证明,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