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境的构建与优化

2017-05-30刘兴亮

三峡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族文化

刘兴亮

摘 要:学校教育与文化保护相结合是当前传承、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作为一种新式的教育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等生境密不可分。长阳县民族民间文化校园传承通过建立文化传承基地、民间艺人上讲台以及奖励机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传承氛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受制于现行国家教育考核机制、经费保障、师资力量等内外因素,需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对校园传承的教育生境加以优化。

关键词:教育生境;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校园传承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6-0105-05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承、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达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的,是当前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主要渠道,而学校教育与文化保护二者的良性互动又有赖于优质的教育生态环境,也即民族民间文化校园传承赖以生存、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尤为关键,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等方面。

长阳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地域特色明显,资丘镇以长阳南曲、撒叶儿嗬,榔坪以山歌为主。近年来,长阳县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校园传承,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2014年6月18日至7月4日,笔者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项目“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项目,深入长阳县文化局、教育局、县职教中心、都镇湾镇庄溪小学等地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调查,对活动开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教育生境的构建与民族文化进校园成效

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的一门科学,换言之,是研究教育与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作为一种新式的教育活动,是各种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展状况与教育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这种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县教育部门、学校等;规范环境,指人类在其社会群体活动中所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观念等。[1]11-49对本文来说主要体现在社会人群、家长对民族文化校园传承的看法等。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素有“歌舞之乡”之称,山歌、南曲、跳丧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当然还包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的富多彩的其他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地改变,现今的文化遗产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近年来,在教育部、文化部以及一些相关部门的协同倡导之下,充分利用教育系统,让民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成为各省市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弘扬本地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正是在此背景之下,长阳县于2003年逐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2006年6月颁布实施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明确提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民间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内容编入地方教材或者地方课程,聘请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为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各中小学也相应成立了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和目标,各中小学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作为教学内容来统一安排部署,从内部、外部环境保障了民族文化校园传承。

2010年长阳县又编制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010-2020年总体规划》,规划对传统文化实施生态保护,提出建立南曲、土家撒叶儿嗬、长阳山歌、长阳花鼓子、民间故事、民间吹打乐、薅草锣鼓7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想。近几年来,通过制定民间文化传承奖励机制,举办各类民间艺术师徒大赛,在中小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教学课程、聘请民间优秀艺人到课堂给中小学生传授民间文化,建立各具特色的传承基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已有近2万余名学生会唱山歌、唱南曲、跳撒叶儿嗬舞等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民间艺术爱好者和传承人,成效显著。

(一)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校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长阳为土家族聚居区之一,境内拥有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土家族优秀民间文化,将基础教育与民族文化保护两者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对民族文化遺产在更大范围得到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灿烂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也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

一是民间艺人上讲台。积极鼓励优秀民间艺人传授技艺,聘请优秀艺人为学校兼职教师,是民族文化校园传承的重要举措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榔坪镇乐园把山歌引入小学课堂可视作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肇始,用原始的山歌唱腔,填入新词,由农民歌手在课堂上教唱。长阳县文化馆、歌舞团、县文艺创作室也创作多首山歌,如《开创世界我工农》、《丰收调》、《多种经济一束花》、《一股清泉水》等,由专业人员在课堂上教学生唱诵。80年代以来,资丘镇文化站将长阳南曲纳入小学音乐教程。90年代以后,众多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各中小学校聘请为兼职教师,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张言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写出《撒叶儿嗬传承教材》,省级传承人覃远新、覃好群、田承干、刘为芬、马协菊等则在学校定期传授长阳南曲、长阳山歌、长阳花鼓子、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化。都镇湾小学,定期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传授民间故事,举办故事节,并规定每年4月进行一次故事采风活动,走访艺人家庭,学生与民间艺人建立师徒关系,每年6月第一个周为“校园故事周”。通过民间艺人上讲台,不仅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提倡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而且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有效地渗透到各级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极大地保证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培养和择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知,增强了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

此外,针对民间艺人上讲台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关部门还出台相关考评办法,加强对民间艺人上讲台的管理,提高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效,资丘镇文化馆制定的《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活动民间艺人授课管理及奖惩办法》以及《资丘小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考评细则》,明确考评办法、程序,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评。

二是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开发校本课程。2007年以来,县教育局、县文体局、县民宗局先后在乐园秀峰桥小学、县职教中心等地组织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示范活动。2013年初,省民宗委将都镇湾庄溪小学、县职教中心申报为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承基地。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就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为目的而开发的一种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教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创建办学特色亦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长阳县各中小学校在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同时,鼓励各中小学校组织人员根据各乡镇、地区特色编写、开设民族民间文化的校本课程,如榔坪镇乐园乡从90年代初就开设了民间文化课,每周1-2节,主要教唱民歌,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学会5首民歌。资丘中学把南曲纳入教学内容,每周开设1-2节。资丘白沙坪小学开设了撒叶儿嗬课程。长阳城区学校编写了《清江清长阳长》课本进行教学。榔坪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小本课程为《我是土家人》、三年级校本课程则是《榔坪名人》。都镇湾镇庄溪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级别的不同编写了一套六册以《我们在故事中成长》的校本教材,一年级是通俗易懂的、朗朗上口的土家儿歌故事《儿时·儿事·儿歌》,二年级是土家童话寓言故事《童真·童趣·童话》,三年级是《走进神话故事王国》,四年级是《走进土家故事村》,让学生在和都镇湾故事传人面对面的交流中,担当起对都镇湾故事传承的义务和责任,进行都镇湾故事的挖掘和拓展;五年级是《名著名篇故事亭》,让学生在搜集流传在民间的名人、名篇和名著故事中,感受到家乡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六年级是《国学经典故事访》。其中,《走进土家故事村》获省级校本课程编写一等奖。目前,长阳县实验小学等15所学校都有民间文化地方教材,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提供教学支撑。

(二)制定奖励机制,开展活动竞赛,营造民族文化传承氛围

长阳县把民族文化引入校园后,经常以举办文艺汇演或开展民族文化竞赛等方式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验。长阳县委县政府制定民间文化传承奖励机制,举办各类民间艺术师徒大赛、给优秀民间艺人评职称等,激发民间艺人传授民族民间文化的积极性,先后四次命名表彰了81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秀传承人。在都镇湾镇小学,学校每年秋季举办一次故事节活动,有故事小品、故事书法、故事绘画、故事手抄报、故事讲演。2012年庄溪小学组织的故事代表队参加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局组织的故事大赛,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长阳电视台举办的“千人进银屏,寻找故事王”活动,田小春、曾宇航等学生获县级十大故事王称号。资丘镇从1973年开始举办乡镇文化节,至今已举办38届,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举办了“中国土家族撒叶儿嗬大赛”、“长阳南曲、土家山歌民间艺人师徒大赛”、“村寨文化大赛”、“长阳南曲大师选拔赛”、“土家南曲百友会”、“土家族撒叶儿嗬鼓师大赛”、“民族文化节暨撒叶儿嗬擂台赛”等众多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和自觉传承的热情。2009年10月,举办了首届全县中小学生民族体统体育项目比赛,2012年10月在全县第九届中小学运动会项目上设置上三人板鞋、高脚竞速、跷旱船等三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认真打造内部激励环境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级举办的竞赛活动,如2012年6月,国家民委、国家教育部组织了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育成果展演活动,长阳县组织技能实作演示项目《西兰卡普编织》和学生部分书画作品参加了展演,《西兰卡普编织》获民族地区技能展演一等奖,两件书画作品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良好的传承氛围,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带来了积极效应。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长阳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实验,至今已推行十余年,尽管从地方政府、学校到社会都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活动也取得显著成效,由于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及其演变使得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预设的目标相偏离的状况,换言之,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地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物质与资金、社会舆论等,呈现出一些诸如社会基础相对薄弱、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脱节、初等民族教育与高等民族教育不衔接、家长与学生内在动力不足、文化传承与现行教育绩效考核标准偏离等问题。民族文化进校园虽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却尚未能与学校教育的主题内容有机融合,理论探讨与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实施过程缺乏长效机制,在探索过程中也面临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校园传承与国家教育绩效考核难以有效契合

作为一项教学改革试验,民族文化进校园对职能部门、学校、社会来说都是全新活动,长阳县虽然命名一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基地,但示范性学校数量的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地方政府尚未对民族文化教育工作做明确的具体要求,教学任务的下达和考核标准的制定脱节较为严重。在义务教育課程的压力下,民族民间文化校园教育地位较为尴尬,既不是学校成绩的体现,不是老师工作绩效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不是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必须考核的内容。在教育的发展上,尚缺乏长远和整体的规划,尚未形成合力。国家层面的有识之士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地方学者、官员、学校层面也积极倡导以教育为途径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但对如何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缺少长远的规划和理论研究,对活动的推行缺少具体的措施和要求,以及相关的考核目标和办法。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支持系统有待完善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教育实践改革,活动的推广需要经费、智力、师资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撑和保障。虽然长阳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已有多年,也取得一些成绩,但其发展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经费保障不足。县直部门扶持和社会捐助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经费仅能解决一些临时性的活动经费,没有长久的经费支撑,影响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育的深入开展:全县仅有15所学校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其余学校还只停留在计划阶段;资丘小学、秀峰桥小学等虽已开展这项工作,因没有经费,编印出版教材困难;部分中小学因聘请民间艺人,涉及到往返交通费、生活费和误工补助费等,增加了学校负担,等等,类似矛盾影响着活动的推进。

其次是教学保障不够。表现在教学时间难以得到保障,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外活动的点缀或者是应付检查的装饰,流于形式。教材教具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物质基础,从事民族文化教育的老师未经过相关培训,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对课程组织与结构的拟定,课程目标、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是模糊不清的,更多的是靠自己摸索。从调查来看,乡土教材总体数量未能满足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要求,部分中小学至今仍没有相应教材,目前仅5所中小学编印使用了教材,已编教材又存在质量不高、内容较为单一、使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传统体育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方面也存明显不足,全县仅5个学校有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场地,占学校总数的3%。

三是教学师资配备存有缺陷。民族民间文化的校园传承,其中师资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各地普遍的困境是:缺少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教师,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与学校教育的专业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全县中小学专兼职老师共有80余人,能胜任教学工作数量较少,聘请民间艺人的学校达25个,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民族民间文化校园传承中,如何培养专业师资,整合专业教师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当前民族民间文化的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四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这项工作还是停留在倡导层面,并未下达具体教学任务,也未设置具体考核目标,学校又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压力,因此,在一部分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形同虚设。

(三)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制约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广

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对民间文化传承的认识和看法。部分学校、家长、教师由于对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在社会进步以及在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提高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有些家长、学生更多的是将民族民间文化看做是才艺展示的一部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从功用角度看,家长和学生更看重的是在升学考试中获得理想成绩,进而融入主流社会,这种动机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指向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社会家庭层面甚至认为接受现代文明能更好地获得转变身份的机会,而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不见得能赢得新的发展空间。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不能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赏识及认同,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态度冷淡,相关部门没有激发源于社会、源于家长和学生的精神力量。[2]112

三、教育生境的优化与民族民间文化校园传承的对策建议

为优化民族民间文化校园传承的生境,解决民族民家文化进校园面临的困境,充分发挥学校在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民家文化中的主体作用,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列入中小学的教学体系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文化、民宗等多个部门,为更好地推行这项活动,必须建立一个共同协调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组织机制、制定有效的保证措施,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具体而言,可以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体系,明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对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规定相应的教学时数,制定规范的考核标准和办法;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可定期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优质课程和精品课评选,表彰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对成绩显著的学校给予表彰,激励更多的学校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针对当前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性问题,有关部门可考虑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升学考试中将民族文化的知识纳入到考试范围,增强学生、家长、教师对民族文化教育的认可和重视。

(二)完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经费保障机制

针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和支持的问题,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为基础,设立国家性、地方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教育基金,指定相应的经费使用办法,用于解决当前面临的师资培训、教材编写、教学环境改善等经费问题,也可从教育经费和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学校,每年可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相关的教育活动。

(三)统筹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内涵

师资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为统筹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让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走进课堂教学,让学校教育的专业教师走进民间采风的民族民间文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保障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专门传承两者在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育中的优势互补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在全县教师队伍中挑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长的教师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深造相关专业;二是在社会上、有关单位招收和调动专业人才进行充实;三是在招聘教师时,把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作为加分内容优先招聘;四是积极上级有关部门建议,有选择的对部分院校的教师专业增设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课程,培养更多的人才。

鉴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课程也应当切合这一特点。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各级学校应组织力量编写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增加教材数量、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材的选材内容,统筹教材的编写与审核,做到相同文化类型的乡镇编写和使用相对统一的教材,既考虑县域民族民间文化的共性,又突出各乡镇地域民族民间文化的个性,提高教材质量和适用性。在教学手段上,配备与文本教材相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建立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资料数据库,组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内容的认知。加强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校运会民族项目比赛等隐性课程建设,发挥此类课程潜移默化地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作用。

(四)加大民族文化多样性宣传,发掘民族文化教育的动力源泉

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影视、报刊等大众传媒手段向公众广泛宣传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使社会公众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公众中形成保护文化多样性意识,吸引公众自觉的、自发的参与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来。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避免自上而下地盲目推行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把自己“想象的民族优秀文化”硬塞進课堂,强行灌输给学生,把记忆中的“乡土知识”作为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要充分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心态,从大众的需要和接受教育的动机出发,分析目前民族文化教育的运作机制、成本与效益、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等等,采取切合民生意愿的长效措施,诸如改革考试制度,使接受民族文化教育者得到切实利益,达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再者,通过当地政府的引导支持,在富有民族特色的经济、文化活动中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为民族事业的发展找到新的生长点。

注 释:

[1]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2] 杨丽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多维阐释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责任编辑:刘冰清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民族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关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的法治规范与发展思路探析——以河北为例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事业发展和产业价值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