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政治生活: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

2017-06-11刘琳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党内民主政治生活政治认同

刘琳琳

〔摘要〕 政治认同作为党内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专有现象,是指权利拥有者对权力行使者在思想与行为两个层面给予认可和支持。政治认同具有互动性、层次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主要表现为党内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行动上的服从,即政治共同体内部凝聚力的增强以及政治统治合法性资源的增多。新形势下,健康有序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党组织团结统一、党风清正廉洁的有机统一,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要不断增加执政的认同性资源,把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政治认同的落脚点。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政治生活;党内民主;党的纪律;党内制度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7)04-0035-05

政治认同一直以来便是政党政治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其基本功效是为政治共同体和政党执政提供合法性资源,尤其是信任资源。如果信任资源缺失,政党将会面临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危险。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考察时首次向全党发出警告:“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 〔1 〕我们党要想有效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关键是要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全体党员和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所明确指出的,“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2 〕。因此,促进党内成员的政治认同,有助于增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自觉性。

一、政治认同的内涵及特征解析

关于政治认同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政治学家罗森堡姆指出:“政治认同──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也包括那些他感觉到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 〔3 〕后现代学者韦克斯也曾经指出:“认同乃有关于隶属,即关于你和一些人有何共同之处,以及关于你和他者有何区别之处。从它的最基本处来说,认同给你一种个人的存在感,给你的个体性以稳固的核心。认同也是有关于你的社会关系,你与他者复杂的牵连。”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对“政治认同”作了如下界定:“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 〔5 〕

从严格意义上说,对任何概念的界定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揭示本质,而外延廓清脉络。从要素组成来看,政治认同概念的外延至少应该包括认同的主客体以及认同内容,即“谁认同谁”、“认同什么”。从这个意义上看,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一种现象,是指权利拥有者(社会成员)对权力行使者(政治共同体)在思想与行为两个层面给予认可和支持,其表现既内化为心理上的归属感,又外显为行动上的服从,其成效表现为政治共同体内部向心力的增强以及政治统治合法性资源的增多。

政治认同通常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互动性。这涉及“谁认同谁”的问题。政治认同是权利拥有者(社会成员)与权力行使者(政治共同体)之间经过互动—反馈—认可的过程而逐渐生成的结果,然而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动的单方向行为,尤以权力行使者对权利拥有者施以号令为盛。社会成员天然地拥有权利,虽需让渡一部分权利组成公共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天然地认同和支持权力行使者,并接受其统治。统治从来不是问题,同意被统治才是问题的实质。迈克尔·沃尔泽在《义务》一书中特别指出:“在任何理论的脉络中,我们不能说因为政府是正义的,所以公民就应该遵守义务,而更应该说因为公民认可,所以政府才是正义的。” 〔6 〕如果社会成员撤回对政治共同体的赞同,不再认同其统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那么政治共同体也将失去继续存在的理由。总之,政治认同不是统治者单方面主观臆想的必然结果,其统治权力也绝非总是得到认可与遵从,“即使最强者也绝不会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权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 〔7 〕。因此,统治者只有把权力转化为权威,充分发扬民主,获取广泛的承认和同意,才能获得足够的服从。

二是层次性。这涉及政治认同的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政治认同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认同、制度认同以及意识形态认同。首先,政策认同是低层次的认同,因为政策涉及物质利益的生产、分配与再分配,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也是社会成员对政治共同体进行评价的具体依据。社会公众把权力授予政府,最根本的目的是期待政府制定出科学而有效的政策,做大经濟利益的“蛋糕”,然后合理而公正地分配这个“蛋糕”。即使是游离于政治之外的人,也会对施加于自身的各项政策评头论足,进而形成对政治共同体的情感倾向。如果政策频繁更换,且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相悖,那么社会成员不满情绪的累积将会严重削弱政治认同。其次,制度认同更具穩定性,是政治共同体得以延续的规则保障。制度属于行为规范,制度认同表明民众从内心高度信任和肯定约束自己行为的各项制度规定,并愿意服从和遵守这些制度。政策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废除,但是制度却可以持久延续,因为其背后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正如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言:“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制度,社会便缺乏确定和实现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创建政治制度的能力就是创建公共利益的能力。” 〔8 〕23再次,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整合社会公众思想的重要手段,它对社会成员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其功能在于论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正如社会学家帕森斯所指出的,“价值是社会系统中的行为规范取向的模型,它规定行为的主要方向,而无需参照具体目标或更具体的情景或结构” 〔9 〕。

三是实践性。这涉及政治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最终追求。政治认同不仅内化为社会成员对政治共同体积极的政治态度和情感归宿,同时也外化为具体的政治行为,包括各种政治宣传口号与标语,而且这种政治行为属于政治秩序之内,是政治认同所要达到的实践目标。如果社会成员对政治共同体的心理认可、情感认同等主观感受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服从与支持,政治认同就是毫无疑义的“假象”。因此,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与政治共同体之间关于政策、制度和意识形态能否在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予以支持的实践结果。如果简单地把政治认同的结果进行二元划分,那就只有认同和不认同两种结果。认同,意味着社会成员认可并执行政治共同体的政策,遵守并服从政治共同体的制度,接受并宣传政治共同体的意识形态;不认同,则意味着社会成员不支持、不服从政治共同体的政策、制度和意识形态,甚至是反抗。不管是认同或者不认同,社会成员最终都会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以行为表达其心理感受。

二、健康有序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

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党员对党组织的拥护和支持程度,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是增强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明确指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10 〕。由此可以看出,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至少具有以下三大特征,即全体党员民主权利有效落实、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内风气清正廉洁。

(一)党员民主权利得到保障有助于实现政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

民主是取得政治认同的充分必要条件。我们撇开民主概念的外延,民主的本质是与大多数人有关的,是指大多数人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发挥作用的状态,是“保证公民实现自由、平等和其他权利的制度和程序” 〔11 〕。也就是说,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听取不同意见,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的政策才是科学的、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离开民主,政治认同则无从谈起,即使有,也是虚假、表面的。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之所以格外强调党内民主,其逻辑进路就是只有明确党员是权力主体,尊重并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党员才会继续进行权力的授予行为,认同并支持政党的政策纲领。反之,如果党员的权力授予行为中止,政党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因此,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有助于实现政策认同。

首先,党员充分行使知情权和参与权能够为政策的制定广开言路。知情权是党员了解党内各项事务的前提和保证,参与权是党员对党内事务、党内政策积极建言献策的民主权利。充分行使知情权和参与权,能促使党员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广泛发表意见,保证政策的制定取得最大多数党员的同意。

其次,党员充分行使监督权能够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党员行使监督权,具体而言就是行使批评建议权、揭发检举权和要求罢免权,其实质是用党员民主权利制约党内权力的运行。党员有效行使监督权有助于防止权力异化,能够在监督政策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中的重大失误,避免造成严重损失。

(二)党组织团结统一有助于实现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

如果说民主关涉的是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那么民主集中制则指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民主集中制既保证了党组织充满生机活力,又实现了党组织团结有力,是政治认同的关键。如果抛开集中,就民主说民主,就会出现议而不决现象,甚至走向极端民主化或者无政府状态,届时政治共同体将不复存在,政治认同也就无从谈起。

一方面,党组织团结统一有助于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使之符合组织和社会运转要求,进而维护组织统一、社会安定。回顾党的历史,什么时候党组织团结统一,党内各项制度就得到遵守,其权威性就能得到保障。反之,党组织如果一盘散沙,就意味着党内制度遭到破坏。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导致党内制度被破坏殆尽、党组织软弱涣散,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其深刻教训至今让人铭记。正如邓小平同志明确强调的那樣,“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12 〕。

另一方面,党组织团结统一有助于消解制度不稳定因素。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干部只强调权利,不履行义务,以追求物质利益为重,“当党员个体依据制度安排对自己的付出形成的意义认知、预期目标与制度本身实际配给的利益回报出现裂痕时,党员个体必然会对制度本身及其价值结构产生不信任感,进而会削弱党内凝聚力” 〔13 〕。因此,维护党组织的团结统一,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明确党员的义务,有助于修补制度漏洞、消解制度不稳定因素,让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三)党风清正廉洁有助于实现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最稳固的政治认同是架构于社会成员精神世界之上的,是社会成员从内心深处和情感层面对政治共同体投射出的赞许。如果说权力所具有的强制性是政党获取认同的硬件资源,那么政党的作风形象就是政治认同的软件资源,因为党风涉及权利如何对权力进行评价。党风是党组织和党员在工作中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是党的性质的外在化,更是党的信仰的具象化,它直接决定着党员群众对政党的认可程度。如果掌握公权力的政党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那么社会公众就会承认且继续支持其统治的合法性;相反,如果政党滥用手中的权力致使腐败案件丛生,那么社会公众就不再把手中的权利授予政党。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繆尔·亨廷顿指出:“利用政治权势谋取经济利益意味着政治价值观和制度必须屈从于经济的价值和制度。于是政治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公共目标而是为了攫取个人利益。” 〔8 〕7在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滥用手中的权力,扭曲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取而代之的是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各种腐败案件频发多发,甚至在部分地区腐败现象有从个体行为向集体行为乃至组织行为演变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人民群众与党之间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反四风”为突破口,严厉查处各种腐败案件,坚持标本兼治,重树党的优良作风与形象,重拾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信心,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了极大的净化。政党威望的树立与每个党内成员的行为举止息息相关,党内成员的作风和形象无不渗透着政党的价值追求和意识形态色彩,因此,党风清正廉洁至关重要。

三、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增强政治认同

综上所述,健康有序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由此可以推斷,通过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维护党组织的团结统一,实现党风清正廉洁,便成为政治认同的落脚点。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坚持不懈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决反对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增强政治认同。

(一)发扬党内民主,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性

党内民主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活力,是保障党员主体权利和提高政治认同度的前提,必须充分发扬。毛泽东曾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14 〕

第一,推进决策民主化。决策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虚心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形成科学的决策预案;决策中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围绕决策预案积极开展民主讨论,允许并保护不同意见的表达;决策后要划分权责界线,明确责任主体,保证决策得到贯彻落实、不打折扣。

第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从应然层面清晰界定党员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落实党员的权力主体地位,健全保障党员权利的实体性制度;从实然层面拓宽渠道、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健全法律制度,落实党员民主权利,尤其要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第三,探索党内民主新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其具有的便捷、互动、无时空地域限制等特性,有助于党组织之间、党员之间经常性的互动,有效地实现了普通党员在党内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当前,“互联网+党建”新模式的崛起,也推动着党内民主形态的多样化,实现网络技术应用与民主发展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二)严明党的纪律,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

铁一般的纪律,是我们党先天性的基因,也是我们党今后仍然必须遵守和执行的行为准则,因为党的纪律是全体党员共同意志的体现。马克思曾经指出:“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 〔15 〕列宁也多次强调党的纪律的重要性,他指出:“要使无产阶级能够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而这正是它的主要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就必须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 〔16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特大型政党,拥有庞大的党员数量和基层党组织数量,它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我们党的整体实力,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管理难度。如果缺乏铁一般的纪律,没有统一的核心,那么我们党内就会产生离心力,党就不可能成为带领全体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中流砥柱,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一,强化纪律意识。纪律意识牢固,党员就能自觉地以党纪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纪律意识淡化,党员就会随意踏破党纪底线,整个党组织就会软弱涣散。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17 〕因此,要强化纪律教育,提高纪律意识,从严肃纪,坚持党纪严于国法,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并把加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第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 〔18 〕21一个政党如果允许其成员完全将个人意愿凌驾于组织意愿之上,那么这个政党将会是一盘散沙。“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18 〕21,因此,全体党员要明确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牢固樹立政治意识,切实站稳政治立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加大惩戒力度。惩戒性是党的纪律的主要功能,也是纪律取得权威性的前提条件。党的纪律不是画在墙上的门,而是带电的高压线,任何触碰及违反党纪的党员干部都要受到严厉的惩处,防止党的纪律成为“纸老虎”。

(三)完善党的制度,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科学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制度建设,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制度的设计初衷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被层层过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并遭遇了各种“潜规则”的利益掣肘,导致制度在实际发挥作用时受到不同程度的贬损,严重制约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开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 〔19 〕。

第一,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加强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制度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是密不可分的,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需要消除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加强民主理念的指导。因此,党内制度体系建设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集中全党智慧而制定。同时,要系统研究制度的组成要素、影响因子,以保证制度的要素与要素之间、制度与法律之间、制度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配套,使其发挥最大效力。

第二,坚持以制度法律化为核心,提高党内制度的执行力。制定制度的目的在于发挥其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作用,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如果制度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在制度的框架下社会成员的行为得不到约束,势必会影响到制度制定者的公信力。因此,推进制度的法律化,“执政党要善于将自己的执政纲领、战略理念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转换为具体的法律,加强党的制度与国家法律的有效衔接,运用法治化的方式确保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20〕。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坚持法规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规制度没有特权、执行法规制度没有例外” 〔21 〕。

第三,坚持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培植制度文化。党内政治生活是由全体党员的政治活動所构成的,党员对党情、国情和民情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着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制度执行是否有力、制度遵守是否规范,直接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活能否健康开展。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性教育,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并逐步制度化、常态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提高党员党性教育为突破口、营造制度文化氛围的政治安排。今后,这种以党性教育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仍应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5-

09-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8/c_12

8206459.htm.

〔2〕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6-10-

28(01).

〔3〕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股份有限公司,1984:6.

〔4〕Jeffrey Weeks.The Value of Difference,In 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M〕.London:Lawrence&Wishart,1990:88.

〔5〕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6〕Michael Walser.Obligation:Essays on Disobedience,War and Citizenship〔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7.

〔7〕卢 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

〔8〕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9〕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40.

〔10〕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05).

〔11〕俞可平. 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8.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3〕李汉林,等.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以社会团结为视角〔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33.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16〕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0〕陈家喜,黄慧丹.制度治党的概念缘起与实施路径〔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3):34-37.

〔2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N〕.人民日报,2015-06-28(01).

责任编辑 冯耀明

猜你喜欢

党内民主政治生活政治认同
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优化路径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政治生活》中几个难点问题的破解
巧抓主语归类设问5招玩转《政治生活》主观题
对禁止“妄议中央”,干部有哪些顾虑
禁止“妄议中央”的必要性、针对性与可行性
不准“妄议中央”≠压制党内民主
构成“妄议中央”有何条件,有何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