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植思维力:数学教学的应有理性

2017-04-22钱维娜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维力数学教学

钱维娜

摘 要:思维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高阶认知,培植儿童的思维力是数学教学的应有理性。教学中要创建儿童“思维场”,让儿童展开本质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直面儿童思维,必须激活儿童思维的活性因子,让儿童能够分享思维流,让儿童思维不断从遮蔽中走向敞亮。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力;思维流

儿童能够进行“数学地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一切的数学认知、理解、想象等活动都是在儿童思维转换下实现的。“数学思维”是儿童数学学习最基本的实践样态。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刘坚教授曾经这样说:“数学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高阶认知”。反观当下数学课堂,儿童数学思维培植却不容乐观,许多复制式的“二手思维”、哗众取宠的“扯眼球思维”、浅尝辄止的“肤浅思维”、表里不一的“两张皮思维”、从众的“羊群思维”等充斥着数学课堂,儿童数学思维常常显得模糊、失稳、固化、僵硬等。如何唤醒、激活儿童的数学思维,让儿童的数学思维从遮蔽走向敞亮?笔者认为,应当创建一个儿童的“思维场”,让儿童能够分享“思维流”。

一、创建自主探究场,生长本质思维

“本质思维”是一种对知识刨根究底的思维,它不仅追问“是什么”,更追问“为什么”“怎么样”“还可能怎样”等。这是一种“不仅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儿童深度学习,让儿童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深度探寻。通过追问数学本质,儿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洞悉数学知识的数学本质。

案例1: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孩子们通过观察平行四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提出了三种猜想:一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邻边;二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邻边×高。如何归正、引导儿童的数学猜想,指引儿童的数学探究,让儿童生长本质性思维?笔者给孩子们提供了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钉子板、一张平行四边形彩纸和一把剪刀等学具。

生1:老师,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在变形的过程中,底和邻边都没有变化,但是面积却在不断变化,高也在不断变化,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化是由高的变化引起的,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有关。

生2:老师,其实拉动平行四边形,变形前的平行四边形与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就相当于科学中的“对比试验”,一个变量是高,另一个变量是面积。

生3(受到生2的启发):老师,我刚才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了一个高和邻边相等,但底不等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也有关。

师: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吗?怎么验证呢?

孩子们展开数学实验,他们有的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通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分成了两个直角梯形,通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沿高剪拼的必要性。

二、创建交流展示场,生长发散思维

数学交流是萌发儿童数学思维的载体,高质量的数学交流能够推动儿童数学思维的集聚与发散。在数学交流中,儿童彼此或顺承对方的数学思想方法,或对对方的数学思想观点提出质疑,展开辩论。通过数学交流,儿童彼此的观点相互启迪、相互衬托、交相辉映,形成多向的思维通道、思维路向。由此,打破儿童的思维束缚,消解儿童的思维定式,生长儿童的发散性思维。

案例2: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

在引导儿童通过看长方体模型,摸长方体模型积累了一定的表象,形成了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后,笔者及时闪回、追问,引发儿童的深度思维。

师:那么,是不是具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呢?

生1:不一定,正方体也是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接着,笔者出示了一个“四棱台”的模型,孩子们恍然大悟。

生3: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而四棱台不是。

生4: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而四棱台不是。

师:为什么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呢?

……

孩子们展开了小组合作研究。如对于面的研究,他们有的将长方体扑克牌盒压瘪,直观看到两个相对的面完全重合;有的用直尺分別测量长方体的长和宽,计算、推理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的通过长方体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推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在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后,笔者让学生辨析四棱台是否是长方体,展开了孩子们的头脑风暴。他们有的从面的形状、大小,棱的长短关系阐述;有的从棱的平行或垂直阐述;有的从面的平行和垂直阐述……在“述学”中,孩子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三、创建理性质疑场,生长批判思维

数学是充满理性并教人理性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建儿童的理性质疑场,引导儿童有根据地质疑,鼓励儿童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数学知识,让儿童学会思辨、学会思考、学会思想。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儿童理性质疑的平台,创设儿童理性质疑的机会,指引儿童理性质疑的方向,培植儿童理性质疑的能力。

案例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分数乘分数》

教学伊始,笔者首先和孩子们共同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并且让儿童用各自的方式表示分数的意义。于是,有孩子用线段图表示;有孩子用圆形图表示;有孩子用长方形图表示……接着,笔者出示了■×■,让学生尝试展开自主探究。

生1:我是将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的,■等于0.25,■等于0.4,0.4×0.25等于0.1,也就是■。

生2:我是画线段图进行推理的。画一条线段表示单位“1”,先平均分成4份,表示1份;然后将其中1份再平均分成5份,涂色表示其中的2份。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涂色部分表示■,也就是■。

生3:我是画长方形图推理的,先画一个长方形,横着平均分成4份,涂色表示其中的1份;然后在涂色的长方形中再竖着平均分成5份,涂色表示其中的2份。重复涂色的部分是■。

……

接着,笔者出示了■×■,孩子们展开自我反思、批判。

生1:我刚才用的“化小数法”已经不能适用了。

其他同学有的画线段图推理,有的画长方形图推理,过了一会儿,小手纷纷举起。

生2:老师,我刚才画线段图推理,虽然也能得出结论,但是已经不能直接看出结果了。

生3:我还是画长方形图进行推理的,用长方形图进行推理还能直观看出结果来。

……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展开自我反思、自我追问、自我批判。通过比较,他们理解了分母相乘的积其实就是两次平均分后一共的份数,分子相乘的积其实就是重复涂色部分。不仅如此,对用长方形图推理分数乘分数的合理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虽然长方形图可以推出真分数乘真分数,但是对于含有假分数的分数乘法却不能表征。

四、创建无界想象场,生长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儿童突破思维惯性,呵护儿童的奇思妙想,放飞儿童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敢于想象、善于想象,要让儿童想得合理、想得敏锐、想得丰富。

案例4: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前,笔者通过研究教材发现,用数对确定位置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着启蒙与渗透,那就是给一排物体排队,说出第几个。只是这样确定位置是在一维的数轴上,而且当时没有在学生的内心形成“确定位置”的意识、自觉。五年级的“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对一维向度的拓展,即从一维发展为二维。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从给物体排队开始。

师:这儿的小朋友排成了一排,排在第三个的是谁?小华排在第几个?(生答)

师:你是怎样表示小朋友的位置的?(从左往右)

多媒体出示座位图。

师:现在,小华坐到教室里了,看这间教室的平面图,和刚才小华排的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1:刚才是一排,现在不仅有横排,还有竖排。(教师揭示列与行的数学意义)

师:怎样表示小华现在的位置呢?

学生创造性地表示,有的用文字,如第三列、第四行,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符号表示。

师:为了统一,数学上有规定,列在前、行在后,如小华的位置可以这样表示。(师板书)

生2:老師,刚才从一维变成二维,如果是在空间中呢?

师:真会思考。如果让你表示,你怎样表示呢?

生3:老师,我也会用数对表示,我将从长、宽、高三个维度来确定位置。

知识的自然生长生发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一维想到二维,又自发地从二维想到三维,这不仅是知识的拓展延伸,更是儿童无界的想象,是儿童创造思维的生长。尽管这样的创造对人类来说是已成的,但对儿童来说却是一种创新。诚如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马斯洛所认为的,“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思维力的生长是数学教学的应有理性和应然走向。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淬炼儿童思维,防止儿童的思维惰化、钝化与退化。要警惕儿童数学学习的“机械识记”与“思维重播”,倡导儿童思维的原创性、本质性、独特性、批判性等。直面儿童思维本身,激活儿童思维的活性因子,让儿童的思维不断敞亮、不断生长!

猜你喜欢

思维力数学教学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测一测你的思维力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尝试和探究,助推小学生数学思维力的精准培养
青年思维力的培养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