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播州杨氏承袭长久之因

2017-05-30申雄宇刘玉平

三峡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播州土司

申雄宇 刘玉平

摘 要:今贵州北部的遵义地区,史称“播州”。自唐乾符三年(876)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杨端家族长期统治,直至杨氏第29位继承者杨应龙叛乱被平,杨氏统治才宣告终结,传27世,历725年。这种长期承袭统治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播州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因素之外,更与杨氏家族的成员顺应历史潮流、重视文化教育和制定灵活的继承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

关键词:播州;杨氏家族;土司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6-0042-04

播州,位于今贵州北部,辖地和现遵义市相当。“播州”始置于唐贞观年间,唐末五代乱局之下,杨端得以控制此地。此后,播州与中央政府往来并不密切。北宋末年,杨光荣等纳土内附,播州杨氏家族才与中央政权来往频繁。虽然播州建置屡变,但依旧受杨氏家族统治。杨邦宪降元之后,播州置安抚司,杨邦宪担任安抚使。明朝,播州杨氏统治达到极盛,后朝廷借杨应龙叛乱之机,进行改土归流,将其一分为二,杨氏统治宣告终结。自唐至明,杨氏家族长期统治此地,其中缘由,值得深思。

近年来学界对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1]然而,将播州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从统治者的层面来考察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杨氏家族可以承袭700多年之久,其中必然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笔者拟从地理环境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入手,考察杨氏家族承袭长久的原因。

一、播州杨氏统治的确立

唐代以前,播州之地,一直以来是由中央政府设置郡县管辖。唐贞观九年(635),太宗以“隋?柯郡之?柯县”分置郎州,领恭水等六县之地。十一年,“省郎州并六县”,十三年,“又于其地复置播州及恭水等六县。” [2]1625播州之名,自此而始。此后,播州政区屡变,景龙四年(710),以播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713)罢都督,天宝元年(742),改为播川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播州。唐代宗大历年间,夜郎叛乱,朝廷“命(罗)荣率师南征,剿抚并用,蛮方永靖。”平定叛乱之后,直接予罗荣以“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 [3]566的政治奖励。自此,播州被罗氏统治八十多年。罗氏家族四传至罗太汪,时值崛起于滇西北的南诏大肆向东扩张。大中十三年(859),南诏攻取播州,咸通元年(860),唐又收复此地。原居住于播州一带的僚人乘机占据了播州,驱逐了以罗太汪为首的地方势力。罗太汪被逐之后,不甘就此失去先祖封地,于是返回家族故地——四川泸州,以期东山再起。待其同族杨端势力强大后,便求助于杨端。乾符三年(876),杨端以“收复失地”之名起兵,率八姓族人,由罗太汪领路,自泸州出发,“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呰,结土豪□、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4] 68,一举打败了占据播州的罗闽人和僚人。 攻取播州之后,杨端并未将其归还给罗太汪,而是自己成为播州的新主人,自此开始了杨氏家族对播州长达725年统治。

“大观二年,木攀首领赵泰、播州夷族杨光荣各以地内属,诏建溱、播二州,后皆废。” [5]10976“至元十三年,宋亡,世祖诏谕之,邦宪奉版籍内附,授龙虎卫上将军、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慰使、播州安抚使” [6]3884,得知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之地内附元朝,元世祖则诏谕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抚司充播州安抚使。明洪武五年(1372)降明,洪武六年(1373)升为播州宣慰司。直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李化龙平定杨应龙叛乱后,“以其地置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川、贵。” [7]5986至此,播州之地一分为二,其名也随之消失。

二、杨氏长期统治播州的自然地理因素

自唐末杨端入播,杨氏共传27世,至末代杨应龙败亡,历725年。而相比西北统治时间最长的土司——甘肃庄浪鲁土司(传19世、22位土司,历562年),杨氏统治时间还要长100多年。其历时之久,影响之大在中国土司史上实属罕见。杨氏得以承袭七百多年之久,播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播州地处西南高原,介于川、贵之间,山川深阻,地势险要,与中原地区长期交流贫乏。史载:“封域南极牂牁,西连棘道,东西一千四十里,周围远近三千里,盖西南奥区也。西此出四川綦江、南川,为前门;西南出赤水、乌撒、水西、黄平,为后门;其东出湖广偏桥、沅州,为右肋。凡联三省,此地势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中皆山谷盘亘。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马不得并行。” [8]187可见由于山川的险峻和道路不畅,使得播州之地与中原地区交流甚少。据《华阳国志》载:“(牂牁)特多阻险,有延江、雾赤、煎说为池卫”[9]381,因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此地的安全,使得战争和外部势力都很少可以影响播州其自身独立性,甚至,一旦盘踞于此,形成割据,中央政府也束手无策。

(二)丰富的物质资源

播州除了地势险要,位置独特之外,还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正所谓“播州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乐土也。” [10]56农业比较原始,直到晋代,还是“畲山为田”, [9]378但是随着先进生产力的使用,加之气候湿润,唐代已经是“稻粟再孰,无徭役”的社会形态,甚至有惩盗、杀人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既有肥沃的农田,又有可放牧的早地,由于山林众多,可供狩猎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这就给予播州杨氏其独立王国的物质经济基础,可以不依靠外界,依然可以自给自足。播州之地得天独厚的优势,甚至引起四川与贵州两地相争的局面。

杨氏土司就是在播州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富饶的物质条件之下建立穩定统治的。

三、 杨氏家族长期统治播州的人为因素

杨氏得以承袭七百多年之久,地理环境因素是客观的,并不是所有具备了这一条件的地区便会出现类似于杨氏家族的统治现象,杨氏家族长期统治此地,与其家族成员长期经营,不断努力的活动密不可分。

(一)“识时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纵观杨氏家族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末代土司杨应龙公开起兵反抗朝廷外,找不到其他关于杨氏违背中央政府的记载。而且,每当中央王朝更迭时,杨氏便不再为趋于败亡的旧王朝效命,而是迅速地投向新王朝,以最快的速度稳定其继续在播州的统治。据《宋史·蛮夷传》和《宋史·地理志》载,至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杨氏主动“纳土”表示臣属宋朝,即得宋朝承认,诏建播州、遵义军与遵义县。虽设州县,其实际统治权仍掌握在杨氏手中。南宋末年,为了对抗进逼的蒙古大军,时任播州杨氏土司的主政者——杨文,在高山之上修筑了自己的堡垒——海龙屯,意欲使之成为子孙万代之基。可见,在蒙古大军南下时,杨氏家族曾帮助过南宋政府军抵抗蒙古军的进犯。但在南宋政府很快被蒙古灭亡后,播州杨氏很快就向元朝政府献土归纳。杨氏十六代土司杨邦宪在归附元朝时称:“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故土,将五百年,今愿纳土内附。” [3]455元世祖忽必烈予以接纳,授职绍庆、珍州、南平等处边宣慰使。杨氏第21代土司杨铿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归附,仍领播州宣慰使,太祖“诏勅赐铿衣币” [11]626以示恩宠。由此可见,每每新旧王朝更迭时,杨氏家族总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迅速的臣服于新朝。因此,正因为杨氏传人在政治上的明智选择,成为其得以长久统治播州一个重要因素。

(二) “重文教”重视家族文化教育

杨氏归附新朝之后,恪守忠孝两全,与新朝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自其先祖杨端入主播州以来,杨氏家族一直恪守臣节、尽守土之责。在元朝历经四代是如此,杨氏一直坚持着为臣之道。直到明万历年间杨应龙叛乱,在这约200年间。杨氏传人一直恪守“家训”。南宋初年,杨氏传至11代杨选,官封武经郎,始兴文教。其子杨轸袭土司官职,杨轸弟杨轼“留意艺文”,十三代杨粲袭职,受封沿边安抚使。杨粲“喜儒而好礼”,建学宫,提倡儒学,大量养士。他主政40余年,播州的经济与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史称播州盛世。杨粲还制定了杨氏的家族训言《家训十条》:“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 [12]325并将此家训刻于石上,以使后世子孙得以牢记并切身实行。据《杨氏家传》记载,南渡以前,上下州不相能。闽罗诸蛮僚世世构杀,亦不暇修文矣。“(杨)选始嗜读书,岁致四方贤士以十百计。轼益留意艺文,由是蛮荒子弟多读书、攻文字,土俗大变。至粲,乃建学养士。价乃以取播州士请于朝,而每岁贡三人。然则天荒之破,杨氏之功也” [13]1024。这些记载展示了当时杨氏重视文教的种种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果,彰显了南宋播州的文化之盛。杨氏家族的文化素养之高,在众土司中也是少见的。杨氏读书明理,深谙事君之道,为臣之礼。杨汉英为其先祖杨粲撰写《忠烈庙碑》,要求后世子孙:“承家事君”,要做到两个字:“曰忠曰勤”。[14]1164这与杨粲所制《家训十条》的宗旨不谋而合。以忠、孝、勤传家,故能使后人洁身自好,恪守君臣之道,以使家族的统治得以继立。重视文化教育和高素质的家庭教育是播州杨氏得以承袭长久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活继承”灵活的继承制度

土司制度起源于元朝,至明朝已然成熟。而中央政府对土司的承袭制度有明文规定。《明史·职官志》记载:“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品至从七品,皆无岁禄。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婿及甥之袭替,胥从其俗” [15]1752。《明会典》中记载:“凡土司告袭,所司作速勘明,具呈抚按,复实批允,布政司即为代奏。该部题选,填凭转给,就彼冠带袭职。有愿赴京请袭者,听其效忠进献驯象土物,并疏奏闻,抚按仍设告袭文簿,将土舍告袭,藩司代奏日期,登记明白,年终报部备考。” [16]730可见,朝廷对土司的继承尤为关注。播州杨氏土司的继承制度和古老封建王朝的继承制度基本一样,都是以父死子继的嫡长子继承为主。杨氏家族的继承过程中也出现了次子承袭土司职务的情况。《杨氏家传》中有:“三公生二子:宝、实。宝当立,自以才不逮,让与实” 的记载[16]547。《行边纪闻》也记载到:“辉二子,长友,次爱……辉不得已,乃嗣爱。” [17]232而且,在杨氏传袭过程中还出现过一种特殊情况,即族人袭替。《遵义府志》记载:“贵迁,太原人,与端为同族。其父充广,乃宋赠太师中书令业之曾孙,莫州刺史,充本州防御史延郎之子。尝持节广西,与昭通谱。昭无子,充广辍贵迁为之后” [3]469,“(杨汉英)无子,以弟播州招讨安抚使如祖之子嘉贞嗣” [3]496,“元鼎卒,无子。田氏以如祖季子嘉议大夫、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播州沿边溪洞招讨使城之子铿嗣” [3]532。也有孙袭爷职的:“命四川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杨升孙炯代职” [4]207,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叔侄承袭的记载“命四川播州宣慰使司故宣慰使杨炯叔纲袭职” [4]208。从中可以看出,若土司无子,则由土司的亲属承袭。由此可得知,播州杨氏并不是一味的严格地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而是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的情况下,多种继承制并行。这样的继承制度使得杨氏家族的统治可以稳稳的控制在本族之中,而且在优秀的继承人的有力统治下,杨氏得以发展强大。这是播州杨氏承袭长久有又一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杨氏家族统治播州地区长达725年之久,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播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给自足的物质资源等自然因素外,更与杨氏家族的经营,顺应历史潮流、重视文化教育和制定灵活的继承制度等人为因素息息相关。杨氏家族得以承袭长久有其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但其自身的人为因素也确是其巩固统治的必要条件。

注 释:

[1] 关于播州土司杨氏的研究有王兴骥等人编著的《海龙屯与播州土司综合研究》,从播州土司民族属性、民族文化、区域地理、土司发展、海龙屯考古遗存、与周边遗存对比、军事防御体系、民间传说、土司资料整理等方面对海龙屯遗址进行了整体研究。此外陈季军、陈旭《论明代播州杨氏土司的历史终结》和全伟《播州杨氏与海龙屯》,从播州杨氏的来历以及杨氏家族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谢《风云海龙囤一个土司家族725年的兴衰史》和王君义《试析明代土司承袭制度—以播州杨氏土司为例》,从播州杨氏家族和海龙囤以及家族继承制度方面探讨了播州杨氏土司的兴衰。

[2] (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三》卷四〇,中华书局,1975年。

[3] (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土官》卷三一,成文出版社,1967年。

[4] 罗克彬:《杨氏史籍编年》,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

[5] (元)脱脱:《宋史·蛮夷传》卷四九六,中华书局,1977年。

[6] (明)宋濂:《元史·杨赛因不花传》卷一六五,中华书局,1976年。

[7] (清)张廷玉:《明史·李化龙传》卷二二八,中华书局,1974年。

[8] (明)诸葛元声:《续修四库全书·两朝平攘录》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9] (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南中志》卷四,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10] 唐斌:《海龙囤烟云录》,遵义市政协文教卫委员会,2001年。

[11](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年纪二》卷四〇,成文出版社,1967年。

[12](明)宋濂:《宋濂全集·杨氏家传》卷五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13](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选举》卷三二,成文出版社,1967年。

[14] 遵义县志编撰委员会編:《遵义县志·忠烈庙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15](清)张廷玉:《明史·职官志》卷七二,中华书局,1974年。

[16]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卷三,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明)宋濂:《宋濂全集·杨氏家传》卷三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责任编辑:黄祥深

猜你喜欢

播州土司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遵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在播州区举行
遵义市播州区珊瑚冬青栽培技术及栽培价值初探
《明实录》所载播州杨氏土司“进贡”事例初析
明代中后期酉阳土司与永顺土司关系研究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播州归来
播州治域变迁及其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