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德育现状与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建议

2017-06-15廖俊锋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育人环境家庭教育农村小学

廖俊锋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的最初、最关键时期,也是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在新时代如何提高和改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所以,面对新形势,教育者必须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了解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是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关键词】农村小学;道德培养;家庭教育;育人环境

一、当前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智力培养和道德培养比例失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老师,首先必须“传道”。道者,道德、品德、做人的道理也。国家教育部明确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明确了它的重要性,指明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了教育者应该打造品学兼优的人才。目前,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学生的思想也大都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农村小学德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倍受师生的关注,但是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训而忽视了道德培养。过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容易让学生陷入“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其他事情就不用管”的误区。长期如此,就会出现只为读书而读书,缺少道德素质的学生。而对于普通学生,教师的关注程度就显得更少。在学习上不关注他们,思想道德也缺乏正确的教育指导,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作为一名的师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才是培养文化素质,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做到知识能力培训和道德培养两不误。

(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发展,许多农村孩子的父母不再继续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双双外出到城里务工。留守儿童只能由爷爷奶奶抚养。因此,孩子失去了与父母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而且“隔代亲”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另一方面又对孩子的学习心有余力不足,对孩子的思想关注的程度就更低。老一辈的家庭教育与现代教育格格不入的教育方法等都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不好、好玩好动、自控能力差、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等等,综合素质发展也不均衡。

有些学生虽然不是留守儿童,但是情况也不容乐观。首先,家长忙于生活,无暇管教孩子,而且家教方式简单甚至粗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话,毫无感染力。当孩子犯错时,不是打就是骂,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他们对孩子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这往往使他们产生厌家、仇恨的心理。其次,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只关注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行为,而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思想道德表现情况知道得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不少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是一套,在学校里的表现又是另外一套,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影响

如今的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的网络时代,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像一块神奇的土地,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樊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可以标新立异的“新世界”。网上信息内容繁乱复杂,活动隐蔽性大,各种各样不良的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眼球,腐蚀他们的灵魂,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这也势必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猛烈的冲击。当前,小学德育显得有点势单力薄,因为学校德育在家庭、社会的认同度不高。也就是说,学校对德育的重视往往被家长所忽视。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对目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

(一)经常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要明确职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要把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渗透到各科的教学和各个教学环节中,齐抓共管。从学校到班级,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从主课到副课,形成一个严密的育人系统。教师不能老是盯着学生的成绩不放,重智轻育,而是要把传授知识与育人相互结合起来。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刻刻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楷模;注意自己的言談举止,使学生懂得时刻都要讲文明、懂礼貌;要求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良好的环境可以陶冶人的良好思想品德,不良的环境则会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使其产生奋发向上的心理欲求,而且会使学生热爱生活,努力学习,产生形成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学校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良好品德成长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讲文明、讲纪律的校园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加强家校沟通

在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靠老师来执行,但是老师的精力毕竟是很有限的。有不少家长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学校就不理会了,完全依赖老师去管理,而对他们孩子的表现如何却很少过问,也几乎没有跟教师沟通过,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所以,为了防止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教师必须与家长联手,双方及时交流学生在家或在学的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让老师了解孩子;其次,家长和老师共同想出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尤其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与教师应该多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避免他们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最后,老师和家长还必须共同努力,杜绝社会不良的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为他们打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强化师德,优化育人结构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楷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位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进一步强化师德,树立威信;培养师生情感,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自觉的行动和神圣的职责;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把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义务和最高准则。教师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只要教师能正视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对症下药,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就一定能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胡明根.影响教师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2]李晓蕾.我国德育课程研究综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潘慧芳.小学德育新课程的课堂文化解读[J].中国德育,2006(08).

[4]周秀雄.试论隐性德育及德育课程改革[J].肇庆学院学报,2004(04).

猜你喜欢

育人环境家庭教育农村小学
“君子文化”育人特色的创建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浅谈如何打造新建特殊教育学校育人环境和教学管理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