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体验式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7-06-15陈顺开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运用策略班级管理

陈顺开

【摘 要】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一直处于首要地位,如何通过班级管理,提高德育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但长期以来,班级管理工作处于一种“高投入,低回报”的不平衡状态。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实施体验式教育,以提高教育实效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体验式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一是变革传统说教方法;二是实施班级全员化管理;三是遵循生活化原则;四是以活动为载体。

【关键词】班级管理;体验式教育;运用策略;全员化管理;生活化原则;主体能动性

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如何通过班级管理,提高教育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但长期以来,班级管理工作处于一种“高投入,低回报”的不平衡状态。这源于传统说教式教育的“四重四轻”弊端,即重“明理”,轻“导行”;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重“教本”,轻“生活”。传统的班级管理多以教师为主角进行单一的说教和训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被动接受道德说教的个体,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笔者针对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谈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体验式教育,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变革传统说教方法,以体验促自省

体验的“体”,意为亲身经历,体会;体验的“验”,意为察看探究、验证查考。体验更强调的是过程,是个体的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和感悟基础上的一种感悟活动,它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体验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是亲历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境的阶段;第二是形成阶段,即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第三是检验阶段,即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观念的阶段;第四是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概念或观念,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不断产生循环的阶段。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实施体验式教育,是让学生亲历某件事,包括心理上的亲历和参与实践活动的亲身经历,从中获得真切感受,以提升道德认识,并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

笔者遇到过一位男同学——小熙,他喜欢根据同学的短处,给同学起外号。尽管笔者和其他老师都经常教育他这是不文明的表现,但小熙同学根本没有悔改之意。有一天的大课间活动,他不小心将裤裆撕了道口子,同学们忍不住“轰”的一声笑出声来。笔者抓住这个难得的教育机会,引导小熙去体验被别人取笑的滋味,感受被别人起外号是件很难受,很尴尬的事情,并进一步让他反省自己平时取笑同学做得对不对。小熙同学这下不哭了,低着头,一声不吭——无疑,他已经体验到被别人嘲笑的痛苦了。

体验式班级管理有效地创设一种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自主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实效性。

二、实施班级全员化管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是发展、体验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能力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传统班级管理的模式一般是任命个人为班干部协助班主任进行管理,但大多數的学生未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从而失去了体验参与管理的机会。为此,班级管理要转变传统班干部管理模式,实施班级全员化管理,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当班级的小主人,提高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

在班级全员化管理岗位的设置方面,要做到全面合理,管理工作操作性强,有层级性,能进行有效的层级管理。分配岗位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合理分工,照顾差异,发挥特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长和性格,在实施过程中,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进行岗位调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分别担任了各种“长”或者“员”,减少兼职,一人一岗。让所有的同学都有管理的岗位,尽量避免一人多职,有些难管理的岗位可让多人负责,明确各自职责,这样能使他们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班主任将班级管理责任分配落实到每名学生的身上。如设置“纪律班长、卫生班长、文明礼貌班长、早读纪律班长、图书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绿化小卫士……”小到地上一块垃圾、开关等管理都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遵循生活化原则,以生活引导行为

引导学生探究是实践体验理论的有效形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个人研究等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认识能力、参与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没有探究的过程,就算不上体验式教育,唯有实施体验式教育,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要从脱离学生个体生活的状况中转变过来,成为面向学生个体生活的教育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回归,这是“体验式教学”又一应该遵循的原则。教育要从过去的理想化、政治化、模式化的框架中走向生活化,让个体在生活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从切身的体验中学会识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并在生活交往中学会做人。

四、以活动为载体,践行道德认知

在实施体验式教育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实施的载体,更是实施的有力保障。个体只有经历各种丰富的活动,才能谈得上实践体验,否则一切只是空话。上面提到的交通安全教育,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才能使教育的形式丰富多样,才能使教育的实效得以提高。

比如,设计“小主人当家”的体验式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我当家”的主人感觉,在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中,培养其责任感、统筹协调能力、感受生活能力、关心他人的思想。利用班、队活动开展“今天我来当当家”活动,让学生变换身份主持一日家庭生活和班级管理、中队活动或担当小教师上一节课,并且进一步拓展到全校范围内的组织纪律检查、卫生评比、交通安全、两操(早操、眼保健操)管理、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等活动之中。使体验式教育建立在生动的活动上,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实施体验式教育,克服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的弊端,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由内而外,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教育内化为个体身心自主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玉丽.走向主体性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宋茂蕾.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0(03).

[3]班华,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小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华芳.自主管理模式在班级建设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0(19).

[5]赵正海.小学生体验式行为促进班级民主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

猜你喜欢

运用策略班级管理
合作学习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