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社团中的女生参与及性别差异
——以清华大学为例

2017-06-23陈伟强李雪濛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社团运动

陈伟强 李雪濛

高校体育社团中的女生参与及性别差异
——以清华大学为例

陈伟强 李雪濛

随着女权意识的觉醒,高校女生不仅关注参与体育运动机会的平等,注重健康及优美身材的塑造,而且积极寻求在运动上和男性有着平等的权利。调查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状况,可以部分反映学生体育生活现状及其参与态度。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清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负责人和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从女性学和性别差异的角度,探究高校体育社团中的女生参与及性别差异情况。研究发现,女性参与体育社团的程度仍然受限,男女参与比例不平衡,女生在社团中的角色难以达到领导者的地位;男女大学生在参加体育社团时的动机、频次以及态度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纵观清华大学女生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历史,新时期各高校的女子体育教育应该与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相适应,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发扬个性。

女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参与;性别差异

一直以来,受限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重障碍,女性从事体育运动较少,理念层面和现实层面中性别歧视依然广泛存在于体育领域,性别差异仍然影响着当代女性的体育参与。随着女权意识的觉醒,高校女生不仅关注参与运动机会的平等和注重健康及优美身材的塑造,而且对自身发展更为关注,开始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努力扩展新的非传统的角色与经验,寻求在运动方面和男生有着平等的积极的权利。

最新出版的201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 52.1%和51.6%。面对数量日益庞大的女性生源,如何有效地开展女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高校的体育活动中,年龄、专业、兴趣、动机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男女学生的行为选择,调查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状况,可以部分反映和揭示学生体育生活现状及其参与态度。

于1911年建立的清华大学经过百年的发展,从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出发,进一步提出并确立了“育人至上,人格与体魄并重”的体育观。清华大学的校园体育活动颇有研究价值,其中最早的社团成立于1912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清华大学学生体育社团负责人和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从女性学和性别差异的角度,探究高校体育社团中的女生参与及性别差异情况,梳理历史,分析现状,从而更好地传承优秀经验,为进一步探索教学新模式做出努力。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文随机抽选了参与清华大学体育社团的部分学生群体。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利用知网的CNKI数据库,以“女生”或“性别差异”并“体育社团”为主题关键词,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得到相关文献96篇,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形成本文的理论基础。

同时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对女性体育相关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本研究选取了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主题检索的方式分别以“女性体育”、“妇女体育”和“女子体育”为关键词,结果发现相关的研究文献共有1625篇,其中有关“大学”和“高校”的女性研究文献共有122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清华大学体育社团的情况,鉴于江巧瑜、许能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研制及评价》一文中提出的社会适应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用来测量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分2份:第一份是《清华大学体育社团发展现状问卷调查》,设计文件100份,随机抽选校内参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第二份是《清华大学社团负责人现状调查问卷》,设计文件35份,随机抽选校内体育社团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为97.1%。

3.数理统计法

对所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4.历史研究法

从体育史的角度,通过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等,搜集清华大学相关校内出版物、同时期的期刊影视作品等史料,梳理和阐述清华大学女子体育的变迁。清华大学于1928年首招女生,女子体育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9月,那年清华大学第一支女子运动队——篮球代表队成立。本文的历史方法是,对不同时期的史料梳理,包括学生代表队、社团等体育活动的展开,体育赛事的参与,运动成绩的取得,女子体育相关的政策等,同时进行话语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对体育社团参与情况的分析

1.体育社团基本参与情况

根据问卷数量显示,女生37人,男生63人,本问卷为随机发放,清华大学为理工类大学,相关资料显示在校生男女生比例约为7∶3,因此该人数部分反映了女生参与体育类社团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较男生而言,没有显著差异。参与频率上,37名女生中有9人每月参加活动只有1次,而男生只有5人参与1次或以下。一次性参与时长上,男生半数以上超过一个半小时,而女生主要集中在1至一个半小时之间。

表1 清华大学社团男女生人数

2.动机与目的

男女生参加体育社团的主要目的与动机有以下四个方面:锻炼身体、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和丰富人生阅历。女生以人际交往和丰富阅历为目的的较男生人数少,更多的是出于兴趣和锻炼为目的。清华大学男生人数较多,男生可能会以交友为目的参加社团。

3.持续度

女生中途退出社团的共有6人,占女生总人数的16.2%,男生没有坚持参加社团活动的为6人,占男生总人数的9.5%,可见男生对于社团活动和体育锻炼更能长久坚持。其原因绝大多因为社团活动与其他活动的时间冲突,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100人次中没有勾选“社团组织管理混乱”和“活动场地受限”、“影响个人的积极性”这两个选项,表明清华大学的体育社团组织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开展一定数目和高质量的活动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

4.参与体育社团的途径

男生63人中有23人是通过朋友或者同学介绍加入社团的,占男生的36.5%,而女生仅有5人,占13.5%。这一方面说明男生更多的是把体育社团当作结识朋友打开社交面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说明,女同学对于体育社团等体育相关的消息的谈论不多。从女生参与社团的途径可以侧面反映出,不同性别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体育信息的频率。

5.参与体育社团带来的影响

结合社会适应量表分析得出,当学生被问及参加体育社团对其的生理、心理和学业状况产生了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以及影响程度时,回答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同了体育社团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积极影响;不过仅有46%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社团活动为学业带了积极影响,而有37%的学生认为,会对学业产生消极影响。

(二)对体育社团负责人的分析

1.社团基本信息

清华大学体育社团成立历史悠久,自1987年成立桥牌社团,很多体育类社团在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起来。近年来随着体育形势的发展,社团的种类也日益丰富。人数从20至300人不等,基本上属于中等规模的社团。相比于山野协会和定向越野等清华大学人数规模高达上千人等比较庞大的体育社团,女生更倾向于管理和组织小规模的社团。从过去一年新加入和退出的人数差来看,这些社团的规模基本稳定,没有突增或者突减,这一方面与负责人的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对于社团的发展规划意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团本身成立的时间和对学生的吸引程度有关。例如,于2015年刚刚成立的马术协会,立即就有三百余人参加。

表2 2016年清华大学部分体育社团基本信息

2.男女生人数

被调查的学生体育社团负责人共34人,其中男生26人,占调查总数的76.5%,女生8人,占调查总数的23.5%,男生人数明显多于女生人数。上文提到,清华大学男女生比例约为7∶3,所以社团负责人方面男女比例符合学校总体人数比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女生负责人数没有受到限制,但是人数仍然较少。

3.女生基本信息

8名女生分别来自于文科院系,即新闻、环境、美术、社会科学、工程力学、生命科学、材料和法学院,表明文理科女大学生在对待体育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尽管先前有研究指出,理科女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较强,有积极参加的欲望,体育习惯良好,而文科女生惰性大,不愿意运动,态度消极。还有研究称,理科学生在工作社交方面需要的动机比文科学生要高。[2]

但根据本问卷调查分析表明,负责人多为文科女生,虽然术业有专攻,但文科女生课外自主时间较充裕,与多待在实验室的理科女生相比,有更多的时间,所以说,文科所产生的情怀和课余时间,与兴趣爱好和课外活动安排有间接逻辑关系。她们不仅仅希望参与得到自身的锻炼,还喜欢拓宽社交,结识更多的朋友。

通过研究分析这8名女生身高体重的数据,经计算其BMI指数非常标准,可见这些女生对自己的身材有较好管理,体质健康现状能够侧面反映其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追求健康的体态以及生活方式。这些负责人没有来自于体育系的,也许是因为本身接触和从事体育活动较多,课外业余时间均会选择与体育无关的活动。

4.兴趣与动机

8名女性负责人分别来自滑雪协会、帆船协会、排球协会、空手道协会、游泳协会、艺术体操协会、桥牌协会和健美操协会。可以看出,这些协会多为休闲性体育社团而非竞技性社团,在社团选择上,女生更多以“有趣的”、“擅长的”为标准选择性参与多,这也符合女生的天性。大学生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课外活动,以满足其真正的需要。

三、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根据调查可简单归纳分析为两方面的原因,从而致使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负责人男生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其一,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种类偏男性化、集体化,肢体接触性强,冲撞程度高,而女生社团种类较少,主要以竞技性较弱的体操和舞蹈类社团为主;其二,由于先天性的身体和心理因素,青春期生理期机体变化的影响,大学女生喜欢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加入体育社团的人数更少。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女生更愿意选择运动强度低、运动时间短和轻松娱乐性质较多的体育社团,同时结合她们的学业和兴趣爱好,选择参与程度和持续时间。

在体育社团选择上的性别差异是由于动机的不同导致的,因为出于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行为倾向,激励人们采取行动的一种内在动力,参与动机就是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内在动力。而动机的来源可能是来自两方面的:一方面,来自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来自外界因素的吸引,包括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形象表现的憧憬等,因为体育社团不仅提供了彰显女性强大与美丽的可能,也增加了女性与男性平等共事或取得他人关注的机会。

(二)体育社团中性别差异的原因

调查显示,清华大学社团有指导老师和指导章程,管理科学规范,有一定的经费和场地支持,在学生的建设下也有自己的媒体运营方式,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包含运动训练联谊聚会和校内外赛事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主发展多元化的兴趣爱好,由于体育社团种类丰富,女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高涨,但是女生社团负责人在人数上明显少于男生,社团性质方面也多休闲而非对抗竞技,这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所导致。

1.生理因素

女生自身条件不如男生,因此有些运动项目对女生而言,可望而不可及。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缺乏,女生从小没有运动的习惯,加上课业压力大,因此,属于男生的集体运动更多,很多学生都是在遇到体能测试考试时才突击性地进行运动,考入大学后连强制性锻炼和体育课都没了。另外,对于女生来说,经期也是阻碍她们养成运动习惯的一个因素,每个月的运动健身计划常常被月经打断,身体也时常有各种不适症状。诸多运动项目都是对抗性和竞技性的,需要一定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而这些造成了女大学生的体育劣势。

2.心理因素

调查发现,在体育活动当中,女大学生参与其中的人数较少,多以旁边观察为主。[1]女生可能因为害怕做不好动作而被笑话,也可能因为怕苦、怕累、怕脏、怕受伤等出于自我保护和女性谨慎敏感的性格特征,还有一部分女生因为性格内向,意志品质较差,自信心不强,锻炼欲望不强,进而不愿意介入此中。此外,中国的传统思想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男性主导的社会,显示女性优雅美丽的体育项目受到追捧,而那些与社会预期标准产生冲突的体育“剧烈的”、“肉体冲突”、“肢体接触”特性,对女子体育发展带来了诸多束缚。

3.认知因素

在调查中,很多女学生认为,运动是减肥的人才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健康生活的必需。一些瘦的女生觉得自己不胖,于是不必做运动。一些胖的女生觉得减肥需要运动,减肥很痛苦,于是运动很痛苦。也有一些女生,认为运动会长肌肉,产生了“不要练得身上一块一块的”、“经常跑步会腿粗”的误解。目前,中国家庭对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都比较浅,可能跟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有关。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教育很多只停留在多吃蔬菜这件事情上,其余时间很少去培养孩子的运动细胞,大部分时间是让孩子去上一些辅导班,培养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却很少让孩子或者是陪着孩子一起去做一些运动。从事体育运动的核心动力,建立在对体育运动价值的深刻理解之上,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能使个体更主动地启动肉体投身到精神向往的世界。仅有部分女大学生有主动参与体育的意愿,认为运动锻炼可以提升身体健康,且不会影响日常的学习工作。

4.社会发展因素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影响。首先,随着通讯科技的进步,大学生们足不出寝就能知晓天下大事,这在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慵懒提供温床,体育锻炼的目的变得越来越“单纯”。其次,通讯科技的发展使得联系越来越便利,大量愿意或者不愿意“参与”的事情接踵而至,造成大学生生活时间碎片化严重。随着社会发展,“宅”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随之而来也造成了运动不足和健康情况下滑等状况。按照卫生部推荐的每天至少6000步的运动量判断,50.2%的大学生没有达标。

(三)体育社团女性参与的历史演变

女性主义流派百家争鸣,形式繁多,但有着一致的基本观点,在社会权利方面应该男女平等。未来无论女性体育如何发展,女性自我选择的权利需要更多的尊重和理解。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可以预测女性参与体育的未来,不是在同一项目中与男人竞争,也不是仅仅扩大或抹杀性别差异,而应该给女性展示自身魅力和性别优势的机会,保证她们拥有充足的自我选择和参与的权利。

在此基础上,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参与和角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根据清华大学校史记载,1929年9月,清华大学第一支女子运动队——篮球代表队成立;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全校体育运动会举行,这次运动会表现了女生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有150多个女学生运动员,占女生总数25%;1991年,清华大学第一奥运日,清华大学举行素质与技巧比赛,这是清华大学系列奥运赛中的女子专项比赛;2003年,攀登“桑丹康桑峰”的登山队伍由来自不同院系的11名男生和3名女生组成。清华大学女生有着优良的运动传统,无论是参与运动数目、项目种类,以及取得的成就,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由小见大,在政府的鼓励和法律的保护之下,我国女性的女权意识正在觉醒。

在体育尚未被国内所重视的情况下,于1911年建立的清华学堂就建立起现代化的体育教育体系。1914年学校实行强迫运动,并规定学生必须通过100码跑等“五项测试”,否则不能出国。随后学校进一步采取了提高体育教师地位、扩充体育设施、把体育列为必修课等措施。1949年后,清华大学认真贯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三好”方针,确立了“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学生体育目标,加强体育课程与课外群众性体育锻炼,建设高水平体育代表队,把学校体育推向一个新阶段。“文化大革命”以后,清华大学历届领导班子继承传统,继续高度重视体育。进入21世纪,清华大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眼新世纪国家人才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育改革,从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出发,进一步提出并确立了“育人至上,人格与体魄并重”的体育观。2006年,时代校党委书记的陈希把清华大学体育传统归纳为四个方面:爱国的传统;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员,重视全过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我国妇女问题研究专家刘伯红在分析大众体育中的性别差异时说:“传统文化的角色期待,形成了男女两性不同的对大众体育精神的理解和对自己身体的不同看法。”[3]历史上,性别与体育一度曾是两个充满矛盾的概念,作为两种社会建构,它们遭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多重要素的作用。[4]要真正意义上地解放女性,要跳出男女关系的局限,男女并不是二元对立的,通过体育,女性在运动参与中完成社会化进程,意识到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相对男性,她们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偶像角色,代表着自主、成就和活力,更能体现着“新事物”。女性应当顺应历史发展,厘清符合不同时代特征的体育个性,摆脱男性体系的限制,在体育参与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与享受,参与不同的体育模式,体验竞争同时也体验欢愉。[5]

(四)著名运动员学生的参与对体育社团的影响

古时候,有一个卖马人,一连三天牵着马站在马市上,没有一个人理睬。卖马人就去求见伯乐,并付给伯乐一些钱请他去看一看自己的马。伯乐来到马市,看了看那匹马。结果一天之内,那匹马的价钱就涨了十倍。这则典故便是名人效应的体现。利用著名运动员学生在读和校友身份参加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2016年,中国首位冬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亲临清华大学指导学生滑冰课,对学生滑雪社团和学生轮滑协会给予指导。著名运动员学生的参与和指导,极大地推动了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

中国获得奥运会金牌最多运动员之一邓亚萍,2015年、2017年两次参加清华大学校友羽毛球比赛,2016参加校友乒乓球比赛。著名运动员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在校学生体育社团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四、结论

近年来清华大学女生对于运动兴趣,虽较以前略有起色,但自从事体育活动、自发产生运动兴趣,精进掌握运动技能,以及在体育组织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女大学生,仍为少数。女性参与体育社团的程度仍然受限,男女参与比例不平衡,女生在社团中的角色,也难以达到领导者的地位。应该说,女生作为体育社团的参与者和领导者的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并逐渐在社团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重要作用,女大学生更加积极地从事体能活动以改善健康,能够在男生主导的体育大环境里依然保有自信与活跃。

在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中,男、女大学生因心理、身体、认知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在参加体育社团时的动机、频次以及态度等方面表现出差异:男生对体育社团活动的参与度较高,运动强度较强,运动频次较多,而女生则因外貌及兴趣动机等因素,在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时多参加的是一些运动强度较小、轻松娱乐性强、有助于形体塑造及气质提升的活动。参与社团的目的选择,也影响了她们在社团的职责选择,如果缺乏兴趣,则很难长时间坚持,并最终成为领导者。著名运动员学生,不管是以学生的身份还是以校友的身份参与,其明星效应对体育社团均能够起到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纵观清华大学女生体育运动的现状和历史,新时期各高校的女子体育教育应该与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相适应,不断创新,发扬个性。本文以女性观的独特视角,梳理清华大学社团百年的发展,得益于校领导体育思想的指导和朝气蓬勃的学生社团活跃动,离不开男女大学生的共同建设。因而今后高校体育社团要区别对待,发扬个性,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并加以推广,因为清华大学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各高校女子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历史依据。

[1]刘雪梅.对女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态度和体育行为的研究[J].新校园(上),2015,(9).

[2]马骊.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董进霞,张锐.2005首届中国女性与体育文化国际论坛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6,(1).

[4]韦莉,杨亚红.广东省高校体育社团中男、女大学生体育行为差异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30).

[5]徐奕宏.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社会文化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8,(4).

责任编辑:杨 春

Women’s Participat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ports Association: A Case Stud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CHENWeiqiang,LI Xuemeng

With the awakening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paying attention to health and bodymanagement,and the equal opportunity of participating in sports,women began to seek equal rights with men in sports.The research on colleges’sports associations can reflect and revea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female students’sports lives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attitudes.The paper,through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s,investigates Tsinghua students’sports organizations’leaders and community memb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and gender differences,it explores female students’participat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ports associations.The study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sports associations is still limited,the proportion of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tion is not balanced,and it is difficult to play a leading role for girls in the sports community.Meanwhile,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howdifferences in motives, frequencyand attitudes toward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ssociations.

college female students;sports associations;sports participation;gender differences

10.13277/j.cnki.jcwu.2017.03.016

:2017-01-26

G812.46

:A

:1007-3698(2017)03-0105-06

陈伟强,男,清华大学体育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体育;李雪濛,女,清华大学体育部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体育。100084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重点课题“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育人效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TZ004。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社团运动
缤纷社团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不正经运动范
K-BOT拼插社团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