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2017-06-15梁桂霞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

梁桂霞

【摘 要】学校是德育工作的龙头和重点,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一条有机结合的“链”,链索之间环环相扣,学校与家庭互动、互为配合;社会是道德教育的“网”,学生的任何活动与行为皆离不开“点——链——网”的整合。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只有努力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切实地建立好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的系统工程,才能实现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教育;构建教育网络;有效实施策略

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重智育轻德育”

目前,由于教育目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考试成绩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没有谁敢弃分数于不顾,而去追求“德育”的高水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方面好与坏都无所谓”,“学习好”成了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唯一期望和要求。

(二)思想道德教育基本上由学校独自承担

现实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互相脱节,有时甚至是教师教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教育口径不统一,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部分家长不予理解,甚至放纵子女,对子女比较溺爱,使得教师不敢说、不敢管。家长和社会都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这就造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教育网络缺失。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部分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全面育人、多元化生存发展的理念,只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做人问题。有的家庭,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不和谐、不稳定,学生缺乏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缺乏愉悦成长的家庭环境,缺少来自双亲的关爱,从而导致一些学生无心学习,整天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权力腐败、司法腐败等社会不良风气,导致法律及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一些人怀疑道德的力量和价值,更加看重权力和金钱;受利益的驱使,街头巷尾遍布各种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以及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这些都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的策略及重要性

(一)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中心

1. 加强德育建设,优化学校的德育环境

(1)德育为先,建立健全教育网络

学校是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要专门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合理构建德育工作网络模式,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德育教育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教育网络。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信息,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如宣传栏、橱窗、墙报、广播、校报等,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2)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组织教师学习掌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教育观,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人师表和“蜡烛精神”。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育人水平、政治素养以及师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学成绩等结合起来。三是推行德育“教师首责制”,树立“德育无小事,德育无闲人”的观念,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教育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尤其作为德育教育,应该把握教育的时机。如每年的传统节日用不同形式进行爱国、爱家的思想教育,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母亲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植树节进行爱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教育,“学雷锋活动日”开展“我是小雷锋”活动。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实际操作中,甚至在游戏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

2. 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各学科教学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土壤,德育工作就丧失了根基,成了“空中楼阁”。优秀的教师,总是把教书和育人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确定一个德育教育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完善。在活动中,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开展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可行的计划和步骤,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要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最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活动。活动后,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赋予新的意义,避免流于形式。

(二)家庭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马克思曾说:“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法国作家福楼拜也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里。”教育好下一代,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更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强弱。同时,家长在担任教育者时,在许多方面有着学校教师无法超越或替代的优势。

2. 家庭为学生塑造基本的道德品质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用品德、学识、情感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给予孩子熏陶的过程。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因此,做家长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塑造好孩子基本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必须强调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事业心;(2)教育孩子表里如一,具备正直、善良、诚实、友爱的良好品行;(3)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勤劳朴实的優良作风。

(三)社会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保障

小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从负面角度分析,至少有四点:(1)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感到不适应;(2)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影响正常思维和判断;(3)过于现实和人本化,理想与奉献精神淡化;(4)实践能力低,缺乏生存竞争意识等。社会教育以及学校与社会教育的脱节是造成这些现象的极其重要的原因。现代社会的非价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的浸染、安全诚信问题、不良文化因素等,均对学生构成严重的冲击和危害。因此,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加以保障。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从社会大教育中优化出来的一个更积极向上、更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应充分发挥好它的主导作用。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则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只有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效果。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它既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宽广的教育环境,又决定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

而如何使学校、家庭及社会形成合力呢?第一,学校通过经常召开的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议,班主任家访等多种联系手段,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的意图,配合学校调整好教育步调,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效果。第二,家长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班主任加强联系,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第三,整个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
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中职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几点心得
国学浸染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探索与实践
德育工作中的那些事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