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健身锻炼行为现状及健康促进研究

2017-05-30朱玲赵胜国

体育风尚 2017年5期
关键词:现状

朱玲 赵胜国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对安徽省20所高校女教师的健身行为进行调查与探索,主要包括健身动机、健身手段、健身消费、健身时间、健身频率、健身时间、健身次数、影响健身的因素等。结果表明:受多种角色和工作原因的影响,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健身行为的动机意识较强烈,锻炼活动内容较单一,锻炼时间受限制,缺乏固定的组织形式,缺乏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体育设施设备不足。根据调查情况,探索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健康促进的转化机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女教师;健身锻炼行为;现状;健康促进研究

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2016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全民健身计(2016—2020年)》,就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战略作出部署。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500万,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

高校女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半边天,比例仍在逐步增加,她们是支撑国家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高校女教师具有了健康的身体,各项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该群体的健康和参与体育健身状况同样关系着全民健身计划推进与实施。女教师们对全民健身的理念已经大大提升,健康理念也成为了她们追求的一种品质生活。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在不断增加的学生数和日益繁重的教研任务面前,高校女教师的压力和对健康及体育健身需求间得不到平衡和满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了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宿州学院、阜阳师范学院、黄山学院、巢湖学院、滁州学院、安徽职业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滁州职业学院、合肥职业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20所高等院校的1200名女教师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最后确定有效问卷为1156份。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逻辑归纳法。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对关于女性教师的体育锻活动进行系统梳理;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6份;对问卷填写者进行随机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归纳的方法对理论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和推理并总结,从而得出本文的结论。

二、结果分析

(一)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参加工作年限情况

从表1可见,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参加工作年限情况5年以内占30.4%,5—10年的占27.2%,10—15年的占18.3%,15—20年的占13.1%,20年及以上占11%。

(二)安徽省高校女年龄区段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知被调查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年龄区段20-30岁的比例为35.9%;50岁以上最少为12.1%;40-50岁年龄区段占22.9%;30-40岁年龄区段的女教师占23.9%。

(三)安徽省高校女教师职称和学历

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均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14.7%,具有硕士学位的占比最高,达到了77.6%,博士学位比例为7.7。安徽省高校女教师职称中助教/教员的比例占24.8%;讲师的比例最高,达到50.7%;副教授比例占21.6%;教授的比例为2.9%。

(四)安徽省高校女教师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频次

通过表4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校女教师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次数,排在首位的是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1-2次;其次是每周3-4次,二者分别占59.4%和34.2%;统计学呈现的结果与成人每周最适宜的体育锻炼频次(3-4/周)还是有明显距离的。通过访谈可知,大部分不能参与完成每周3-4次体育锻炼活动的高校女教师,其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教学活动、单位事务和家庭生活上;还有就是体育活动的场地等硬性条件的缺失、匮乏或者距离较远等客观因素导致安徽省高校女性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频次不能达到最佳刺激阈区间。表4还显示6.2%的调查对象每周活动次数在5-6次,还有极少数的一部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达到每周6次以上,该群体的主要特征是:具备某项运动特长或者长期参与社会体育社团活动,该群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享受到规律体育锻活动对身体健康和社会参与以及人生价值、理想实现的正向价值。

(五)安徽省高校女教师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动因

通过表5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动因选择主要包括:锻炼身体、社会交往、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等。通过访谈我们从中发现,大多数被访对象都希望在参与体育锻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健康水平,从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状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是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最主要的动机之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娱乐休闲的需求以及舒缓日常压力,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在高校工作的的职场压力较大,高校女教师通过参加不同种类的体育锻炼活动能够达到舒缓工作压力和愉悦身心的良好效果,在解压的同时达到身心两健的目的。追求高质量生活品质排列第四的动因,其被选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达到了37.8%,随着国人对生活品质需求不断提升,身体健康成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条件,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活动恰恰是改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37.3%的被访者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能够丰富业余生活,通过锻炼活动消除工作生活产生的形神压力。还有相当部分的受访者参与体育活动主要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这类被访者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容易受到身边人影响,参与的频次和次数起伏较大。排在第七位和第八位的分别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兴趣爱好,这部分被访者大部分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其中有一小部分的被访者具有体育专长或对某一项体育运动颇为精通,该群体的主要特征如下:具有较强的锻炼自觉性,主动参与规律性锻炼已经成为她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错过了体育锻炼还会感觉情绪低落。还有相当比例的被访者本身的技术一般,通过与其他群体的交流互动缓解工作压力、提升生活幸福感。加强与社会不同群体的联系,不但提升了交际能力,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中,全面广泛的与不同个性、职业、地域社会成員进行有效互动。这样的被访者比例为22.1%。

(六)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收益情况

通过表6的统计数据可知,安徽省高校女教师把增强了体质列为第一,被访者选择此项的百分比达到了66.8%;促进身心愉悦排在第二位,622名被调查的被访者选择了该选项,比例达到了53.8%;位列第三位是提升了交际能力,所占比例同样超过了半数,达到了51.9%;促使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排名第四,排名第五是参与者的运动能力不同程度的得到增长,两项都超过40%的。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可知,女教师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直接效应,满足了自身健康需求,同时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收益,比如紧跟了时尚潮流,很多健身项目成为大众的宠儿,不知不觉发现自己也成为了时尚潮流中的一员甚至成了单位的健身时尚达人。被访者中15.7%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使体型趋于完美。

(七)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影响因素

国人体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安徽省高校女教师的总体情况也佐证了国人体质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显示影响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因素,排名第一的是业余时间少,表7显示受访的女教师们把业余时间少,无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放在第一选择,所占比例为45.8%。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尤其是年轻教师,教学工作任务和职称晋升,外加家庭压力,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年轻女教师们,经济基础较弱,还负担养育后代的家庭重任,多重压力下,能抽出闲暇时间进行锻炼的就相对较少,即使能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参与的频次也相对比较低。排名第二的是场地问题,住在学校里的老师相对来说锻炼的可选性还是有的,当然不同的学校的硬件条件有差异。还有相当比例的被访者认为所在小区的锻炼设施或者健身会所存在着器材不足、场地资源不够、距离偏远等。第三和第四分别是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经济压力较大;这两点主要是部分女教师在工作、日常生活中消耗了大量时间,同时锻炼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也成为制约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影响因素。

(八)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校内顶层关注情况

从表8中可见,据统计学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的对象认为学校层面对女教师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是不重视或者是一般,相当数量的被访者认为只在教师节、妇女节或者每年学期末才会由工会组织一些体育锻炼活动,这些体育锻炼活动的模式很好,除了以上其他的由学校组织的日常性、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活动屈指可数。任何集体性活动的良好运行离不开顶层制度的硬性支撑,安徽省高校女教师的体育锻炼活动规范化、规律化、长久化离不开校级层面领导的制度设计。政策驱动的作用下,女教师们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势必大为改善;制度导向同样也会为解决场地问题提供良好助力。

三、结论

(一)安徽省高校女性教职工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

专业的指导人员对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者影响较大,根据被访者的访谈,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被有效指导的机会较少,大多数被访者都是自己进行锻炼,主要是自我感觉上的一些特征来确定锻炼是否可行。

(二)安徽省高校女性教职工健身锻炼行为受客观因素影响

通过访谈可知安徽省高校女性教师的参与体育锻活动的意向性是比较强烈的,面临的是、现实问题让她们无法正常规律的参与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闲暇时间较少,受累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无多余精力和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受限于场地,无法使用较为便捷的体育锻炼场地进行体育活动;较高的经济压力(包括专业的体育装备消费、专业教练费用、较高的年费和场地租金等)。大多数的被访者都认为适当的、科学的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可以有效的增强体质、提升生活品质、更好的疏解生活工作上的压力等。现实是:安徽省高校女教师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锻炼需求,与现实的经济压力、场地的限制、无法抽身于现实状态成为了矛盾主体。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本文讨论的核心。

(三)安徽省高校女性教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顶层规划缺失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安徽省许多高校针对女性教职员工的体育社团极少,有零星的教职工参加社会组织的体育类团体,大多数属于自发、零散、无固定组织、无基本章程的纯业余性质的闲散组织,体育锻炼场地不固定,组织活动的随意性较强。学校层面牵头组织成立专门性质的女性教职工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样对其发展势必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

(四)安徽省高校女性教师参加体育锻活动的差异较大

安徽省高校女教师的体育锻炼活动发展阶段的不平衡性。各个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活动,少数高校具有女性教师的专项体育锻炼活动规划。女性教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集中在三八妇女节和教师节等特定节日,形成规模、固定、有序组织的女性教职工锻炼活动较少。

四、建议

(一)安徽省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等健身活动需要学校层面及更高层级的直接管理,制定合理科学的规章保障制度,同时形成监督执行的反馈机制。

(二)充分发挥调动学校体育部门的职能作用;抓好女性教师体育特长骨干成员的培养,努力形成合力强的组织成员班子。

1.安徽省高校可以尝试女性教职員工体育锻炼活动组织成业余俱乐部的方式,指派专人对这些体育锻炼的女性教师群体进行经常化、组织化、循序渐进式的指导。

2.校内体育管理部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女性教师提供免费场地资源,最好能够根据女性教师的性别特征给予划定指定场地,可以有效减轻参加体育锻炼的参与者的场地经济压力。

3.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应给校内女性职工的体育锻炼团体的发展高度重视,纳入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组织对该群体的主要负责人进行技能再培训,不断提高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积极性,将指导老师的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之列,促进该女性教职工的体育锻炼活动进入良性发展循环阶段。

(三)各类学校要根据校情制定长期符合学校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使高校女性教师参与体育活动长期稳定的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对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参与者分别进行分类、分层指导,满足女性教职工不同层次的体育锻炼需求。

(四)结合地方实际特色,开发创造品牌体育社团

安徽省高校女性教师同样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区域性特色体育项目,地处不同区域的高校可以根据高校所在地理位置特征,与当地的体育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为传承区域体育文化的优良基因做出应有贡献。在满足女性教职工的健身需求之外,又传播发扬优秀的体育文化基因,二者共存共荣。

1.建立长期具有校本特征的女性教师群体体育锻炼的典型案例发展机制,为以后立足本校的基础之上,尝试走出校园,不断提高校内体育锻炼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做出贡献。

2.成立女性教职工体育锻炼的特色体育社团。

发挥高校女性教职工体育社团的辐射功能,对高校周边社区群众体育活动进行交流和指导,一方面促进了女性教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走出校园与校园周边社区就会互动,形成校园-周边社区-社会互动的发展发展链,最大限度的整合校内外的体育资源,构建校园与社会互动发展的体育交流新模式。女性教职工积极参加社区体育邀请赛、友谊赛等。在区域性基层比赛互动中,不但走出了校园,愉悦了身心,与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员进行了互动,增进了高校同周边社区居民的情谊,同时也成为校园和社会互动的有机构成。

参考文献:

[1]王燕杰.高校教职工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01):52-53+70.

[2]杜丽君,塔娜.内蒙古高校教职工生活行为方式的调查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5(03):287-291.

[3]何晓芸.浙江省高校女性教职工参与休闲体育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47-48.

[4]高福佳,刘维珍,冯振翼.某高校教职工亚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06):880-882.

[5]何晓芸.浙江省高校女性教职工参与休闲体育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教育教學论坛,2012(37):47-48.

[6]黄俊,刘连发.城市女性体育锻炼分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体育与科学,2012(05):64-68.

[7]高福佳,刘维珍,冯振翼.某高校教职工亚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06):880-882.

[8]王春燕,张卫平.当代女性体育锻炼促进的新视野——女性审美身体观对体育锻炼参与的影响研究[J].运动,2012(03):143-145.

[9]吴燕丹,江芸,郑学华.中年女性体育锻炼与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6):36-37+40.

[10]李凤婷,董威.中老年女性体育锻炼内容与效果的研究——以六安市中老年女性为例[J].运动,2014(14):149-150.

(作者单位:朱玲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赵胜国 巢湖学院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