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研究
2017-05-30邓明才
邓明才
摘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球运动的普及使得我国中小城市的网球运动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网球运动在中小城市得到发展是民众体育需求发展的结果。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城市的网球运动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诸如民众了解程度不高、体育场馆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本次论文从中小城市网球运动的实际出发,在分析其网球运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网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小城市网球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网球运动;中小城市;多重开放;积极推广
一、网球与中小城市的结合
(一)网球运动的优点
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网球运动首先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运动参与者能够通过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网球运动幅度较大,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参与运动,能够极好地帮助肌肉塑形,使每一块肌肉都能得到充分地训练。网球运动对于提高人的心理能力,锻炼人体的平衡能力等都有着极佳的作用。除此之外,网球是一项适合所有人参与的运动,这项运动对于人的年龄和形体没有任何要求,任何喜欢网球运动的人都可以参加这项运动,而且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网球运动的这些优点使其成为终生的运动项目,吸引着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加入。
(二)中小城市发展网球运动的需要
网球运动的兴起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着更加充足的时间和金钱去参加体育运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去自觉地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近几年我国中小城市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紧随其来的便是体育与健康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网球运动的“贵族”特点不复存在,从前高不可攀的运动如今走下神坛,进入到越来越多的平民阶层,这也是中小城市需要网球运动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中小城市网球运动的现状
(一)已取得的成就
网球在我国中小城市的仍然处在不断发展的关键阶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城市的网球运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首先,从网球场地的数量来看,许多城市的网球场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飞速发展,政府和企业建立了一些网球场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本单位人员的休闲和健身。也出现了一些盈利性质的网球场地,收费大约为200元/小时到400/小时。一些高校的网球场馆也实现了对外的开放。形式多样、数量丰富的网球场馆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参与网球运动的需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其次,从网球参与人数来看,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网球运动,并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去。网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较晚,绝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但是在互联网络的推动下,许多人有了了解网球运动的多样渠道,这为人们了解网球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了网球运动的发展与推广。最后,出现了专门经营网球器材的门店。在专门的商店出现之前,人们购买网球器材都需要到体育商店去,但是体育商店的器材并不十分专业,档次也比较多,不能够满足网球运动的需要,这对于网球运动人员而言并不满意。网球器材专营店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网球器材的种类,而且引入了高质量的网球器材,有利于网球运动的发展。
(二)中小城市网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1.网球场地仍然不足
网球场馆数量尽管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对于网球运动参与者而言仍然不够。网球场管数量的提升是相对于之前的数量而言的,许多地方原本并没有网球场馆,虽然新修了一些场地,但是在全民参与网球运动的情况下仍然是无法满足的。而且一些企业和高校的网球场馆并不完全对外开放,许多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及小區内部的网球场地,其修建的目的是为本区域的民众服务的,仍然将普通民众排斥在外。盈利性质的网球场地价钱相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仍然是不小的消费,一些人仍然无法承担网球场地的费用。因此,网球场地尽管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大与发展,但是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网球运动的需求而言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2.网球运动的普及程度较低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网球运动,但是当我们对这些人的职业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了解网球运动的人群中,教师、政府公职人员、领导、私营业主等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他们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且有着较高的体育消费能力,这使得他们能够去了解网球运动。对网球运动最了解的当属学生群体,他们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络以及课堂学习等都能够了解到网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参与到网球运动,因此也能够对此有所了解。除此之外,大多数民众对于网球都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3.网球专业人才较少
网球运动的大热,让许多具有远见的商人参与到网球器材的销售中去,这些商人本身对于网球知识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并不充分。比如说专业的网球穿线人员等,这些专业人才在中小城市中的数量并不多,但是其对于网球运动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穿线方式可以保护网球拍免受损伤。缺乏专业的网球人才使得网球运动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城市的网球运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普及程度也在加深,但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城市的网球运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对于中小城市网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我国中小城市开展网球运动的策略
(一)发展开放方式,扩大开放范围
1.实行梯度票价制
对于一些盈利性质的网球场馆而言,要实现更加范围的开放,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就需要实行梯度票价,即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和使用制度。随着体育场馆的不断开放,体育场馆的受众也不再是单纯的高消费群体,而变成了各类社会群体的综合,在这一类目标群体中,因为经济水平的不同,所以大家对于服务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为了体现这样的差异性,可以在定价时体现一定的梯度,满足不同阶层人的需求。
2.合理利用高校网球场管资源
高校网球场馆是非常宝贝的体育资源。将体育资源面向全社会群体进行开放不仅仅是出于高校自身发展的考虑,更是贯彻和落实国家政策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在完成学生基本教学任务之后,应该将体育场馆进行开放。体育场馆的开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控制式开放。这一类方式是针对一些全封闭或半封闭的体育场馆而言的,这一类场馆设施齐全,而且较为昂贵,不能够被轻易破坏,因此开放范围也比较有限,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赛的训练而存在的。第二,自由式开放。这一类场馆相比较第一类场馆要稍微逊色一些,设备比较简单,但是受用人群较广泛,比如说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相对应的,这一类场馆损耗性也比较强,能够满足更大范围人的需求。第三,有偿式开放。这一类型场馆往往消耗成本高,同时在课堂中的使用率并不高,因此为了保证场馆的正常运转,节约高校运行成本,常常会通过收取一定费用的方式来开放场馆,比较典型的就是高校的游泳馆,它的受众范围相对而言要小一些。制定不同的开放标准,一方面是基于运动场馆自身的一些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顾客群体的多样化。网球场馆设施较为昂贵,在开放的过程中可以控制式开放与有偿开放相结合,保证网球场馆的可持续利用。
(二)联手社会各界,积极推广网球运动
1.政府推广的带头作用
政府推广相对于民间组织而言有着更大的优势,能够得到民众更多的重视。各中小城市在推动网球运动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就政府而言,可以出台一些鼓励网球运动的措施,保障网球运动的发展;给予网球专卖店一些政策优势,以实现网球器材的丰富;组织和修建新的网球场馆,为网球运动提供新的场地;等等。另外,政府还应该是网球运动的组织者和推广者,为了帮助网球运动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政府可以组织一些民间网球俱乐部,通过支持或合作的形式共同来开展网球运动的宣传。同时,通过对网球民间组织的管理也能够起到宣传和保护网球运动的作用。
2.举办和参加网球赛事
举办和参加网球赛事是推广网球运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网球赛事的举办,能够让人们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在比赛中感受到网球运动的魅力,通过比赛,人们也能够更多地了解网球运动。而体育比赛紧张的赛制也能够让人们对赛事保持一定的关注度,比赛过程中的宣传活动也能让人们更愿意去了解网球运动,所以说举办和参加网球比赛对于推广网球运动意义重大。对此,各中小城市都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定期举行网球比赛,提高人们对于网球运动的了解程度。
(三)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为了改变个中小城市专业网球人才缺乏的问题,各城市都应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工作人员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體育方面产生的新的变革,这就需要新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加强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体育场馆中有一些设备的维护是需要专门的人才才能够实现的,因此高校要注意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来保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最后,要能够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当今世界,任何企业、任何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都是人才,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拥有人才就一定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还要有实现人才价值的方式。对于高效而言,对于一些有着特殊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利用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吸引和挽留人才,建立妥善的制度,为所有有能力的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只有当这些能力卓越的人的价值得到实现,体育馆才能够在他们的带领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结语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进入了后奥运时代,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参与度都空前高涨。网球运动本来是一项贵族运动,但是由于李娜在201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国人看到了网球运动的美感,纷纷投身于网球运动之中,一时间蔚为大观。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去,这促进了网球运动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中小城市网球运动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网球运动,这是网球运动与中小城市体育建设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国泰.网球健身法[M].北京:北京体育文学出版社,2004.
[2] 冷迎辉.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21-23.
[3] 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新发展[N].中国体育报,2002-10-31.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