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历史文献的类别、特点与运用
2017-05-30李良品吴晓玲
李良品 吴晓玲
摘 要:在历史学为学科理论的土司研究中,土司历史文献是最基础、用途最广泛的资料。土司历史文献可分为档案、史籍、志书、史料汇编、笔记和文集等类别;土司历史文献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地域性、民族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运用土司历史文献展开土司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四:一是确定土司历史文献范围,二是明确文献检索工具,三是厘清阅读土司历史文献的程序,四是加工整理有用的土司历史文献。只有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选取适用于土司研究的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土司历史文献做出最恰当的分析和最有效的使用,才会在土司研究中收到最佳的成效。
关键词:土司;土司历史文献;类别;特点;运用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6-0015-07
在土司制度实施近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与土司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积累了无数有关的土司制度、土司史实、土司事件、土司数据、土司理论、土司人物,中央政府与土司政权之间的互动、调适、博弈、斗争的策略、方法、举措等,这些土司历史文献均成为土司学界研究土司问题的宝贵财富。本文拟就土司历史文献的类别、特点与运用等问题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土司历史文献的类别
土司研究中的土司历史文献包括用文字、图形、符号、影像视频等不同形式记录下来的在土司研究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各种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分类也多种多样:诸如文字性文献和非文字文献,印刷型文献、手写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和视听型文献,图书文献、文物文献和资料文献等。在此,根据土司研究的需要和土司文献的实际,笔者将这些文献分为五类。
(一)档案
土司研究的档案文献,主要指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档案。这些档案既有保存在北京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家档案,也有保存在一些省、市、州、县档案局(馆)的地方档案。在以往的土司研究中,一些学者比较重视对档案的利用,特别是地方档案的利用。但真正利用档案资料撰写著作及学术论文的很少,这势必影响对土司制度的总体把握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研究表明,涉及土司制度的档案文献,内容十分丰富。一是与土司制度相关的档案文献,如土司的职衔与品级,土司的承袭制度与分袭制度,土司的贡赋与土兵征调,土司朝勤制度,土司的奖惩与抚恤,流土并治与分别流土考成,对革除土司的处理,以及对土司的种种限制等内容;二是对土司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司职衔的升降,土司之间的仇杀,土司内部的争袭,土司与土民的矛盾,对不法土司的征伐,各土司区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的调整、修订等;三是涉及土司地区的社会生活,如各地物产、收成、自然灾害、赈灾措施、土地买卖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四是土司与疆界形成的问题,如在晚清外交档案中涉及到英国、法国与我国土司地方的划界,以及土司边界调查等内容。[1]已经出版的《土官底簿》、《云南机务抄黄》、《朱批谕旨》、《岑襄勤公奏稿》、《张允随奏稿》、《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宫中档乾隆朝奏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以及大量封尘在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台湾故宫博物院以及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省级档案局等档案,都是土司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上述档案文献中,只有《土官底簿》是记载土司的专门档案文献。
(二)史籍
史籍是泛指记载历史的典籍或史书。如果按“国学大师”网“国学书库”之“史部”的分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野史、别史、地理、传记、杂史、史评、载记、政书、职官、纪事本末、诏令奏议、志存记录等类型,下列史籍均可列入相关类型。与土司研究相关的史籍类文献有:宋濂的《元史》、《洪武圣政记》、苏天爵的《元文类》和《元朝名臣事略》、《通志条格》、《马可波罗行记》、郭松年《大理行记》、《徐霞客游记》、王世性的《广志绎》、田汝成的《炎徼记闻》、《行边纪闻》、张廷玉的《明史》、申时行的《明会典》、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王圻的《续文献通考》、邝露的《赤雅》、钱古训等《百夷传》、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张萱的《西园闻见录》、谈迁的《国榷》、何乔新的《勘处播州事情疏》、朱燮元的《督蜀疏草》、何乔远的《名山藏》、郭正域的《皇明典礼志》、徐学聚的《国朝典汇》、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胡世宁的《胡端敏奏议》、章潢的《图书编》、王圻的《续文献通考》、赵尓巽的《清史稿》、采九德的《倭变事略》、高拱的《靖夷纪事》、陈邦瞻的《元史纪事本末》、谢杰的《虔台倭纂》、诸葛元声的《两朝平攘录》、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士骐的《皇明驭倭录》、林尧俞的《礼部志稿》、李化龙的《平播全书》、戴龄的《钦定户部则例》、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陈鹤的《明纪》、王鸿绪的《明史稿》、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罗绕典的《黔南职方纪略》、计六奇的《明季北略》、魏源的《圣武记》、昆冈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顾彩的《容美纪游》、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清史列传》、清代五朝《会典》、《平定金川方略》、《平定两金川方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魏源的《圣武记》、方显的《平苗纪略》、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金川案》、李心衡的《金川琐记》、程穆衡的《金川纪略》、夏燮编的《明通鉴》、曹学俭的《蜀中广记》、顾祖禹的《讀史方舆纪要》、王鸿绪的《明史稿》、李心衡的《金川琐记》、倪蜕的《滇云历年传》、李佛一的《泐史》、《永昌府文征》、汪森的《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等。在上述文献中,只有《明史》、《清史稿》中的“土司志”以及《勘处播州事情疏》、《平播全书》、《平定金川方略》、《平定两金川方略》是记载土司的专门文献。
(三)志书
地方志是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百科全书,其记述对象是“某地自然与社会”;其时间范围是“历史与现状”。地方志主要是指明清及民国时期某省通志与合志、某府州厅县志,以及为数不多的司志等。如黎崱的《安南志略》、李京的《云南志略》、毛奇龄的《蛮司合志》、谢肇淛的《滇略》、郭子章的《黔记》、刘文征(天启)《滇志》、陈文等(景泰)《云南图经志书》、黄佐(嘉靖)《广西通志》、林希元(嘉靖)《钦州志》、谢东山(嘉靖)《贵州通志》、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周季凤(正德)《云南志》、赵瓒等(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檀萃的《滇海虞衡志》、罗绕典的《黔南职方纪略》、刘昆的《南中杂说》、爱必达的《黔南识略》、李宗昉的《黔记》、田雯的《黔书》、(康熙)《云南通志》、(雍正)《云南通志》、(道光)《云南通志稿》、谢启昆(嘉庆)《广西通志》、(道光)《遵义府志》、(乾隆)《贵州通志》、(光绪)《云南通志稿》、(嘉庆)《四川通志》、王崧的《云南备征志》和《云南志钞》、《贵州府县志辑》(50册)、《云南府县志辑》(83册)、《四川府县志辑》(70册)、《湖南府县志辑》(86册)、《湖北府县志辑》(67册)、《广西府县志辑》(43册)、刘尧诲的《苍梧总督军门志》、师范的《滇系》、鄂尔泰的《云南通志》、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常明(嘉庆)《四川通志》、金鉷的《广西通志》、林富(嘉靖)《广西通志》、谢圣纶的《滇黔志略》、谢东山(嘉靖)《贵州通志》、鄂尔泰的《贵州通志》、刘世显(民国)《贵州通志》、徐学谟(万历)《湖广总志》、徐国相的《湖广通志》等。此外,还有一些土司为其辖地所撰写的志书与族谱相结合的书籍,如《白山司志》、《九姓司志》、《九姓志略》、《九姓乡志》、《龙氏迪光录》、《卯洞土司志》等。在上述文献中,只有《蛮司合志》、各种省志中的“土司志”以及土司专志是记载土司的专门文献,这是目前保存数量最多、记载最完整的土司文献。
(四)史料汇编
所谓史料汇编就是把有关土司问题的各种资料或著作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辑而成的书。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收集最全的土司史料汇编应该是战葆红主编、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方志土司资料辑录》全套计38册。其它涉及土司史料汇编的资料很多,全书为土司史料的有《广西土司资料汇编》、《德宏土司专辑》、《木氏宦谱》、《景谷土司世系》、《勐勐土司世系》、《孟连土司法规》、《秦良玉史料集成》、《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档案史料校编》、《红河地区土司史料专辑》、《湘西土司辑录》、《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容美土司史料续编》、《平定两金川军需例案》、《二十五史西南地区土司史料辑录》等。有一些史料是部分涉及土司的,诸如《明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明实录贵州史料辑录》、《明实录广西史料摘录》、《二十四史广西资料辑录》、《明实录类纂·四川史料卷》、《二十四史贵州史料辑录》、《中国民族史料汇编·明史》、《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壮族土官族谱集成》、《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清实录贵州资料辑要》、《清实录彝族史料辑要》、《清<圣训>西南民族史料》、《清代苗民起义档案资料》、《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云南史料丛刊》、《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云南史料选编》、《中国傣族史料辑要》、《中国历代民族法律典籍》、《大理丛书》、《滇南碑传集》、《新编曲石文录》、《云南少数民族官印集》、《普洱史迹》、《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清前期云南督抚边疆事务奏疏汇编》、《民国时期云南、广西的相关档案》、《广西石刻文献总集整理》、《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云南史料丛刊》、《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九南篇》等,尤其是《明实录》和《清实录》中的尚未利用的有很多土司史料,是一个土司历史文献富矿。
(五)笔记、文集
笔记源于先秦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以及诸子“语录”和“札记”之文。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文人墨客留下的笔记为目前及今后很长时间的土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土司的历史文献。如典章制度资料,像吴振棫《养吉斋丛录》;政事与吏治资料,像赵翼《檐曝杂记》、薛福成《庸庵笔记》;人物传记资料,像昭梿《啸亭杂录》、朱彭寿《旧典备征》。这类笔记很多,诸如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彭时《彭文宪公笔记》、赵翼《檐曝杂记》、赵慎畛《榆巢杂识》、刘声木《苌楚斋随笔》、郑晓《吾学编》、谢肇淛《百粤风土记》、邝露《赤雅》等。这些历史笔记虽然有美化统治阶级、排斥进步思想、事实真伪难辨、编排杂乱无章等毛病,但确保留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是中国学术遗产和基本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土司研究学者更好地认识元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社会的真实面貌。与元明清时期土司有关的文集众多,如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王恕《王端毅公文集》、何乔新《椒丘文集》、《两广奏草》、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杨锡绂《四知堂文集》、晏斯盛《楚蒙山房集》、甘汝来《甘庄恪公全集》、蓝鼎元《鹿洲初集》、张岳《小山类稿》、杨锡绂《四知堂文集》等文集中同样保存了大量的土司史料,像《椒丘文集》、《小山类稿》《甘庄恪公全集》等文集就保存了他们作为朝廷命官处理土司问题的奏疏,对于了解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治理土司地区的治策很有价值。
二、土司历史文献的特点
从时间角度看,土司历史文献是属于历史研究的文献。作为有近700年历史的土司制度,其土司历史文献多如牛毛。作为土司研究的专家学者,只有深入发掘古今中外与土司有关的历史文献,掌握运用土司历史文献的方法和门径,才能更好地进行土司研究,揭示元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作为土司研究的历史文献应该具备下列特点。
(一)多元性
土司研究的历史文献包括与土司相关的民族史、土司家族谱牒、碑刻、地方史、地方志、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资料。在笔者土司研究中发现,有关土司的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其内容包括历史、政治、民族、社会、经济、军事、文艺、教育、哲学、伦理、宗教、民俗等内容,其外延十分广泛,包括历史档案、古籍和文物等类型,也就是说,涉及土司内容的历史文献具有多元性。一是土司研究的历史文献具有档案属性。如文档、文章、著作、文集、信函、笔记、石刻、印章、木刻等。档案是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是研究土司问题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它具有土司历史文献和历史档案的双重性;二是土司研究的历史文献具有古籍属性。古籍分为原生载体古籍、金石载体古籍、口碑载体古籍和书面载体古籍等四大类型。在土司研究的历史文献中,这四种类型的文献均存在,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书面古籍异常丰富,这些书面古籍具有古籍和土司历史文献双重属性;三是土司研究的历史文献具有文物属性。土司历史文献包括古籍、文档、印章和石刻等,它们无疑具有文物属性。四土司研究的历史文献包括碑刻、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文化遗产,因此,具有文化遗产属性。
(二)丰富性
在土司研究的历史文献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类型广泛,既包括历史文献、宗教经典、道德文献、文学文献,还包括民族医药学、矿产学、建筑学、植物学等其它学科文獻。如果针对一个具体的土司,其文献也是十分丰富的。从土司历史文献记载播州杨氏土司的情况看,以“平播之役”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平播之役”前为第一个时期,“平播之役”及以后为第二个时期。仅以“平播之役”及以后的文献史料为例予以说明。平播战争是由明朝中央势力发动的旨在镇压播州土司杨应龙为首的地方叛乱势力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持续152天,明政府投入兵力24万以及数十万之众民工,播州杨氏土司投入近20万兵力及民工。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平播之师,未及期年,约费银一百二十一万六千余两。连川中凑办共约二百余万两。”平播战争是导致明王朝衰亡原因之一。因此,对平播战争的相关土司历史文献史料颇丰,尤其是李化龙《平播全书》、是“平播之役”的全面记述。其它文献有诸多类型,正史类有张廷玉《明史》、编年类有《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以及徐干学《资治通鉴后编》、夏燮《明通鉴》、纪事本末类有《明史纪事本末》、别史类有傅维鳞《明书》、万斯同《明史稿》以及《万历起居注》、《明实录》、钦定《续通志》、诏令奏议类有黄训编《名臣经济录》、传记类有陈鼎《东林列传》、志书类有《贵州通志》、《四川通志》、《遵义府志》、《湖广通志》、《云南通志》、《明一统志》;杂史类有郭子章《黔中平播始末》和《西南三征记》、杨寅秋《平播录》、赵汝谦《平黔三纪》、董其昌《万历事纂要》、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瞿九思《万历武功录》、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诸葛元声《两朝平壤录》、程正谊《播酋始事》、钟奇《播事述》、郭应聘《西南纪事》、谢诏《征西纪事》、李橒《全黔纪略》;别集类有杨寅秋《临皋文集》、温纯《温公毅集》、余继登《淡然轩集》、倪元璐《倪问贞集》和《倪问贞集》、魏裔介《兼济堂集》、汪琬《尧峰文钞》、田雯《古欢堂集》、蓝鼎元《鹿洲初集》、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孙鑛《居业次编》、申时行《赐闲堂集》、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沈一贯《喙鸣诗文集》、王家彦《王忠端公文集》;总集类有黄宗羲《明文海》;经部类有胡渭《禹贡锥指》、王夫之《尚书椑疏》;杂家类有方以智《物理小识》、姚之骃《元明事类钞》。此外,还有谈迁《国榷》、朱国桢《大事记》及《大政记》、张岱《石匮藏书》、查继佐《罪惟录》等。[2]3-5如果要深入研究“平播之役”,缺乏上述土司历史文献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
(三)地域性
众所周知,我国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子和活动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对该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如壮族、彝族、藏族、傣族等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与该地域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与某个具体土司相关的任何一种土司历史文献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这些土司历史文献与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传统、纷繁复杂的宗教信仰以及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这无疑决定了土司历史文献的地域性特点。该地域既是该土司的土司历史文献产生地,又是该土司的土司历史文献赖以存在、发展和传承创新的土壤和条件。如研究滇西南土司,自然少不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历史文献,如《皇元征緬录》、《滇略》、《云南通志》、天启《滇志》、《滇南界务陈赎》、《缅甸史》、《中缅边界问题研研究》、《永昌府文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文件集》、《梁河县志》、《盈江县志》、《龙陵县志》、《腾冲县志》等文献,这些土司历史文献地域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和强化了傣族土司历史文献的民族性。
(四)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为某一民族特有的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烙印,体现了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等因素[3]。由于西南、中南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在元明清时期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性,在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如彝族、傣族、纳西族、水族等)土司历史文献的内容上体现了突出的民族性。如彝族、傣族、纳西族等几个少数民族文字产生的时间分别为明代和明代以前。这就导致各少数民族土司历史文献不仅在数量上、形式上存在差别,而且在载体也不尽相同。如与傣族土司的一些土司历史文献多书写在“贝叶经”上,纳西族土司的一些土司历史文献则多书写在窄长形糙纸上。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等因素自然就构成了维系一个民族共同情感体验、共同伦理意识和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如研究傣族土司,必须要县阅读《傣族史》、《百夷传》、《傣族社会研究》、《中国傣族史料辑要》、《德宏历史资料》(六卷本)。民族与文化有着不可分离的特点,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然认同这一个民族。要研究傣族历史的土司,就必须阅读代表傣族的土司历史文献,因为这些历史文献最具有民族性。如要深入研究云南耿马宣抚司,就必须要阅读与耿马土司密切相关的《耿马地方史》、《耿马宣抚司亲供宗图册结例志章程清册》、《耿马宣抚司银课份田及礼仪》、《孟定土司源流》、《傣历计算年历》、《三百年傣历年表》等傣文古籍典藏,因为这是研究耿马傣族土司最宝贵的历史文献,其民族特色不言而喻。
(五)批判性和創新性
土司历史文献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批判与创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检索、收集、鉴别、研究与运用等过程,最终实现对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土司事象、土司社会、土司人物的某些特点进行描述与评论,分析其形成的客观原因。因此,在运用土司历史文献对土司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对土司历史文献加以重新组合、升华、从而找出土司制度、土司事象、土司社会、土司人物的新联系、新规律、形成新观点、创造出新理论。例如研究云南边地土司,不仅要阅读邹建达的《乾隆年间“云南边外土司”建置研究》、杨朝芳的《民国时期边地傣族土司的国家认同》、 王春桥的《边地土司与近代滇西边界的形成》、朱强的《民国时期的德宏土司与边疆治理研究》等论文,而且更要认真阅读《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中有关中缅问题的记载以及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顏世清的《约章成案汇览》,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岑毓英的《岑毓英集》等重要历史文献。在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要以自己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比较、鉴别。所以,与土司研究相关的土司历史文献的运用是批判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三、土司历史文献的运用
土司历史文献法是指对以各种书面方式呈现出来并载有与土司相关的包括专著、论文、史料、族谱、碑刻、日记、书信、简历、传记、书简、访谈、稽勋录、口述史等在内的土司历史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最终获得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土司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深入研究无法直接进行田野考察的土司事象。土司研究过程中运用土司历史文献可以采取以下基本步骤。
(一)确定土司历史文献范围
当研究者选定课题或研究方向后,就要根据需要进行检索,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研究者必须根据自己对课题的理解、知识结构和现有资料,确定所需查阅的土司历史文献范围,如职官制度方面的“土官”、“土司”、“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宏观土司制度方面的“职官制度”、“承袭制度”、“朝贡制度”、“赋税制度”、“征调制度”等。当自己确定检索范围后,结合学校图书馆和网络(如“中国知网”、“超星”、“搜神”、“国学网”、“国学大师”、“贻知网”、“四库全书”等)条件开始检索。
(二)明确土司历史文献检索工具
在土司研究过程中必须明确土司历史文献的检索工具,因为这是土司历史文献运用的基础和前提,常用的土司历史文献检索工具有两种:
1.图书目录。主要查阅与土司问题相关的图书,特别是原始材料、原著或名著。如研究者要搜索“平播之役”前与播州杨氏土司相关的土司历史文献,可以通过“播州”一词,采用多种渠道搜索到下列相关信息。如元代陈桱《通鉴续编》有“五月播州蛮酋杨贵迁来贡”[4]的记载,此外,对播州杨氏土司有官事迹作记述的还有长谷眞逸《农田余话》、程巨夫《雪楼集》、揭傒斯《文安集》、李存《俟庵集》、马端临《文献通考》、苏天爵《元文类》、脱脱《宋史》、佚名《招捕总录》、袁桷《清容居士集》、张铉《(至大)金陵新志》等。明代前期和中期对播州杨氏土司记载最为详细的是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该疏主要奏播州宣慰使杨爱“隐匿贼情、谋陷城池、欺罔朝廷、擅作威福、僭礼犯分、枉杀人命、毒害军民、谋害期亲、诈传勑旨、妄造妖言、谋为不轨,邀截实封、阻当伸诉、变乱成法、倚法为奸、贪淫酷暴、败伦伤化、魇魅不道”等事情。雷礼在《国朝列卿纪》中记载了播州杨友、杨爱、杨辉、杨斌等一些相关事情;雷礼在《皇明大政纪》卷七、卷十六、卷十九等涉及杨升遣兄亮贡马、刑部侍郞何乔新勘播州宣慰使杨爱、播州土官杨友贿刘瑾诸事宜,并有“杨氏据有播州五百余年,蛮夷服从久矣”之说;李贤《明一统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九、卷六十七均记载播州宣尉“兄弟争杀,佥议用兵”一事,卷七十二记载明洪武年间创建“播州宣慰司学”。郭子章在《万历黔记》记载播州杨氏的杨端、杨璨、杨价、杨文、杨邦宪、杨赛因不花、杨嘉贞、杨铿、杨升、杨辉等人事迹。田汝成在《炎徼纪闻》中专门记载了杨辉制造的“播凯之乱”的相关事迹[5]。明代记载播州杨氏土司的文献繁多,诸如曹学佺《石仓诗稿》和《蜀中广记》、陈九德《皇明名臣经济録》、陈全之《蓬窗日録》、陈师《禅寄笔谈》、陈士元《诸史夷语解义》、陈循《芳洲文集》陈子龙《明经世文编》、程开祜《筹辽硕画》、邓元锡《皇明书》、杜应芳《补续全蜀艺文志》范景文《昭代武功编》、方孔炤《全边略记》、方孝孺《逊志斋集》、何乔远《名山藏》、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胡广《胡文穆公文集》、黄道周《博物典汇》、黄景昉《国史唯疑》、黄训《名臣经济録》、焦竑《熙朝名臣实録》和《皇明人物要考》、柯维骐《宋史新编》、孔贞运《皇明诏制》、李贽《续藏书》、廖道南《楚纪》、林俊《见素集》、凌迪知《万姓统谱》、陆应阳《广舆记》、罗日褧、茅元仪《掌记》、彭大翼《山堂肆考》、申时行《纶扉简牍》、沈国元《两朝从信録》、宋濂《元史》、孙鑛《居业次编》、孙旬《皇明疏钞》、谭纶《谭襄敏奏议》、陶承庆《文武诸司衙门官制》、万表《皇明经济文录》、张廷玉《明史》等。上述土司历史文献无疑是研究播州杨氏土司在“平播之役”前比较原始的材料。
2.期刊目录。利用《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搜索新中国成立前的有关土司研究论文,主要有《东方杂志》、《军事杂志》、《晦鸣周刊》、《独立评论》、《光华大学半月刊》、《开发西北》、《康藏前锋》、《禹贡》、《政治评论》、《川边季刊》、《四川月报》、《新亚细亚》、《妇女新生活月刊》、《内政公报》、《新夷族》、《云南教育公报》、《云南省政府公报》、《滇黔》、《妇女生活》、《滇黔月刊》、《现代青年》、《新青海》、《边事研究》、《康导月刊》、《贵州文献季刊》、《国民新闻周刊》、《永安月刊》、《大学月刊》、《边疆通讯》、《边政公论》、《西康经济季刊》、《图书季刊》、《边政月刊》、《西北论坛》、《旅行杂志》等近40种刊物,其中佘贻泽《明代之土司制度》和《清代之土司制度》、发表在《禹贡》杂志;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和江应樑《云南土司制度之利弊与存废》均发表在《边政公论》杂志;罗英《滇黔土司存废问题之检讨》发表在《滇黔》杂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有关土司的学术论文,载文量较高的刊物如《广西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研究》等。自2015年以来,相继有《长江师范学院学报》、《遵义师范学院学报》、《青海民族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开辟了“土司文化研究”等固定欄目,每期均发表一定数量的土司研究论文,这更便于土司研究学者搜索与查阅。
(三)厘清阅读土司历史文献程序
要在浩如烟海的土司历史文献中快速获取有用的文献,就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是侦察。也就是走马观花地迅速翻阅土司历史文献;二是浏览。即对是火速侦察到的对自己课题或研究有用题目、章节、段略、句子、词语等土司历史文献进行粗略地阅读;三是精读。也就是对研究有用题目、章节、段略、句子等土司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以正确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四是鉴别。这里既包括考证土司历史文献来源的真实性鉴别,也包括考证土司历史文献内容准确性的价值性鉴别;五是记录。即对研究有价值的题目、章节、段略、句子等土司历史文献做好记录工作,以备后用。
(四)加工整理有用土司历史文献
加工整理有用的文献,是土司研究者在对侦察、浏览、精读、鉴别、记录相关土司历史文献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加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之后产生的结果。对土司历史文献加工整理的核心工作是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例如重大事件方面有“征麓川”、“平播之役”、“平奢安”、“平大小金川”等类型,重要人物方面有“奢香”、“瓦氏夫人”、“刘叔贞”、“秦良玉”、“杨应龙”、“安国亨”、“奢崇明”、“李化龙”、“刘綎”、“朱燮元”等类型。当然,在分类过程中,既要考虑土司历史文献的分类标准,又要考虑原始资料和主观感受资料的区分。
此外,探索土司历史文献查找方法。一般可以采取顺查法、逆查法、跟踪法、综合查找法等方法。无论使用哪种查找方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总之,只要专家学者合理地运用土司历史文献,就能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选取适用于自己从事土司研究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文献做出恰当分析和最有效的使用,定会收到土司研究的最佳成效。
注 释:
[1] 李世愉:《研究土司制度应重视对清代档案资料的利用》,《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2] 李良品、李思睿、余仙桥:《播州杨氏土司研究》,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韩基灿:《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延边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元)陈桱:《通鉴续编》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田汝成:《徼纪闻》卷三,清指海本。
责任编辑:王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