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2017-05-07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品德塑料交流

李 芬

生本理念是新课程指导下的主流教学理念,生本即以学生为本,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课堂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以洗涤学生心灵、树立正确“三观”、提升思想精神为目标,与其他科学型、知识型学科有着极大的不同,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的需求亦更为强烈。作为感知型学科,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变化细节、精神体验需求以及知识内化效果。教学实施中,教师要综合考量小学生思维方式直接、感知意识敏锐、社会视野偏窄等主要特点,为学生制定易投入、多感知、深入心的教学引导方式,让学生快乐参与、稳步提升。

一、兴趣牵引,在生动导入中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习之本,只有寻找到学生的趣味点,开启他们探索的动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堂。兴趣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全神贯注地学。生本理念下,兴趣启发是首要的实施重点。品德与社会单从学科本身的趣味性来讲是不够明显的,因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旨在进行思想引导,难免体现出严肃感。教师就要从这些方面思考,多生动展示、直观表达,吸引学生的关注。多媒体、语言艺术等都是教学中理想的实施手段。

例如,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的教学。学生对塑料虽然熟悉,但他们对塑料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谜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如:“铃铃铃,铃铃铃,一头讲话一头听。虽然不见面,但却听得清。”学生马上兴奋地调动脑筋,很快猜出是塑料制的电话。别出心裁的趣味引导,可以让学生课堂参与度骤然提高。在讲到塑料滥用导致“白色污染”时,教师用多媒体图片进行导入,引导学生观看被塑料垃圾缠着而惨死的国家保护动物江豚;垃圾场里铺天盖地的塑料袋;荒芜草地上被丢弃的大量塑料品等。一幅幅真实的图片带给学生极大的震撼,他们纷纷主动表达对塑料污染的愤慨,并愿意积极寻求措施。最后,教师以押韵易记的自编儿歌《塑料和我》结束了课堂导学。

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总是相辅的,传统的照本宣科、指令式引导只会压制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停留在表面。相反,生动、立体、丰富的学习环境能够为学习增加动力,让学生在兴趣牵引的前提下愿意主动了解,能够积极深入。

二、分组合作,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主体意识

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界限分明,学生向来不敢逾越,更不敢自主行动。生本理念着眼于学生自主感知,力求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前提下,分组合作成为最适合的牵引途径之一。分组合作带给学生自主思维和行动的空间,并能在集体互动中汇集智慧,取长补短,提升内化吸收,从而创新收获。教师应当多开展创新型合作活动,平衡小组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激发自主能动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是教室美容师》的教学中,教师适时安排了分组合作活动“最美教室我来提案”。考虑到实时装扮教室准备工作繁琐,准备时间较长,因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教室装扮方案。在“尽量别出心裁,但要切合实际”的提示下,小组工作正式开展。完全的放手让学生感到一身轻松、信心十足。有的小组先进行定位职责分工,选出带头人、资料收集人、信息统计人等,有条不紊地展开策划;有的小组则将民主进行到底,每一个策划步骤都全员表决,可谓真正的集众人智慧于一体。合作中,学生展现了平常难以看到的一面,大胆想象、积极动手、磨合交流,最后的成果也很理想,有把教室布置成热带花园的,也有以古风国学为装扮基础的,别具创意。

合作实践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思维与动手并行,而且让学生拥有聆听他人、完善自我的审视机会,对思想品德的感知、内化自然比单一的执行实践多了不少乐趣和成效。

三、多向交流,在互信互动中释放个性思想

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对等的交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交流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深达自我内心,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释放独特个性。品德与社会教学更需要通过交流来进行高效率、有深度的思想渗透,更需要学生通过交流检视自我,拓展学习视野。交流实施应注意多向融合,面面俱到,让学生多方吸收经验,互信互助,活跃感知。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怎样与人相处》的学习中,围绕“宽容、赞美”的核心,教师抓住学生渴望沟通,但却胆怯于主动沟通的普遍状态,针对部分学生愿意积极沟通但却不知怎样沟通的弱点,让每个学生自主做一个交流计划,分析自己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不足,以及最想改善的方向,选定交流对象。可以是教师、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家人朋友等,也可以多样选择。在课堂内,教师定时定点安排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学生在开诚布公的交流前提下都能打开心扉,倾诉自己与人相处时的烦恼和困惑。而作为交流对象的学生和教师也积极回应,提出建议。此外,还有课外与家人的交流任务,不同的对象,同样的信任基础,丰富的互动效果让学生豁然开朗。

多向交流渠道让课堂焕发生机,让学生释放自我,在自主交流引导下,学生多了展示自己的勇气,也能够正视自己的需求,发现自己的个性色彩。多向交流的多层次启发带给学生深度的心灵感知,让学生发掘更好的自我。

四、情感体验,在爱的教育中沉淀人格内涵

品德与社会教育归根结底是人格教育,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品德意识,聚集起丰富的社会视野,都是为了塑造优秀人格。人格的养成需要经由情感渗透,打开精神门户,才能够点滴汇聚。从情感的角度出发,说品德与社会是爱的教育一点不假,爱是人类最复杂、最宽广的情感形式,它包容万千,细致深刻,能够带给学生触及心灵的启发,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探寻人格的方向。教师要以语言方式、人文资源等为载体,渗透情感,唤醒爱。

在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时,小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敏锐感知力,教师需要拓展这份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放飞内心之爱。教师先和学生一起讨论了生活中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情感细节,有感动,也有不满。接着,教师讲述了自己和父母的情感碰撞,讲述教师小时候也和学生一样对父母有很多不理解,为什么要求太严苛,为什么有时“不近人情”。但是随着年纪长大,逐渐感受到父母深沉的爱都是为了自己的将来,现在面对年迈的父母也时常后悔以前对他们的不理解。听到这里,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自己的感慨,有的联想到父母平时无微不至的关怀时甚至热泪盈眶,几乎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想要对父母倾诉,爱的感知到达制高点。

情感渗透是最自然的教育方式,没有文本化的强调,也没有“应该要怎样”的限制,全然凭学生的内心去感知,由此所点燃的爱的种子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步去完善人格。

生本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生本”的深层次含义却并没有完全被深入挖掘。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更要穿透思想,丰富感知,让学生解放身心,发散精神,学得轻松,收获成功。

猜你喜欢

品德塑料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塑料也高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塑料
品德
塑料和聚合物的超声焊接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