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构

2017-06-11罗忠桓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系统化

罗忠桓

〔摘要〕 话语是一种独特的实践,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强而有力的话语表达。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应吸取我国传统治理的智慧,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借鉴当今世界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成功经验,转换话语场域、话语形态、话语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实现话语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大众化和国际化。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系统化;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7)04-0082-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发展与实践的一个崭新成果,是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生动实践,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创新。

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的话语体系,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也需要建构一套与之匹配的独特话语体系,以实现强而有力的话语表达。话语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的语言,话语体系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要素构成的话语系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化,就是通过反映、描述、表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内在逻辑关系的话语要素的集合而形成一个特定的话语系统。构建准确反映和表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必须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的系统化、科学化、大众化和国际化。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要系统化,必须讲“系统话”

系统化是指一个体系,而非碎片。描述和反映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要义中的话语逻辑、话语意识、话语形态、话语价值、话语方式,它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治理理念、治理环境、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结构、治理资源、治理方式、治理模式等。

第一,从话语逻辑上看,应构建以治理为核心的思维逻辑。任何公共问题的解决,在理念、机制与方式上都要从以治理为核心的思维视角展开,而不是从管理的思维方式去展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逻辑应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展开。

第二,从话语意识与理念上看,应从官本位意识、权力本位意识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转变,转变以管理为核心的话语理念。应贯彻公共性、服务、协同、善治等理念,树立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公平等理念。特别强调的是,“ 善治”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其话语含义是指良好的治理 〔1 〕。达到“善治”目标的国家治理,是一种达成和服务于某种良好目标模式的现代国家建构过程和方式。《全球治理引论》一文描述了“善治”的“合法性、法治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与性、民主性、廉洁性、公正性”等十大内涵,这些维度相互关联、互为表里,但关键的表达是“民主”和“法治”这两个概念。为此,应树立尊重法律、依据法律来处理公共事务的思维逻辑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意识、话语形态、话语方式及话语价值。

第三,从话语形态上看,准确反映和表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是以管理话语为内容向以服务话语为内容的转型。具体来说,就是要抛弃管理型话语形态,建构以治理为内容的话语形态。从注重“事”到注重“人”,从注重“群体”到注重“個体”,从注重“方式”到注重“诚信与程序”,从注重“效率”到注重“公平”,从注重“权力”到注重“服务”,从注重“ 管理”到注重“善治”,国家治理的理论话语、法律政策话语、政府话语、民间话语、媒体话语、国际话语等都应当蕴含这些要素。此外,还应建立互动双向的话语方式。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平等协商的话语交流是解决问题之道,应力排单向的话语传播形式。

第四,从话语价值上看,就是转变以政府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建立体现以人为本、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话语体系。国家治理的话语价值表达具有层次性,国家治理话语价值体系是成功的国家治理所必需的基本的操作性价值理念,具体包括透明、参与、法治、回应、公正、问责、效益、廉洁、和谐等善治的基本价值 〔2 〕。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基于法治、民主与科学的治理品質要求,系统表达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的治理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反映和融入这些内容。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要科学化,必须讲“科学话”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是对传统“管治”模式的一种根本性重构,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特征的现代化建设工程,毫无疑问,它是科学之治,同时也需要科学表达的话语。完成现代化治理话语对传统管治话语的替代,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建构要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科学化的话语体系立应足于我国的实践。话语来源于时代,服务于时代,更塑造了时代特征。话语建构来源于实践,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话语建构只有植根于中国实践,才能彰显中国特色,才具有生命力。随着实践的转型,治理模式相应地也要转型,话语的变迁与社会历史的变迁之间存在着关联。具体来说,治理现代化话语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做好实践的“反射”工作。话语表达要蕴含我国改革开放39年来的国家政治、行政体制的改革成果,建构在市场社会长期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既要表达“中国问题”的普遍性,更要表达 “中国问题”的特殊性,关键在于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制度、国家文化与治理理念、体质机制、方式结合起来,表达公共治理的中国特色。政治治理、 区域治理、社会治理、协同治理等方面内容必须体现决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个历史、当代之事实和未来之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核心,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治理的领导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国家治理机制,这个话语表达是第一位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要始终坚持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必须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3 〕。重构公共治理系统,实现治理权能的分化和转移,是“多元共治”的核心问题 〔4 〕, “政府”、“社会组织”、 “企业”、 “公民” 共同对“公共事务”进行协同治理,这是治理结构,也是民主层面的体现。“把治理和国家相连接,尤其是与政府相连接,这种中国式的创造,既吸收了一般治理概念的内核,同时也吸收了公司治理的关切” 〔4 〕,体现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

第二,科学化的话语体系应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表达必须蕴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思想。国家治理既有很多现代的要素,但也必须融入中国传统的元素,古代传统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及制度经验是可以吸收的,这些智慧具有共通性。如中国始于秦代构建的地方治理的郡县制和隋代开始的科举考官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人民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廉洁观、正义观等,无疑是当代中国推进治理现代化要吸取的优秀元素。

第三,科学化的话语体系应吸纳发达国家“治理”思想和实践的有益成果。毫无疑问,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的发展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当然包含着如何治理国家的智慧在内。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的工业化,18世纪初,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人类步入了现代化的历史轮轨。同时,在国家治理问题上,如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都提出了人民、公共权力和政府的一系列关系,这其中的人民主权、权力的公共性等思想也闪烁着历史和时代的光芒,这些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应吸纳的优秀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过程中应吸纳的重要内容。又如《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未来政府治理之道》等著作中,都有可引入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优秀成分,可以借鉴,应把其中的民主治理、依法治理和有效治理的内容吸纳到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之中来。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要大众化,必须讲“大众话”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众化。同样,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如果仅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是不够的,高深的理论,如果人民群众不欢迎,就不可能深入群众,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让群众做到耳熟能详。语言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眾的生活相结合。目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构的主要成就来自政府文件(含讲话)和学术研究构建的政府话语和学术话语,是理论化的、抽象化的,不是很好掌握。只有从学术话语形态或政府文件话语形态转变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大众化话语,才富有生命力,也才能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真正建构。

第一,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应转换话语场域。话语场域的特定状况是话语影响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表达要大众化,应扩展话语场域。话语场域是多样化的,尤其是网络场域,网络场域是群众的场域,是草根民众和社会精英“同台”说话和对话的场所,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的大众化作用重大。网络语言同时也是大众语言,用网络语言叙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系、理念、制度法律、方式等,可以与群众形成一个“统合体”,从而最终为群众所掌握、表达和运用。值得注意的是,要净化网络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剔除网络场域的糟粕。

第二,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应转换话语形态。转换政府话语形态或内容,首先,要一改过去以国家管理至上、以政府为出发点的话语体系,建立以贯穿国家治理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为要求的话语体系,且使其贯穿于政府的文本话语、会议话语、与群众交谈话语之中。其次,要使用清晰、简约、准确的生活化语言表达国家治理的理念、方式和价值 ,以群众语言代替文件语言和学术语言,以简洁平实、通俗明白的话语形式,表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种内核和要求,将关于国家治理的政治性文件话语转换成通俗的大众化话语,以适应受众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主观感受和需求,让话语走向群众,实现大众化话语价值和大众化话语风格的統一。再次,要推进从基于国家管理的群众话语转向基于国家治理的群众话语转换,构建基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要求的自治精神、公民精神和社会精神,让国家治理理念、治理文化植根于社会中,转化为社会大众的语言。

第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应转换话语方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都必须回到实践中、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接受,在群众中流传,对社会实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话语的大众化必须运用大众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所谓大众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就是大众喜闻乐见和经常运用的表达方式。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丰富多彩,包含新的话语内容,因此,话语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话语方式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应综合运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方式进行表达,以走向大众化。如把深刻道理用通俗话语阐述, 发挥情感话语拉近与群众距离的作用, 与群众对话使用真诚实在的话语,如“什么是国家统治”、“什么是国家管理”、“什么是国家治理”,回答这些问题,可以这样表达:国家统治是举着“棒子”( 处罚)来说话,国家管理是盖着“章子”(审批、证明、命令)来说话,国家治理是坐着“椅子”(大家平等协商)来说话。类似这些以人民群众常用的大众化语言方式来表达就很容易被理解、记住,易得到传播并发挥正向影响力。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要国际化,必须讲“国际话”

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在立足中国特色基础上,还应与国际话语接轨。建构健全中国话语体系,搭建与发达国家同步的话语体系框架,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畴 〔5 〕。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一个重要任务是要赢得世界话语权,必须寻找世界的共性和共同关注的议题,形成“共同语言”和“共识语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表达是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一部分,也是展示与世界的共性、形成“共同语言”的关键节点之一。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全球国家治理的共性,也是“中国方案”的一部分,具有世界价值,不但显示了中国治理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坚持吸收发达国家治理的先进思想,同时也显示了我国治理与国际接轨,将成为全球国家治理体系实践的一部分,这充分体现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话语体系的国际化是实现独白话语向对话平等话语的转换、封闭话语向开放话语的转换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话语权力、话语效果的转换。我国在国际舞台遭遇的话语霸权,一方面受西方长期形成的话语霸权惯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中国自身话语体系的不完善有很大关联。在国家治理领域,我国过去建立的是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把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表达为行政管理的关系,这与现代公共治理的发展是不相符的,即使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国家和政府管理的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使得国际话语权式微的状况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无疑为我国国家治理既立足中国特色、又走近和拥抱现代公共治理的“游戏规则”开启了一扇亮窗,必将产生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如法治、民主、协同、区域合作治理与国际合作治理、公平正义、公民参与和社会参与、服务型政府、廉政建设等现代国家治理的关键词,这些是“公共语言”,这些语言一旦为我们所用,有利于与发达国家形成“共识”,获得话语权。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获得,其目的是以双方认可的共性为基础,将独有的中国话语转化为具有一定共性的通用语言,来阐述双方关心的一个个特殊的事实,在交流中加深理解,扩大共识,增进友谊,推进合作。

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的转换,虽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天壤之别,它是现代公共治理发展的必然,它使我国与世界融为一体,使我国国家治理话语较易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党领导下的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政府和民众等治理主体协同关系都是现代公共治理的内容。多元行动者要进行合作治理,就要由政府等多元主体共担责任。在中国的语境中倡导“国家治理”的概念,避免了单纯讲“治理”概念时因倡导“多中心”、“网络化”等理念而容易造成的去国家化、去政府化印象,在凸显我国执政党主导地位的同时,又对市场、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等政府以外的行动者开放了公共治理空间,允许其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发挥作用。因此,这个概念既有所坚持,又有所开放,容易为国家和社會等各方所接受 〔2 〕。把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地方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的制度和治理结合起来,将与民主和法治相关的这些技术、程序和机制引入国家治理过程,实现治理现代化,从而增强国家治理的正当性、认同性、可接受性和有效性,更能让国际社会认可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信仰,从而拓展中国的话语场域,传播中国声音,扩大话语影响力,强化中国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体现了人民性、适应性、包容性、开放性、改革性等本质属性,也表现在国家治理上的吸纳性,为此,我们一定要讲述好中国治理故事,传播好中国治理声音,展示好中国治理实践。

综上所述, 话语是一种独特的实践,话语表达应立足于以治理为核心理念构建起来的一系列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遵循话语形态与表达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应吸取我国传统治理的智慧,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吸纳当今世界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的优秀成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构路径——系统化、科学化、大众化与国际化,无疑是必然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

08-20).http://www.gov.cn/jrzg/2013-08/20/content_2470777

htm.

〔3〕于 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J〕.求实,2015(4):48-55.

〔4〕何增科.國家治理现代化的维度与面向〔J〕.人民论坛,2014(27):44-48.

〔5〕江于夫,杜 博.法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访谈录〔N〕. 浙江日报,2014-11-28(14).

责任编辑 李 雯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现代化话语体系系统化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