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的性别差异
2017-06-23张燕
张燕
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的性别差异
张燕
通过对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单位270名外籍人员子女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被试学习汉语的动机、努力程度及学习方式等特点和性别差异,发现女生工具型动机“当下学习和生活需要使用汉语”比男生强烈,女生比男生更努力地通过社交策略和汉语课堂学习汉语,女生比男生更高效地利用汉语课堂和课后自主拓展学习。成年女性就业压力的影响、女生较早成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等,是促使女生更积极地学习汉语的原因。教学中要做到因性施教,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区别对待男女生。
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性别差异;因性施教
早期的研究证明女性擅长学习语言。[1]例如,Burstall对8岁时开始学习法语的6000多名英国小学生进行纵向调查显示,女孩们学习期间各项考试测评均优于男孩。[2]67国外研究多集中于英语母语者,国内研究多探讨外语成绩和性别的相关性,对外汉语界的丁安琪[3]54、吴勇毅[4]、刘艳[5]等指出,来华高校留学生中女性工具型动机强于男性。那么来华接受基础教育的外籍人员子女的汉语学习是否也具有性别差异?为此,本文根据Gardner对学习动机的定义,以270名外籍人员子女为被试,从学习汉语的动机、努力程度和学习方式等三方面研究其性别差异,剖析原因并指出在汉语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要做到因性施教。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
调查问卷分汉英两种版本,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48份,回收率87%。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问卷率77%,分别来自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105份、北京育才学校国际部74份以及北京朝阳区望京国际社区91份。运用SPSS2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个别缺省的答项用该题平均值代替。被试270人中有266人填写了性别。其中,男生134人,占 50.4%;女生 132人,占49.6%,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所取样本合适。
二、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的性别差异
(一)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的动机
访谈得知多数被试是随父母来京或拟报考中国名牌大学,为避免出现这两种非此即彼的情况,同时为探究被试在京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动机变化,问卷细化成与被试当下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将之首先总括为语言学习观点“学汉语很重要”,再细分为工具型动机:“当下学习和生活需要使用汉语”、“今后的汉语考试能考好大学”、“长大或许需要使用汉语”,及融入型动机:“学汉语能认识更多中国人”、“学汉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等(见表1)。
显然,被试普遍认为学汉语很重要(平均值3.87)。工具型动机“当下学习和生活需要使用汉语”(平均值3.97)最强烈,其次工具型动机“长大或许需要使用汉语”以及融入型动机“学汉语能认识更多中国人”、“学汉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平均值皆为3.74)较强烈,最后是工具型动机“今后的汉语考试能考好大学”(平均值3.29)。对不同性别被试的学习动机进行T检验,发现学习动机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具体变量上存在差异(见表2)。
女生“当下学习和生活需要使用汉语”和“今后的汉语考试能考好大学”的动机比男生强,“学汉语能认识更多中国人”与男生相当,“学汉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长大或许需要使用汉语”均弱于男生。可见女生的工具型动机较男生强烈。
(二)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的努力程度
Gardner认为动机包括四个方面:目标、付出努力的行为、实现目标的愿望及对待有关行动的积极态度。[6]50Eccles等认为,成就行为包括任务的选择、坚持、投入的努力和执行等。[7]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时,汉语学习行为可分为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两方面。前者分为“每天学汉语”、“不懂会问中国人”等(见表3)。
被试学习汉语的努力程度排序为:“不懂会问中国人”(平均值3.77)>“每天学汉语”(平均值3.72)>“课堂学到很多”(平均值3.58)>“努力学汉语”(平均值3.54)>“各种方式学汉语”(平均值3.44)>“完成作业后学新知识”(平均值3.25)。可知,被试多使用社交策略(不懂会问中国人),比较好地利用了目的语环境;能每天都学习并且利用各种方式学习汉语;最主要通过汉语课堂来学习汉语,并学到很多。
表 1 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的动机
表 2 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动机的性别差异
表 3 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的努力程度
对不同性别被试的努力程度进行T检验,发现具体变量上存在性别差异(见表4)。
女生的努力程度各变量平均值都高于男生,可知女生学习汉语更努力。
(三)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的方式
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认知活动,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的人格特征一般称为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指人们在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觉、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认知方式的分类及研究成果,当推美国心理学家 H.A. Witkin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场依存型(Field Dependent,即喜欢非结构化的学习形式,不涉及分析的总体,交际能力强)和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t,即喜欢结构化的、分析性的学习形式)。[8]291认知方式不同,决定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现实中其非一成不变,还受性别等多种因素影响。
关于学习方式的分类,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将二语习得环境分为正式的学习环境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两大类。[6]50辛承姬将韩国学生汉语学习途径分为学习、补习班、语言研修、家教、自修五种,语言学习形式分为讲义型和活动中心型两类。[9]刘艳将学习方式分为三大类:输入学习,包括阅读汉语报刊、听汉语广播、看汉语电影;操练学习,包括参加汉语活动、寻找机会使用汉语、主动与中国人交流;课程学习,包括参加汉语培训(包括网络课程)、做汉语题目、请汉语辅导(包括语言伙伴)等,并对上述学习方式进行了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因子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5]综上,本文只将学习汉语的方式分为学校正式环境和校外非正式环境的学习方式。
1.学校正式环境的学习汉语方式
学校正式环境的学习方式包括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材、语言实践等(见表5)。
学校正式环境的学习方式排序为:“课堂学习”(平均值3.58)>“教材学习”(平均值3.50)>“课外读物”(平均值3.39)>“语言实践活动”(平均值3.26)>“完成作业后学新知识”(平均值3.25)。因此可知,课堂和教材是学生在校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表 4 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努力程度的性别差异
表 5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正式环境的学习汉语方式
表 6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正式环境学习汉语方式的性别差异
被试在学校正式环境的学习汉语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见表6)。
在“教材学习”、“语言实践活动”、“课外读物”等变量上,男生平均值均高于女生;而“完成作业后学新知识”、“课堂学习”,女生平均值偏高于男生。可见,男生汉语课堂学习效率低于女生,课后自主或拓展学习积极性不如女生;而利用汉语教材、课外读物学习汉语及了解中国文化等方面显然强于女生。
2.校外非正式环境的学习汉语方式
校外非正式环境的学习方式,指课外的汉语学习和使用,包括与中国人面对面的汉语交流及对中国媒体的接触等,具体有课外的汉语学习使用和家庭教师、同学、中国朋友的交流,对媒体的运用等(见表7)。
校外非正式环境的学习汉语方式的排序为:“用汉语电话和短信”(平均值3.76)>“汉字输入”(平均值3.75)>“和中国人进行交流”(平均值3.67)>“看汉语电视”(平均值3.21)>“汉语电邮和网站”(平均值3.15)>“听汉语歌曲”(平均值3.12)>“看汉语电影”(平均值3.07)>“读汉语文学作品”(平均值2.97)>“参加社区活动”(平均值2.78)。可见,“用汉语电话和短信”是校外最常用的汉语学习方式,最不常用的方式是“参加社区活动”。
被试在校外非正式环境的学习汉语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见表8)。
以上可以看出,被试在“读汉语文学作品”(男生平均值3.15>女生2.81)和“汉语电邮和网站(男生平均值3.21>女生3.09)两个变量上,男生的平均值都比女生高。
表 7 外籍人员子女校外非正式环境的学习汉语方式
表 8 外籍人员子女校外非正式环境学习汉语方式的性别差异
三、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汉语动机的性别差异原因
整体来看,被试工具型动机“当下学习和生活需要使用汉语”最强,“今后的汉语考试能考好大学”最弱。从性别来看,女生较男生工具型动机更强烈,特别是女生在“当下学习和生活需要使用汉语”和“今后的汉语考试能考好大学”这两项比男生强;而融入型动机除“学汉语能认识更多中国人”男生女生两者相差无几外,其余各项平均值均低于男生。可见,女生学习汉语更具有“功利性”,讲究学习的实用有效性,即解决眼下生活和今后升学的需要。这和外籍成年人是一致的:丁安琪调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2009—2010学年在校120名长期汉语进修生,发现“女性更看重汉语的工具性”。[3]54为什么两个年龄段的女性都呈现较强烈的工具型动机呢?国内外研究者多认为女性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更积极一点,其多因为女性较低的社会地位。其中,Rod Ellis认为,女性的积极态度反映了她们的就业期望。“女孩也许认为外语对她们具有重要的职业价值,而男孩们则不。女孩们的这些想法可能来自她们的父母。”[1]36Gardner研究了美国二语习得之后指出:“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她们感到自己是‘被殖民的少数民族’……她们迫切地想学习英语来摆脱自己由于不懂英语而遭受压迫的状况。”[6]153丁安琪[3]53和刘艳[5]等也认为就业压力使女性更关注语言学习。由此推论,这些可能也影响了未成年女孩子。
(二)学习汉语努力程度的性别差异原因
被试者多努力学汉语,其努力程度排序为:“不懂会问中国人”>“每天学汉语”>“课堂上学到很多”>“努力学汉语”>“各种方式学汉语”>“完成作业后学习新知识”。可见,被试者多利用了目的语环境,即不懂就问中国人,使用了社交策略。同时还能做到每天用各种方式学习汉语,但努力程度尚佳。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6—12岁阶段发展能力感是很关键的,如果发展不顺利,儿童会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导致缺乏基本能力;12—18岁阶段,青少年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了同一性,方向明确,但如果发展不顺利,他们就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果据此,教师要多进行鼓励和表扬,及时肯定其学习进步;更要用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热情细致的课程辅导和无微不至的爱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而将更多的热情投入汉语学习中。同时也要及时肯定学生对目的语环境的重视和利用,表扬学生对社交策略的充分使用。条件允许的话,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交流平台,如校园戏剧节、中小学外国学生汉语节等活动,使学生更多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汉语,提高汉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和水平。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课外结交中国朋友,多进行汉语交流。从性别来说,女生努力程度各项平均值都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努力学汉语。这跟女孩子生理和心理成熟较早有关,她们能更早地努力学习,对学习语言态度更积极。[10]102此外,跟女生的工具型动机更强烈也相关,促使她们为汉语学习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学习汉语方式的性别差异原因
男女生在学习方式上选择不同。在学校正式环境中,男生在汉语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都不如女生,但是他们更多利用教材、课外读物来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在课外非正式环境中,男生比女生更多地读汉语文学作品,以及发汉语电邮、访问汉语网站。可见学习方式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也符合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分析,即女生能更好地利用好汉语课堂,而男生不局限于课堂,更多利用教材、课外读物、网站等其他方式探索未知世界。这和心理学认为的男生是场独立型认知方式、女生是场依存性认知方式[11]有关。
四、外籍人员子女学习汉语性别差异的教学建议
由于外籍人员子女在汉语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及学习方式上表现出性别差异,教学中要做到因性施教。即在班级统一教学基础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男女生。
(一)汉语教学内容要因性施教
对女生要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跟现实生活及学习实践密切相关,做到学中用、用中学,让其感受汉语作为交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恰当使用当下流行的功能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引导女生更多地运用书本之外的学习方式,加深对中国文化的深度了解,明白语言和文化不分离,了解了文化会促进语言的学习;注意保护和维持女生强烈的工具型学习动机和比较高的学习努力程度,多正面肯定和鼓励其学习进步。对男生,要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对他们多督促、多表扬;也要多引申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书本外的拓展和延伸,以满足男生深度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特别要注意引导课外读物及网站内容的正确性、广度和深度,选择符合他们汉语水平和探索欲望的内容,使他们真正了解目的语知识和文化。
(二)汉语教学形式要因性施教
教学形式也要具有性别针对性。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创建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更大的空间。要根据男女生学习风格的差异进行教学,即男生是场独立认知方式,喜欢结构化的、分析性的学习形式;女生是场依存认知方式,喜欢非结构化的学习形式,不涉及分析的总体,交际能力强。[12]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创造适合不同性别的多样化课堂活动:既要有男生所擅长的分析推理型活动和表演实操性活动,又要有女生所擅长的综合概括性活动和合作交流性活动[11],以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汉语的动机。举例来说,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活动,如做游戏、分组讨论等,激发男生积极性;阅读课应该根据男女生阅读喜好的不同有针对性地组织阅读教学,对女生耐心细致、注重细节,提升整体把握材料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男女生的特点,注意树立榜样,如男生不认真完成作业时,可以表扬作业认真细致的女生,女生不敢举手发言时,可以踊跃发言的男生为榜样进行表扬。
因性施教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男女生都得到均衡的发展,使他们更好地学好和用好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汉语。也要认识到,性别差异常常与其他变量——年龄、种族、社会阶层等,共同作用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王德春,孙汝建.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丁安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4]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刘艳.期望价值、学习目的和学习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Gardner R.C..Socialpsychology and SecondLanguageLearning:TheRoleofAttitudesand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7]Eccles J.S.,Adler T.F.,Futterman R.,Goff S.B.,Kaczala C.M.,Meece J.L.&Midgley C..Expectancies,Values,and Academic Behaviors[A].J.T.Spence.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C].San Francisco,CA:W.H.Freeman,1983.
[8]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辛承姬.韩国汉语教学的市场需求调研——以“商务汉语”课程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11]赖鹏,夏纪梅.二语习得中的性别差异——多学科视角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2]Oxford R.L..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What Do They Mean?[A].J.M.Reid.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 EFL Classroom[C].Boston:Heinle&Heinle Publishers,1995.
责任编辑:贾 春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nese Learning among Foreign Children in China
ZHANGYa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nese learning among 270 foreign children who study in Beijing Fangcaodi International School.The study find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gender differences in girls and boys’motivation,efforts,and ways of Chinese learning.The girls have stronger instructional motivation of using Chinese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life.They make more efforts in learning Chinese through social strategy and Chinese class,and perform more efficiently in Chinese class and can learn Chinese independently after class than boys.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clude:adult women’s employment pressure has impact on girls;girls are more mature in physiology and phycology than boys,and girls and boys have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Therefore,the paper recommends that Chinese classes should teach boys and girls with different teaching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eign children in China;Chinese learning;gender difference;gender education
10.13277/j.cnki.jcwu.2017.03.018
:2016-12-01
H195
:A
:1007-3698(2017)03-0119-06
张 燕,女,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等。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