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2017-06-23张香忖石海玉宋立新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特色院校

张香忖 石海玉 宋立新

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张香忖 石海玉 宋立新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女子院校是专门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特殊的教育机构,女子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特色,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演进发展的规律性。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探析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对培养女性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女子院校;女大学生;特色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女子院校是专门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特殊的教育机构,其校园文化应当具有鲜明特色,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自身演进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探析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对培养女性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和实践中,经过历史积淀,以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互包容渗透,相互影响促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提供价值导向。从物质环境到规章制度,从行为习惯到大学精神,从现实校园到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着政治导向和价值观引领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导向,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引领大学形成其特有的理念与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校制定和执行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团结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塑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营造积极乐观的氛围,促进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论语·述而》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79-80,强调要把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校园文化一般分为四类,即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这四类文化由表及里,思想政治教育也在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层层深入。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校园文化是学校形象的展示,从校园文化传播四要素(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传者)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现校园文化传递的有力工具。无论是在校内师生中的传播,还是在校外社会上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在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大学的物质环境、精神风貌、规章制度、学术氛围、文化活动、人际关系等,共同形成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大学教育向社会教育延展的有效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熏陶、感染、激励作用。其“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2]20,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就好像白色的丝一样,放到蓝色的染缸中就成为青色,放到红色的染缸中就成为赤色。在具有浓郁知识氛围的大学殿堂,校园文化以它潜在的、独特的方式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优良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组织的参与力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在这一参与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体现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校园文化启迪智慧、凝聚人心。高校是人文荟萃的知识殿堂,大学校园文化是集知识、智慧和创造力于一体的文化。五四运动就是受到民主、科学思想启迪的北大学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组织发动并引起全社会积极响应的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从此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篇章。

校园文化具有规范约束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既有激励引导作用,又有规范约束作用。校园文化可以培养群体意识,在一个热爱集体、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大环境中,个别人的不良行为会受到抑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这种文化的约束有时是硬性的制度约束,有时是非强制性的规范。

二、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现状

为了解女子院校学生和学生工作队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度和主要期待,以及对二者关系的基本认知,本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采取网上问卷答题的形式,通过发送链接到指定的受访人群,由调查网站自动采集每一题目的回答情况,并进行数据统计。

问卷设计。为简化答题方式,提高调查效率,根据课题涉及的内容,精心设计了18个选择题。问卷全部采用客观题的形式,以无记名形式进行调查。调研问题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单选题各题目内容之间界限清晰,没有交叉关系,便于准确了解女子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多选题部分,在设计问卷时尽可能多地提供了选项,尽量穷尽问题可能涉及的方面,同时提供了一个“其他”选项,并请受访者尝试列举其他方面的具体内容。

样本情况。选取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等三所女子高校及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院系)开展调查,每所院校发放约100份问卷,共计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13份。受访人群包括在校大学生和个别学生工作人员。

不足之处。调查选取了四所样本院校,但没有区分出回收的问卷具体来自四所院校中的哪一所,因此无法对四所院校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予以比较分析。

(一)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的必要性

文化特征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积淀。[3]7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独特性的文化,大学的精神品格、办学特色、审美韵味、文化魅力都熔铸其中。但是教育实践中,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没有形成个性,鲜有自身特点,缺乏内在系统性。女性人才培养是女子院校的育人目标,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演进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建设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女子院校校园文化非常必要。

首先,这是女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适应女大学生特点的成才环境和制度体系,可以使女大学生产生深层的感受和体验,进而起到精神升华、灵魂净化、品格塑造和言行规范的重要作用。

其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办好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女子院校构建校园文化,既要遵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坚持从女子院校的实际出发,打造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品牌。学校的特色可以通过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来体现,而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同样丰富,包括女院精神、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环境建设、师德师风、女大学生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等方方面面,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对办好特色学校至关重要。

第三,女子院校在办学中形成的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的、进取的个性表现,并使之区别于别的学校。女子院校秉承先进性别文化理念,积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形成了女子院校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独特性的校园文化。比如,目前国内三所独立设置的女子本科院校既有共同的女性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各自的具体育人方向和大学文化,中华女子学院以“崇德、至爱、博学、尚美”为校训,山东女子学院的校训是“坤德含弘、至善尚美”,湖南女子学院的校训是“懿德睿智、笃行臻美”。但是由于女子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其精神文化尚需进一步凝练,有深刻内涵的物质文化的建设还有待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女大学生的期待也存在着很大距离。

最后,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女子院校师生的期望。据本课题组的调研,对“您是否赞同女子高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一问题,绝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了非常赞同或基本赞同,两项之和高达98.4%。同时,关于“您是否赞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的调查数据显示,非常赞同或基本赞同的人数占92.66%。

(二)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根据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情况,下文将调查结果分类整理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女子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您认为,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一题,旨在了解受访者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所列选项,没有穷尽所有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数据统计显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校训、校歌、校史和学校的形象标志”(81.79%)、“校风、学风、教风”(77%)、“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70.61%)以及“师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61.66%),说明最受学生重视的是大学精神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的物化形式,即物质文化的因素在其中。排名第五、第六位的是“师生行为规范”(52.08%)和“学校章程等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51.12%),涉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面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排在第七位的是网络文化(41.53%),说明尽管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但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属于后起之秀,人们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在逐渐形成中。

与此相关,“您认为,您所在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得比较有成效的是哪些方面”一题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四所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上遥遥领先的是精神文化(71.25%),制度文化(58.47%)和行为文化(51.76%)的建设成果也得到超过半数受访者的肯定,而物质文化的建设现状(47.6%)不容乐观,网络文化(22.68%)的建设更是薄弱环节。

“您对学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是否满意”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30.99%的受访者“非常满意”,65.81%的受访者“基本满意”,2.24%的受访者“不满意”,0.32%的受访者“很不满意”,0.64%的受访者“无所谓”。这说明,在几所样本院校中,受访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较高,但是仍然期待有所提高。

2.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基本认识

对二者关系的认识问题,问卷设计采取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引导方式。

“您是否赞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题,侧重于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55.9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赞同”,42.17%选择“基本赞同“,1.28%选择“不赞同”,另有0.64%表示“不确定”,表明受访者普遍意识到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您认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应是何种关系”一题,是本项调查的核心问题之一。数据显示,78.59%的受访者认为两者应该是“良性互动”的关系,19.81%认为两者有关联,但是不确定关联程度如何,1.6%做了“不确定”回答,没有人做否定的回答,可见绝大多数人认为二者之间是良性互动关系。

“您所在的学校是否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题,旨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引导受访者深入思考,并通过受访者的评价,间接了解几所样本院校对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重视情况。数据显示,49.84%的人表示“比较重视,师生经常谈到校训、学校精神等具体内容”,41.21%选择“很重视,专门开展相关宣传、研究、阐释工作”,7.99%认为会“偶尔提及”,0.96%选择“不确定”。此说明,受访者对两者互动的情况基本认可,但对这种互动关系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了解不够,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您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包括哪些方面”一题,旨在了解各女子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79.23%的受访者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见第一课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肯定。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校园文化的熏陶”(69.65%)和“社会公益活动”(65.18%),说明受访者对于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作用是高度肯定的。第四位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课堂教学”(55.59%),这是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学育人作用的认可。排在第五、第六位的是“管理育人”(48.88%)和“服务育人”(44.41%),但认可度并不高,说明日常的管理服务应该加强。最后是“网络育人”(36.1%),只得到三分之一受访者的认可,说明网络育人提升空间非常大。

3.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女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您觉得,校园文化对自己的成长影响程度如何”一题,意在让受访者谈个人的主观感受,即评价校园文化在个人成长成才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回答的分布情况来看,有34.82%的受访者认为“影响非常大”,49.52%认为“影响比较大”,14.7%认为“有一些影响”,仅有1%的受访者选择“没有影响”,基本可以认为受访者普遍承认校园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一题为多选题,调研结果是,道德修养79.55%,占第一位;思想认识78.91%,排名第二位;理性信念74.44%,为第三位;其后排名依次为行为习惯68.05%、政治觉悟60.38%和心理素质58.79%。

4.对女院校园文化特色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认识

“您所在的学校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是否具有鲜明的特色”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整体上看,大部分受访者对本校持肯定态度,认可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特色,但是特色不够鲜明,这也说明受访者对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充满期待。

表1 所在学校目前校园文化建设是否具有鲜明特色

“您认为,特色校园文化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出哪些方面”一题,问卷有意将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和女子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列在一起提供选项,以期了解受访者对校园文化特色性和一般性的重视程度。数据统计表明,受访者将“四自”精神列在了女子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首位,体现了女大学生对“四自”精神的高度认可和对其育人成效的肯定。排名第二位的是“强调男女平等”,这仍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受访者对女子院校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方面作用的重视程度。排在第三位的是“有助优秀女性人才培养”。排在第四位的是“注重人格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属于个体差异的领域,注重人格培养,体现了女大学生希望自己的人格能够被尊重的意愿反映。排在第五、第六位的分别是“注重文明行为养成”和“强调价值导向”,这两个选项一个属于精神文化,一个属于行为文化,二者比例的高度契合,反映了受访者希望知与行相统一、学与用相结合。

表2 特色校园文化应该突出的主要内容(多选题)

“您觉得,当前在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特色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方面,还需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一题,旨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师生思考女大学生成长的特殊性。从获取的数据来看,“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在校园物质实体中”得到多数人认同,可以看出受访者对美化校园环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景观、以有形的景物陶冶无形的精神的热切期待。排在第二位的是“做好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解释和传承”,可见师生对强化校园人文气息、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内涵、凝练学校精神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对女子院校的热爱。排在第三位的“加强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宣传学习”属于制度文化领域,体现了师生的规范意识和自律意识。“探索适应女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的思想政治方法”、“建设女子高校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和“做好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分别排在第四至第六位,尽管认可度均超过了50%,但排序较靠后,可见受访者认为,应当在对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一般规律性把握的基础上,再深入探讨特色化的问题。

表3 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的主要措施(多选题)

三、实现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主要途径

总体思路是,既要遵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坚持从女子院校的实际出发,打造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品牌。

(一)借鉴著名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

我国著名大学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如,北京大学提出了“突出个性、追求卓越——创立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立足学校、辐射社会——打造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的工作思路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4]清华大学以文化强校为指引,在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中,从推进文化研究、强化文化教育、深化文化实践、优化文化环境、扩大文化传播、促建网络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使文化成为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和环境底色,成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鲜明标志和永续前行的澎湃动力。[5]

在高校的百花园里,女子院校展示了独特的办学魅力。创建于1913年的金陵女子大学在长达40年的办学历程中,将“厚生”定为校训,表达了吴贻芳校长希望通过教育培植互敬、互爱、互助的人间真情,培养更多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才,实现完满人生的价值追求,“厚生”构成了其独特的精神文化。1939年创立于革命圣地延安的中国女子大学,“以养成具有斗争理论的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6]382,以“紧张的学习、艰苦的生活、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风”为校训,在短短两年多的办学时间里,为中国革命培养了1000多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妇女干部,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是其杰出代表之一。

国外女子大学办学时间长,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很多成功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借鉴。例如,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有一套为学生所称道的“荣誉系统”:校方信任学生,允许她们在期末考试一周以内的任何时间,在没有监考人的情况下考试,“监考人”是每个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心。这种诚信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一生。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以“真、善、美”为校训,这种追求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将丰富的智慧与知识、美丽的品德与情感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的人性教育,值得我国女子院校学习借鉴。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建设特色鲜明的女子院校校园文化

应根据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女子高校办学规律和女大学生成长需求,积极拓展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内涵,建构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下面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进行阐述。

1.建设崇德、至爱、博学、尚美的精神文化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科学设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围绕女性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创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弘扬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凝练女院精神,发扬长期办学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和“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不断创新、不断爬坡”的爬坡精神,继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优良校风,不断充实崇德、至爱、博学、尚美的校训内涵,以学校精神文化激励斗志、陶冶情操、砥砺品行。弘扬先进性别文化,推动男女平等,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增强学校精神文化的辐射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为建设一流女子大学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2.建设民主、科学、规范、严谨的制度文化

倾注人文关怀,发挥制度文化建设中各主体的积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推动完成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优化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包括理事会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和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协会等组织的作用,推进校务公开和学术民主管理。发挥学生在学校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注重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管理,建立申诉制度及告知、听证制度,让学生参与监督学校的教学过程与管理过程。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鼓励并保护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更灵活的形式参与各类项目研究、主题教育、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营造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制度文化环境。

3.建设知性、高雅、诚信、友善的行为文化

抓好精神载体和物质载体建设,倡导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探求新知、真诚合作的风尚,抓教风、促学风、塑校风,把“三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倡导教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和公益意识、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诚实守信、知行合一,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展示秀外慧中、有文化、有修养、有气质的当代女大学生人格魅力。

4.建设绿色、人文、温馨、优美的环境文化

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拓展应用,可以将学校文化和精神理念转换为视觉语言而进行推广传播。中华女子学院把UIS(院校识别系统)作为提升整体文化形象、体现鲜明教育理念的重点工作,以学校精神为宏观背景,展现学校“全面的、发展的”这个“无限”主题定位和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女子高等学校形象。对校标进行设计和深度阐释,以“女”字为元素设计成“心”形造型,构成美丽绽放的花形图案,彰显女性的知性之美、开放之姿和乐观之情。有机融合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做好校史馆、壁画、雕塑等校园人文景点设计,提升文化品位。中华女子学院校史馆以“人文、现代、特色、简约”为设计理念,凝练女子大学办学特色,采取点、线、面的构成艺术手法,借助声、光、电等有机结合的新科技展示手段,从流金岁月、时代新篇、美好未来三方面立体展示了学校近70年的发展历史和办学成果,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意境。物化、实化、美化女校特色文化,建设功能完善、分区合理、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的花园式校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同时、注重人文环境建设,推进优质服务育人,以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为标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人格魅力、科学精神教育和感染学生。女校特有的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感受柔性管理之美的同时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建设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利用新媒体抢占新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建立集课堂支撑、教学互动、自主学习、学生教育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育人。支持贴近师生、贴近时代、生命力强的新平台建设与应用。依托微信、微博等平台,建设校园网络社区,围绕女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线上线下结合,实现思想交流的深层互动。注重网络宣传引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使网络和新媒体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中传递正能量。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满足师生网络使用需求,并保证网络安全。

6.建设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性别文化

引导学生树立“四自”精神和新女性意识,深刻理解“四自”精神的内涵,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勇气,塑造女大学生时代新形象。弘扬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多渠道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发挥学科人才优势,深入开展性别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具有先进性别意识的优秀女性人才。同时,以公益精神育人,以育人传承公益,不断总结经验、发掘亮点、打造特色,深入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学雷锋常态化、志愿服务品牌化。制定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并把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纳入考核评优管理办法。受到“四自”精神教育和志愿服务培训的中华女子学院的女大学生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上海世博会、APEC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毛主席纪念堂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春船长等活动中,展示了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责任担当和良好形象,多次受到国家、社会的表彰,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

目前,有关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以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成果较少。笔者的探讨也属于初步思考,建议在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或加强。

1.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女子院校校园文化反映着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女子院校既要注重发挥第一课堂在品格塑造、智慧培养、思维启迪、方法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又要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女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

2.抓好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相互影响,纵横交织。尽管其在学校工作中属于一个独特的子系统,但也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目的地设计,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地开展,探索建立二者互动的相关制度,优化互动环境。要加大整合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管理、服务队伍协同配合,打通第一课堂与校园文化的互动通道,实行校园文化活动学分制、导师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活动质量,扩大教育影响。

3.坚持问题导向和改革创新

以问题为导向,把握女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以难点热点问题为主攻方向,出实招、补短板、求实效,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导向和自我完善的机制。坚持贯穿融入和改革创新,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环节,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变化,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校园文化建设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4.注重实践,打造品牌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注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的立体渗透,打造女校校园文化和女大学生思想教育品牌,不仅将品牌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具体实践,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再加以凝练,以特色校园文化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提升学校声誉与品位,为女性人才培养和女子大学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王充.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2015.

[3]蔡劲松.大学意境——文化视野与公共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赵婀娜.春风化雨润泽心灵——北京清华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综述[EB/O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8823210. html,2009-02-18.

[5]金若沙.清华大学发布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EB/OL].清华新闻网,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49/ 2017/20170119094639123561695/20170119094639123561695_.html,2017-01-19.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 2577.htm,2016-12-08.

责任编辑:董力婕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stinct Campus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Women’s Colleges

ZHANGXiangcun,SHI Haiyu,SONGLixin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wh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directive impact on campus culture.Since Women’s education is a special kind of higher education,it has distinct features,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rules.Through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illustration,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will playan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the trainingoffemale talents.

women’s college;female college students;distinct campus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13277/j.cnki.jcwu.2017.03.004

:2017-04-20

G776

:A

:1007-3698(2017)03-0027-08

张香忖,女,中华女子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石海玉,女,中华女子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宋立新,女,中华女子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宣传和学生管理。100101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课题“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BJSZ2015YB58。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特色院校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