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2017-05-30张红伟王丹郝美嘉刘静

影像技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

张红伟 王丹 郝美嘉 刘静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包括2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和77例脑梗死患者;另选择同期5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对照组患者相比,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壁IMT、颈动脉斑块血管检出率更高(P=0.0001,P=0.0001);TIA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中的复合斑块、脂质斑块发生率显著低于脑梗死组(P=0.0231,P=0.0223)。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直接关系,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临床诊断时,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1;R74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7.03.09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caroti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May 2015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23 case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patients and 77 cases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another non-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of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were col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of the patients received carotid ultrasound, the test result of carotid ultras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carotid IMT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001, P=0.0001);The composite plaques and lipid plaque rate of c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TIA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P=0.0231,P=0.0223).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ha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 Carotid Ultrasoun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tic Value

臨床研究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部位则为颅内段[1]。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现作如下分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包括2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和77例脑梗死患者;全部患者均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同时经过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全部100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7.3±11.5)岁。另选择同期5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1.5±10.3)岁;经头颅MRI或者CT检查确定不存在异常。在基线资料方面,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选择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超声探头则选择血管专用探头,将频率设置为3-9MHz,诊断和操作过程选资深医师来完成;對患者颅外段颈动脉血管解剖形态、斑块大小、位置以及形态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

1.3 诊断标准

正常颈动脉为两线征,两线距离则为内一中膜厚度(IMT),如果IMT小于1mm则为正常,如果IMT为1-1.5mm则为内膜增厚;如果IMT超过1.5mm,则表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观察

TIA组、脑梗死组、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分别为(1.01±0.30)mm、(1.06±0.24)mm、(0.49±0.21)mm;由此可见TIA组、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P=0.0001,P=0.0001),TIA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4)。

2.2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检出情况

和对照组患者相比,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血管检出率更高(P=0.0001),如表1所示。

2.3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情况

TIA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中的复合斑块、脂质斑块发生率显著低于脑梗死组(P=0.0231,P=0.0223),如表2所示。

3 讨论

在人体全身动脉粥样硬化部分中,颈动脉是最容易受累部位之一,临床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征象[3]。因为颈动脉的位置表浅,通过高频探头能对其形态变化进行清楚显示。所以临床中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会对大中动脉内膜造成累及,导致内中膜厚度增加,内膜表面比较粗糙,进而导致斑块形成[4]。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对斑块及其特征进行检测,并分类,斑块的类型存在差异,其组织成分也会存在差异,梗死发生率也会存在差异。分析本研究发现,和对照组患者相比,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壁IMT、颈动脉斑块血管检出率更高(P=0.0001,P=0.0001);TIA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中的复合斑块、脂质斑块发生率显著低于脑梗死组(P=0.0231,P=0.0223)。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和脑卒中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复合斑块和脂质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似[5]。

总之,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时,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快速、无创、能进行重复检查等特点,能对血管内膜厚度进行清楚显示,同时还能对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大小、位置、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另外还能分析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脱落几率进行有效预测,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秦鼎,李丰升,陈俊红.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1]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4:1502-1504.

[2]穆洁,勇强,刘凤菊,张蕾,袁嘉,邢媛媛,郑敏.三维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5]病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01:1-4.

[3]鲍素芬,权媛,郝利锋,王文刚,南巧欣.颈动脉超声在缺血[5]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5]2015,05:831+834.

[4]邱瑩.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5]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07:767-769.

[5]石国霰,汤建平,杨晓艳.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5]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07:1322-1323.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