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展开“数学实验”教学

2017-06-08吴元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吴元梅

摘 要:数学实验不同于纯粹的机械操作,而是一种融儿童数学思维、想象与操作于一体的数学活动。数学实验能够积淀儿童的活动经验,发展儿童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可视性数学实验、内隐性数学实验和虚拟性数学实验,培养儿童的数学洞察力,发展儿童的数学想象力,提升儿童的数学实践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实验;数学教学

匈牙利著名的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数学既是一门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种实验性的归纳科学。”作为演绎性的科学,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儿童的数学抽象与概括能力,作为归纳性的科学,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儿童的数学发现、猜想和验证等能力。数学实验不同于纯粹的、机械的操作,而是一种融儿童思维、想象、操作等于一体的活动。因此,数学实验是儿童的一种“具身认知”,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儿童“学玩做合一”“思创行一体”。通过数学实验,儿童成为一个数学意义上的创客!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实验的本质探寻

数学教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儿童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形成儿童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什么?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儿童带得走的学习力,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儿童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范式,数学实验能够激发儿童数学思维,盘活儿童想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数学家高斯说,“数学需要实验。”

1. 积淀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实验能为儿童积淀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儿童不再是“听众”,也不再是“看客”,而是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一个数学意义上的“创客”。尽管数学实验不同于机械的操作,但不可否认,数学实验的主要外显特征是“动手做”,是“hands on”。在数学实验中,儿童主动观察、猜想、验证、类比。在这种探究与验证活动中,儿童形成了丰富的感受与体验。

例如,教学《认识千克》(苏教版小学数学第5册),教学中笔者组织了一系列体验性实验活动。一是“称一称”活动,让学生称盐、称黄豆、称鸡蛋、称苹果等,形成学生的数学认知;二是“掂一掂”活动,让学生掂量一千克盐、一千克鸡蛋、一千克黄豆等,形成“一千克”的感受、体验;三是“数一数”活动,让学生数一千克鸡蛋的个数、一千克苹果的个数等;四是猜一猜活动,出示“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让学生猜想哪个重,建立学生的理性认识。在丰富的数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2. 丰厚基本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实验蕴含了深刻的数学探究方法和数学思想。数学实验的基本模式为“问题—实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儿童思维。因此,数学实验可以理解为“用大脑操作”“用手思考”。数学实验的本质就是打开儿童被遮掩的思维轨迹,让儿童的思维、数学的思想澄明、敞亮。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拼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拼2个正方形需要7根火柴棒,拼3个正方形需要10根火柴棒,拼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400根火柴棒能够拼多少个正方形?对于这样的规律性问题,孩子们没有多少操作经验。基于此,笔者让学生展开数学实验,他们有的画图,有的用火柴棒摆,有的列表整理条件……在学生展开数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形成科学结论。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向孩子们渗透了“以小见大”找规律的探索方法以及“倒推”的问题解决策略,融入了“对应”的数学思想。数学实验彰显了儿童的理解之美、探究之序。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实验的教学建构

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为:儿童在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了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与精神。教学中,教师要为儿童打造一个“实验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建一个“数学实验室”,让儿童主动、积极地展开数学实验,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数学实验的类型很多,就其表现形态而言,主要有可视化的数学实验、内隐性的数学实验以及虚拟性的数学实验等。

1. 可视化数学实验,培养儿童观察力

儿童的数学思维是内隐的、不可见的。如何打开儿童大脑这一思维的“黑匣子”,让儿童的思维从不可见变为可见?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直观操作和语言描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可视化的数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素材、仪器等。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如何让学生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笔者分两个层次展开:一是让学生研究多个特殊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初步形成数学发现;二是展开数学猜想和验证——是否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从直角三角形过渡到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内角和的验证。实验中,让学生进行可视化的数学实验,有学生运用“翻折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到一起,有学生运用“剪拼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有学生运用作平行线法,通过同位角、内错角等的推理,验证内角和;还有学生利用铅笔按照三个角的度数依次旋转形成平角进行验证……这些可视化的操作培养了儿童的数学观察力、洞察力,儿童看不见的思维被袒露、敞亮。

2. 内隐性数学实验,发展儿童想象力

内隐性数学实验就是根据研究目的人为控制,改变变量,让儿童通过“思想活动”(含必要的计算与推理),研究某种数学現象和规律。内隐性数学实验依托儿童积淀的表象和数学想象力,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儿童在数学思想、方法的牵引下,在大脑这个“黑洞”中进行高速思维。内隐性数学实验犹如“下盲棋”,属于数学实验的另一种样态。

例如,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5册),笔者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其中第一课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可视化的数学实验,通过小棒操作形成了计算的程序表象,即先分十位,后分个位更合理。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展开内隐性数学实验,建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写法,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例如52÷2,学生能根据操作表象用语言交流分的过程,第一步先分5个十,5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剩下1个十。1个十就是10个一,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个一,1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一。内隐性数学实验可以在儿童的头脑中反复进行,诸如算式36÷3,58÷2,52÷4等(注:第一个算式先分十位、个位都可以,第二个算式先分十位更方便,第三个算式必须先分十位)。在儿童数学内隐性实验过程中,教师没有刻意地组织算理、算法教学,而是让儿童在头脑中依靠表象,通过对数字的自然操作,逐步内化、领悟,积淀丰富的思维经验、想象经验。

3. 虚拟性数学实验,提升儿童实践力

数学实验可以开辟一个“实验场”,有条件的学校当然也可以开辟一个“数学实验室”。但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不同于“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等,它既可以在“实验室”展开数学实验,也可以在教室展开“虚拟实验”,模仿生活实践。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笔者让两位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两辆汽车相遇的情境,两人分别从教室前面和教室后面同时出发,相遇时同时停止。如此,让学生体验相遇问题中两辆汽车速度不相等、路程不相等、时间相等的特征。在学生模拟汽车行驶的过程中,教师每隔1秒便喊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速度和”的意义,以及“相遇时间”是几秒、几分、几时等就是有几个速度和的数学内涵。通过虚拟实验,让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一是“甲程+乙程=全程”;二是“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在儿童数学学习中打造一个虚拟的“实验平台”,让儿童展开数学模拟实验,可以引发儿童的“思维跃迁”。在虚拟实验中,儿童以用致学、学以致用,教室仿佛成了儿童数学的“创想空间站”“数学创客坊”。“虚拟实验”超越了纯粹的“纸笔数学”,将儿童的表演、模拟等实验元素引入其中,不仅让儿童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更解决了数学课堂与儿童生活实际链接的困难。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

数学是锻炼儿童思维的体操,能够促进儿童数学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数学实验更是涵养儿童思维的“能量场”,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转变儿童的学习方式。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要提升儿童数学实验的设计力,培养儿童数学实验的洞察力,发展儿童数学实验的实践力。通过数学实验,打通教材文本、儿童知识经验与学习心理等有形与无形的边界,让儿童“做学共生”“学思共创”,由此彰显数学实验教学的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