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谈定义的功能

2017-04-29刘占科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项数公比等式

刘占科

【摘要】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按照传统的、教材通用的错位相减法来进行教学,学生总有一些疑虑,这个方法是怎么想到的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按照教材的推导方法讲授,虽然得出了结论,但总有一种牵强和意犹未尽的感觉.如何才能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给出一个合理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接受的思维解释呢?下面针对自己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谈一下个人的想法.

【关键词】等比数列;定义

等比数列的定义是等比数列的核心,笔者认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一定是从定义入手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有正确理解等比数列定义的实质、把握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达到灵活运用定义,才能对等比数列问题进行正确地分析、推理和论证.

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中,其求和思想是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入手,充分运用公差在等差数列中的递推作用.

即d=a2-a1=a3-a2=…=an-1-an-2=an-an-1.

因此,有a1+an=a2+an-1=a3+an-2=…=an-1+a2=an+a1,

而Sn=a1+a2+…+an-1+an,

倒序后Sn=an+an-1+…+a2+a1,

相加得2Sn=(a1+an)+(a2+an-1)+…+(an-1+a2)+(an+a1)=n(a1+an),

所以Sn=n(a1+an)2,

将an用a1+(n-1)d代换得到另一个求和公式Sn=na1+n(n-1)d2.

等差数列的这种求和方法称作倒序相加法.可以看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用等差数列的五个基本量,首项a1、公差d、项数n、末项an及前n项和Sn中的三个基本量来表达的.

类比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中也有五个基本量,首项a1、公比q、项数n、末项an及前n项和Sn,我们能否像等差数列前n项和Sn那样用三个基本量来表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呢?

与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样,我们也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入手.

思路一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入手,充分运用公比在等比数列相邻两项间的传递作用,即

a1q=a2,a2q=a3,…,an-1q=an,

Sn=a1+a2+…+an-1+an.

观察这个等式,结合刚才的分析,对这个等式两边同乘公比q的话,恰好可以得到下列的表达式:

qSn=a2+…+an-1+an+anq.

(因为我们想用基本量表示前n项和,因此,我们没有把anq用an+1来表示)

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有共同的和式a2+…+an-1+an,因此,做差可以消去这个和式得到:

(1-q)Sn=a1-anq.

当q=1时,an=a1,Sn=na1;当q≠1时,Sn=a1-anq1-q.(1)

我们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把an用a1qn-1来表示,得到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第二种形式的公式

Sn=a1(1-qn)1-q(q≠1).(2)

我们把等比数列的这种求和方法称作错位相减法.

公式(1)用首项、公比和末项表达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用首项、公比和项数来表达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思路二深挖等比数列定义的功能,深刻领会公比是等比数列任意相邻两项的比这一传递性(后项与相邻前项的比值).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把公比用下列分式来表达

q=a2a1=a3a2=a4a3=…=anan-1.

那么如何从上式中出现前n项和Sn,即a1+a2+…+an-1+an的形式呢?

很自然地想到等比定理:q=a2+a3+…+ana1+a2+…+an-1.

结合an与Sn的关系得到q=Sn-a1Sn-an.

整理得(1-q)Sn=a1-anq,以下同思路一的讨论.

以上两种方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从定义入手给“错位相减法”一个很完美的思维解释,可以说扫清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我们体会到推导过程中考虑问题要严谨、全面,要适时对公比进行分类讨论;从推导过程来看,要重视公比在推導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深刻理解等比数列五个基本量的作用,体会方程的思想;从思路二的推导过程中借助等比定理,巧妙地向前n项和转化,体现了转化和化归的思想.定义是我们推导前n项和的源泉,定义具有双重的功能,既为我们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提供了依据,又可以作为等比数列的最重要的性质,赋予了等比数列更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对传统的推导方法进行了创新,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求和公式的两种推导方法.通过求和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对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方程思想、转化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突出了等比数列定义的重要作用和公比在推导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使学生更加重视对定义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加强对数学概念和定义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充分重视数学概念和定义,用科学、严谨的文字、符号或图形表达定义的本质,通过对概念、定义的联系、比较,寻找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项数公比等式
组成等式
数列核心考点测试卷B 参考答案
全国名校数列测试题(B卷)答案与提示
一个不等式的推广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数列基础训练A 卷参考答案
全国名校等比数列测试题(A卷)答案与提示
求 和
论高次方程
《推理与证明》必考题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