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生态批评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

2017-05-30张喻高鹏飞

三峡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统计分析发展现状

张喻 高鹏飞

摘 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的相关讨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近年来,西方生态批评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学者们对此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但是,由于生态批评思想在中国起步晚、发展慢,因而在中国本土的研究相对匮乏,在其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对2010-2015年西方生态批评文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内容和质量、研究队伍进行分析,这对探讨其发展现状和研究动向,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促进生态批评思想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发展现状;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6-0099-06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全球性的生态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然而,当今的环境问题仅靠科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力量已经无法解决,从学术及意识领域提升和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生态批评家司各特·斯洛维克在为《文学研究的绿色化》撰写的前言中就曾指出,他感到自己正在遭受一种“生态绝望”的折磨。

近年来,探讨文学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文献在世界范围内大量涌现,生态批评文学也成为我国学界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北大教授王岳川在他的著作《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中“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文论”这一章节提到:“生态批评要尽可能在文学文本形式和艺术手法层面展开话语叙事,通过‘文学性写作的形式美手法去体现生态文化精神”[1]。李晓明从当代生态意识的发展方面指出:“生态批评是学者们在文学领域进行的一场基于自身视野的蕴涵生态思考的文化反思,当代生态批评将生态关注融入文学研究,将生态责任意识视为文学研究者的一种根本责任”[2]153-156。杨丽娟在《生态批评文学中的若干问题》中指出:“生态批评使跨学科研究、自主、平等和多元共生理念等成为新的批评时代的趋势。生态不应仅指客观存在的生态现象,还应是一种哲学理念,即一种以自主、平等、竞争、和谐为基础的思维方式”[3]50-59。

上述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作为中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之一,生态批评不仅是一种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的创新文学批评方法,更是一种研究文学与人类、与其他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跨学科文学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批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推动我国本土的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提升文学研究者的生态责任意识、缓解生态危机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一)数据来源

笔者使用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趋势搜索功能[4]查询生态批评近年来的学术关注度,得到2015年之前CNKI收录的生态批评文献数量变化折线图,如图1所示。

获得某一领域研究的发展现状,仅仅关注文献数量是不够的,还要去深入了解它的文献质量,即分析该领域近年来的高质量文献的情况。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生态批评在我国的研究现状,笔者于2016年5月19日上午9时,通过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关键词“生态批评”为检索条件、来源期刊选择“核心期刊”进行检索,借以了解生态批评高质量文献[5]的研究情况。

从图1的学术关注度变化曲线中我们已经看到,2010年以前是生态批评研究的稳步上升阶段,生态批评研究文献的数量在2010年达到了最大值。而2010-2015年,生态批评研究文献的数量相对稳定,学者在这几年的研究相对比较持续。

(二)样本选择

笔者选取2010-2015年间CNKI收录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文献作为样本,更深入地分析生态批评近年来在我国的研究现状。通过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笔者检索到2010-2015年间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生态批评文献346篇,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44篇无效样本。这些无效样本主要问题,一是关键词或主题是与生态批评不相关的论文[6],二是多数为生态批评学术会议的通知和会议综述类文字,CNKI将它们自动识别成了关键词为生态批评的文献,因此笔者在统计中将其剔除,选取实际有效样本302篇。对这302篇生态批评文献进行分析归类,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近年来生态批评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二、指标设计

在指标设计方面,笔者主要从研究内容与质量、研究队伍两方面分析样本。其中,研究內容与质量分为:(1)研究内容。将样本划分为纯理论研究和文本实践研究两类,在两类研究内,又分别分为中国、西方、中西对比、其他等;(2)关键词共现。在关键词为“生态批评”的文献中,统计出同时出现的其他高频关键词,从而分析关键词共现带来的领域研究热点;(3)所属学科。分为世界文学、文艺理论、中国文学、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等;(4)基金项目。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队伍分为:(1)区域研究。根据作者所在机构将发文单位分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四部分;(2)类别研究。分为作者单位、作者职称。其中作者单位分为a.“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一般院校;b.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等院校两类,分别进行研究;作者职称研究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其他等。

三、样本分析

(一)2010-2015年生态批评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与质量的统计分析

1.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拥有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形式丰富的文本解读,是文学批评生命力的保证[7]。对于文学批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与文本实践研究。因此,笔者将2010-2015年间的生态批评文学研究样本从纯理论研究和文本实践研究两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得出表1。表显示,针对西方生态批评的研究达到70%以上,而针对中国生态批评的研究占据15%左右,中西方对比的理论研究占据8.33%,中西方对比的文本实践研究则仅占1.1%,其他研究各占据6%左右。可见,西方生态批评文学的发展相对成熟,中国生态批评文学相对薄弱,仍处在发展期。

上述文献内容的分类数据表明,当下我国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研究的西方色彩较为浓厚,作为我国生态批评理论核心的“生态整体观”更多是从西方的源流开始梳理,而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平等概念,也都是从西方近代的生态伦理学中借用过来。国内生态批评大致仍是在西方的理论基础上以西方生态批评的言说方式进行表达。然而,事实上中国的生态话语资源非常丰富,从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到道家的“道法自然”等生态思想,再到“万物齐一”、“以不同形相禅,始萃若环”,乃至玄学中的“玄对山水”、“怡志养神”等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思想,再到当今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等等生态智慧。而且,我国关于生态批评理论的专著也有不少。例如,曾永成教授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8]、鲁枢元教授的《生态文艺学》[9]、徐恒醇的《生态美学》[10]、曾繁仁教授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11]等,都为我国生态批评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因此,梳理我国丰富的生态话语资源,结合国内目前发展现状,积极进行生态话语建构,对未来我国生态批评理论发展至关重要。

2.关键词共现统计分析

关键词在学术研究中起着导向作用,某一学科领域某些关键词的频繁应用间接呈现本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兴趣。因此,笔者在以“生态批评”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作为样本的基础上,对样本中的部分高频关键词进行整理,以期分析当前生态批评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与“生态批评”共现且高频的关键词中“生态文学”最多,出现40次,这与生态批评的文学理论背景密不可分;其次“自然”、“生态危机”和“人类中心主义”分别出现32次、25次和20次,符合生态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方法与生态、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不可分割这一特性;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美学”、“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生态批评”分别出现19次、18次、17次,表明生态批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积极借鉴其他理论方法,从而形成了生态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这一方面拓宽了生态批评的视域,另一方面,无疑是进行理论研究的一大创新点。

3.所属学科统计分析

在产生之初,生态批评就带有以生态学与文学研究相交叉为基础的跨学科特性。最早提出生态批评概念的美国学者威廉·鲁克特就指出:“(生态批评)将生态学和生态学概念应用于文学研究,因为生态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一门学科、一种人类视野的基础对我们所居住世界的现在与将来的重要意义在我们近年来所有研究中是最重要的。……(生态批评)尝试探索文学生态学或者通过将生态学概念应用于文学的阅读、教学与写作的途经发展一种生态诗学”[12]107。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方法,依据CNKI检索结果中的分组筛选办法,笔者通过将研究样本进行学科分类,通过近年来生态批评研究的学科倾向探析各领域生态批评的研究现状。通过分类,得到其中涉及到的占据比例较大的领域如图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所属领域分类中,世界文学明显比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文献多,前者约是后者文献规模的5倍多。这表明中国本土的生态批评研究相对世界其他国家还存在巨大缺陷,我国本土的生态批评理论构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基金项目统计分析

学术的发展需要来自国家的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科研资助逐渐成为高校内及学术人士学术成果产出的关键性因素[13]。作为在科学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科研基金项目逐渐受到高校教师和学者的青睐。基金项目不仅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促进了优秀科研成果的迸发。因此笔者将科研项目的数量及类别作为生态批评研究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通过对302篇样本文献中有基金项目资助的59篇进行分类,可以得到表4。从表中能够看出,其中代表我国人文社科类研究课题最高层次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占据了所有资助项目的一半以上(55.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分别占比1.69%,国家类基金项目共占比59.31%。而各省市资助项目却极少,其中较多的是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基金和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分别占比6.78%,各省市关于生态批评的来源基金项目共计占比仅40.69%。可见,作为国家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国家类基金项目对于生态批评的研究给予了高度支持。但是,虽然近年来国家层面重视生态问题的研究,并制定政策向生态保护方面倾斜,但到了地方明显表现出支持力度不足,各地方机构的生态意識和生态批评文学研究支持力度亟待加强。

(二)2010—2015年生态批评研究文献的研究队伍的统计分析

1.区域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生态批评文学在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文学批评方法,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本区域的文化输入能力和外来文化本土发展进度。为了探析各地区生态批评研究的区域差异,从而反映各区域的研究队伍差别,笔者对区域内生态批评研究文献的数量进行了整理,得到表5所示的结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笔者将四大地区的生态批评研究论文数量(以作者单位所在省份为准)进行归类,同时还将作者单位为国外机构的归为了其他。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2015年间,我国四大区域的生态批评研究属东部地区最盛,这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最好、高校和研究机构最多密不可分。从发文总量来看,2010-2015年间,东部地区150篇,占比49.67%;中部地区69篇,占比22.85%;西部地区56篇,占比18.54%;东北地区最少,仅有20篇,占比6.62%;其他地区7篇。从每年发文数量来看,基本与发文总量情况相似,每年均是东部地区最多,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当,东北地区最少。但是,考虑到东北地区仅有三省,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6省和12个省,可以得出结论:从地区划分,西部地区的生态批评研究最为薄弱。这与西部地区地势偏远、经济不发达、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和数量较少密切相关。因此,科研经费以及地区的资源支持对于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至关重要,适当增加西部地区的科研保障应该可以较好地缓解地区差异造成的科研队伍差距。

2.类别研究

(1) 作者单位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从作者的单位分布来看,大部分来自本科院校,除了国内院校,其中还包括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一些外国高校,部分高职院校,还有极小部分来自英国利兹“英联邦和后殖民文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如表6所示。很显然,高校对生态批评问题的研究远远高于校外其他学术机构。事实上,除了高校以外,我国还有许多地方社科院、研究中心、学术团体等科研机构,但是它们却在生态批评领域的研究中出现了集体缺失,这也折射出生态批评的相关研究在社会上不被关注和重视的现状。

另一方面,机构的发文数量对分析该机构的整体科研实力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师范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从表7中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关于生态批评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内,其中综合类大学居多。发文量达到4篇以上的院校中,有10个综合类大学,8个师范类大学,3个理工类大学,1个语言类大学,1个财经类大学和1和国外一流高校。综合类大学中一些是文科竞争力很强的高校,可见学术界对生态批评的关注一直在持续;师范类院校的研究相对其他也稳居其上,这是与师范类院校对外语研究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成正比;表中还有国外一流高校例如哈佛大学,发表了4篇关于生态批评的核心文章,说明国外对于生态批评的关注一直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对生态有所关注的能源类或是理工科类院校几乎没有。一方面表明了此类院校对于生态批评的科研倾斜不足,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生态批评与实践的结合还不够。单单是研究理论和研究理论在文本中的应用对于生态批评这一具备跨学科范畴的文学批评领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未来将生态批评应用到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仍需加强。

(2)作者职称分布情况统计分析

生态批评研究文献的作者职称分布如表8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文献作者中,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占据了一大半。这三种职称的研究者多为在工作岗位工作多年的老教师,相当一部分已经取得博士乃至博士后,而助教和其他职称的研究者相对是年轻的,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算多。这显示出生态批评研究队伍的年龄总体偏大,这与中老年学者的高学历和高职称以及丰富的学术积累和年轻学者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是离不开的。另一方面来看,学者之间的科研帮带不可忽视,年轻学者的学术参与度有待提高。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各项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生态批评研究在近年来的关注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反映出学者对生态批评研究的日益重视。但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有待我们日益改进。

第一,本土研究相对滞后,过多依赖西方思想。作为一种以“拯救环境”、“拯救地球”为己任的文学研究,生态批评要探索“文学文本和理论话语中关于环境的建构”,从而建立一种着眼于整体的世界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因此,拥有成熟的本土生态批评话语体系至关重要。当下的中国生态批评研究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一是我国生态批评起步较晚,西方生态批评在兴起一开始,就具有雄厚的理论背景与基础,深受其影响与滋养,这就使得我们在进行相关的研究时不得不以西方生态批评的言说方式进行表达;其二是由于生态批评在我国形成时间短、理论本土化建构积累相对不足。

第二,国家层面重视生态批评,地方上却表现出支持力度不足。布伊尔对生态批评的定义指出其:“在支持环境主义实践的精神下进行的关于文学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探索“比教条化的政治解决办法更具表现力”。生态批评文学的发展与建构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而且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第三,研究局限于高校,相关问题在社会上缺少关注。生态批评是一个多形式的、能够不断扩大的学术领域,跨学科的特性要求它不仅需要来自高校学者的研究,更需要社会中的文学研究学者结合环境问题勇于承担文学责任,为生态批评文学的发展和生态问题的解决做出努力。

第四,研究队伍向高学历高职称倾斜,青年学者的学术参与度不高。拥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中老年学者占据研究成果产出的优势地位,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积累更是为学术产出提供坚实后盾。然而,学术的有效传承要求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青年学者终将成为科研创新的新主力。因此,强化中老年学者学术产出的基础上,应当逐步提高青年学者的科研创新能力,给予丰富的学术发展平台,做好学术帮带工作,提高青年学者的学术参与度。

注 释:

[1] 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李晓明:《当代生态批评视阈中的文学研究与生态意识》,《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 杨丽娟:《关于文学生态批评的几个重要问题》,《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

[4] CNKI学术趋势搜索以CNKI的海量资源为基础,深入分析CNKI收录的、1997年后发表的期刊文献的发展趋势和关注度,为用户绘制学术关注趋势图和用户关注趋势图,并统计全部年度及各个年度的熱门被引文章、近一年及各个月份的热门下载文章,帮助用户迅速了解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发展趋势。

[5] 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机械地判断,一般刊物上没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但相对来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价值是比较高的,也是有公认度的。

[6] 许多早期的,甚至现在的期刊文献资料是没有摘要和关键词的,CNKI通过词频统计等检测软件自动生成了该类文献的关键词,因此在通过关键词进行文献筛选时,通常会出现这类文献。

[7]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8] 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9]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 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11]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 William Rueckert, “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in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ed. 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 p.107.

[13] 宋旭璞:《中国国家科研资助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14] 其他主要是指在读的全日制硕士生、博士生和未注明身份的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黄祥深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统计分析发展现状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如何发挥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作用之我见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房地产税收优化分析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SPSS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