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18王建军
王建军
【内容摘要】为了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在探究既有实践的可能性又能辅助初中生提高数学水平的教学模式,本文先简要介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又从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涵义和实践应用两个角度简要探究了导学析练这种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导学析练 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 实践
初中数学既不同于小学的数学启蒙性教育,又不同于高中的数学探索性教育,初中数学更大的意义在于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的数学深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紧贴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具备一定灵活性的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已逐步进入教学工作者的视野。
一、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涵义
導学析练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成“学案式”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不能主观的一概而论,应该充分参考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基础,并将不同的学生适用的教学方法、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都融入进学案里。将学案提前发放给每位学生,学生可以利用课前自学、思考探究,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再以学案和教材为核心进行引导点拨。需要注意的是,学案中要留有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让学生完全沿袭教师自己的思维模式,学案的最大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并不是让学生模仿自己的解题步骤。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1.导入新知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学习“点、线、面”的时候,我们已知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因为涉及到“线”而在下一章“角与度量中”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因此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新的知识。
2.课堂练习
在导学练析教学模式中,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其编写应该按照以下几点展开。
(1)层次性导学。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各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些个体上的差异,在学案内容的教学上有着一定的梯度性。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时候,教师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扩展题型,已知a、b互为相反数;m、n互为倒数,x3为8,求x2-(mn+a+b)x+2014(a+b)+2013mn的值是多少。这道题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开动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针对数学基础差的学生,练习这种具备一定难度的题型大可不必。俗话说的好“不能还没有学会走,就学飞”。因此为了提升数学基础,教师可以例举能直接运用教材数学理论、公式的题型,强化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
(2)启发性导学。教师不能仅仅只是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将学案中例举的题型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学习中又借鉴生活,比方说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的时候,可以例举这样的题型:如果有一张厚度为0.2mm的白纸,将它连续对折40次,其厚度会超过世界屋脊——珠峰的高度吗?通过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数学启发的目的。
(3)系统性导学。因为在学案导学中将以上提到的层次性、启发性、适宜性有机整合起来是会有一些难度,如果不进行系统的划分、适当的布局安排,就可能造成学案杂乱的情况,这样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学习学案上的内容,老师在点拨的过程中也会有些混乱。所以学案中应该除了涉及到不同梯度的题型,还应将不同的题型在每课时的学案中用不同的名字划分出来,例如在学案编写的环节上基础题型专门设定在“强化基础”的栏目里,扩展题型设定“扩展训练”的栏目里。除此以外,在每个题型之后也应该有解题技巧、解题反思等内容。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新知以及评析
上文已经提到了学案式导学,通过编写适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学案,将学案事先发放给每位学生,老师在上完一堂课之后,安排学生看学案中有关新一堂课的点拨。在正式投入第二堂课的时候,老师先在黑板上例举出涉及第二课时的简单题型,检验学生的新知自学情况,并针对学生的答题率和积极性对学案中的点拨内容进行评析思考学案内容是否处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比方说在上实数的时候,第一堂课上了无理数和平方根,就需要学生先对下一课的“实数”根据学案上的内容进行自学。老师在第二堂课上问学生有关理论上的问题例如:负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还是负数?以此考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学情况和学生自学的积极度有多高,再结合自己编制的学案内容,参考学案内容是否处于学生的接受范围。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定义,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核心也就是所谓的“学案式”教学。通过合理的利用导学析练教学模式改善“老师为主导,缺少互动性,机械练习”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 刘国莲.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J]. 教学月刊,2015(4).
[2] 楼松年. 学案导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3).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城市孔湾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