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优化研究
2017-05-31倪睿冯天宇范一文
倪睿+冯天宇+范一文
摘 要:文章从“互联网+”思维入手,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用户阅读现状与特征及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优化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5-0070-02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
自2015年4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之后,“互联网+”一词成为网民和主流媒体争相讨论的话题。“互联网+”理念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早在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就已经提出,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所有行业共同遵守的,未来实体经济的产品和服务将与互联网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在一起”[1]。如今,“互联网+”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营销”“互联网+交通”等已先后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长期以来,读者服务工作都被认为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核心主题,“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为优化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当然,“互联网+高校图书馆”不应仅仅停留在追求技术新词汇的潮流中,关键是要在技术实践层面做好高校图书馆业务的融合与创新,更新读者服务理念,拓展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认知力,从而激活传统图书馆的创新形式,重塑高校图书馆的凝聚力和使命感。
1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用户阅读特征与阅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媒体涵盖领域很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电视、户外车载媒体、智能家居等都属于新媒体范畴。“互联网+”是新媒体概念的延伸,“互联网+”时代阅读无处不在,几乎可以在所有场景和场所中发生,因此高校图书馆用户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质的改变。
1.1 阅读方式数字化
“互联网+”时代,各高校图书馆到馆阅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借阅量也较之前呈现下滑趋势,传统的纸质图书、报纸、杂志的借阅数量越来越少,传统电视的收看人数及收看时间也在逐渐减少。随着电子载体资源、数码产品的盛行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使用,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PC阅读、云阅读更加方便,人们更加倾向网络或者电子阅读。阅读方式的改变给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2 阅读内容碎片化
当今大学生阅读兴趣广泛,网络阅读受到青睐。大学生通过QQ空间、微博、微信等渠道便可轻松、便利阅读,这些阅读内容精短快捷,给大学生读者营造了一种轻松的阅读氛围,但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该渠道获取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往往不够全面和严谨。
1.3 阅读时间自由化
伴随4G技术的发展以及WiFi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图书馆和自习室已经不再是大学生阅读的固定场所。他们在公交车、候机厅、地铁、飞机上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很多地方更是设立了移动图书馆、地铁图书馆,使得用户阅读的时间和地点更加自由、更加便捷。
1.4 交流互动扩大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如:在豆瓣网、知乎网、QQ阅读等社交平台,大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查找志同道合的书友,彼此分享喜爱的文章和书籍,提高了阅读的互动性。
2 “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必要性
2.1 “互联网+”给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带来机遇
高校图书馆的线上业务本应是一条完整的工作流程,但由于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分工不同,读者信息需求在传递过程中也会面临时间差甚至传递失真等问题,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伴随各种新媒体的冲击,高校图书馆要想增加其吸引力就变得举步维艰。“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与高校图书馆的跨界融合,对于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管理以及服务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图书馆借助“互联网+”思维,将先进的服务理念与技术融会贯通,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提升自身创新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实现智慧化知识服务的目标。
2.2 高校图书馆已具备与“互联网+”融合的基本条件
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自身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每年都购买了大量的实体资源以及各种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信息资源总量庞大,同时伴随着读者的借阅、浏览等非结构化数据,如何将海量信息聚合,更快、更优质地筛选出适应读者需求的数据,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一个难题。“互联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聯网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思维,用新媒体连接高校图书馆与读者,实现数据互联,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及创新驱动,让读者体验到更加多样化的深层次服务。
3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优化思路
3.1 开发高校图书馆室内智能导航系统
开发高校图书馆室内智能导航系统,就是利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将进入图书馆的资源都直接或间接地植入芯片,从而对文献资源进行扫描定位。当读者需要某种图书时便可使用导航系统对其进行搜索,室内导航图便可轻松呈现读者所需图书的所在位置,进而把读者导航到所需图书的指定地点。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发展泛在化服务,通过二维码“扫一扫”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其推荐相关的纸质图书、电子书及其他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和购书渠道等。
3.2 效仿O2O,读者“私人定制”购书清单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开展读者服务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其图书采购工作多由专职采编人员负责,尽管他们专业水平很高,但也不能保证其专业涵盖各个领域,因此,对各学科深层资源建设十分不利。O2O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将线下交易同线上平台相互结合,为线下提供更多商业机会的新兴商业模式。当今时代,用户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效仿O2O模式,建立专门的读者荐购平台或社交平台,承担收集读者需求信息、读者线上推荐图书、图书馆采购、读者线下完成图书借阅等业务。
3.3 馆藏资源利用分析,精准特色化推送服务
在校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群体。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开展精准特色化推送服务。具体包括:①高校图书馆根据读者性别、院系、不同时期的阅读习惯、个人浏览记录等进行信息抓取,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②高校图书馆在向用户进行特色信息推送时,应根据渠道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如:微博的特长是公开传播,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微博向用户推荐新书书目、读者活动等;微信可以提供私密性客户服务,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微信实现一对一私密个人专属推送,彼此相互配合,实现精准的特色化推送服务。
3.4 构建新媒体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
首先,高校图书馆应结合“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阅读偏好,构建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微博、微信公众号可以提供新书信息推送服务、在线阅读电子资源服务、实体资源借阅的查询、预约服务等核心服务。其次,高校图书馆应构建类似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问答式虚拟社区平台。读者可以借助平台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有助于他們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最后,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大学生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其他类型的服务。如:大学生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块可在线预订自习室的座位、专家讲座内容回看等业务。
3.5 尝试跨界服务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只有进行跨界服务,才能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和用户的认可,才能规避被用户和社会“边缘化”的危险[2]。“互联网+”时代用户已经不再是为了借书、还书或者自习才到图书馆的,对此,高校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开展跨界服务,在馆内设置茶吧、多媒体视听中心、创客空间、3D打印室、VR虚拟与现实体验区等,这种跨界服务的“动”与图书馆的“静”巧妙融合,并且相得益彰,给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3]。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将“互联网+”创新思维融入读者服务工作,是在传统实体服务的基础上拓展其服务内涵。其通过核心服务、定制服务、跨界服务等,在服务中取长补短,缩短用户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距离,从整体上推进高校图书馆创新转型,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重组。
参考文献:
[1]陶红亮.“互联网+”网络营销推广实战宝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3-4.
[2]陈远,蔡金奎,许亮,互联网思维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5(11):38-42.
[3]张美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跨界服务研究[J].情报杂志,2016(9):204-206.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