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和探究,助推小学生数学思维力的精准培养
2016-05-27王燕
王燕
摘 要: 数学思维力反映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本文介绍了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尝试、探究,助推学生数学思维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力 精准培养
思维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小学阶段通过课堂上的尝试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过程,进行尝试和探究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尝试和探究,唯有探究意味浓的课堂,学生才能经历过程,有效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导入部分可以这样设计:
师:大家喜欢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很大的信封,里面装了很多图形,想不想来猜一猜?露出一个角,这是什么图形?(猜对了,长方形)
依次猜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
在让学生猜圆时,先露出一部分,学生会很快猜出是圆。老师追问:为什么猜得这么快?
预设:
生:没有角。
师:没有角就没有顶点,圆没有顶点,以前学过的多边形有顶点。
师:还有不同的地方吗?(拿出圆和长方形)请你来摸一摸这两条边。
生:圆是弯弯的,线段是直直的。
师:是啊,圆是由曲线围成的,而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师:这是它们不同的地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平面图形。
师:对啊,它们都是平面图形,多边形是由线段组成的,有顶点。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没有顶点。
游戏设计动机是为了追问:你怎么猜得这么快啊?引出学生思考:圆与多边形的不同点。进而让学生摸摸圆的边和多边形的边,体会到圆是曲线图形,没有顶点。多边形是线段围成的,有顶点。
让学生带着数学的视角观察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述问题。在有效追问之下,学生自然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
二、数学课堂的定位——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上
(一)教师课堂的倡导,让学生积极探究,促进数学思维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自然离不开教师课堂上对此的重点定位,如果教师是探究课堂的倡导者,那么学生就有更多机会进行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学片断一:笔者在上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中时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先学例2的直径和半径等知识,再学习例1的画圆。在学习例题2时,又进行了大胆尝试,突破常规教学,鼓励学生探究和思考。
如例题2研究直径及其特征时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就此为例,要确定长方形的大小需要几个数据?(2个)
追问:长方形有4条边为什么用2个数据就确定了呢?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对边相等。教师继续追问:说的真有道理!那么要确定正方形的大小,需要几个数据呢?(1个)
然后,引出圆看起来复杂多了,要确定圆的大小,最少需要几个数据呢?凭你的感觉猜一猜。学生活动猜一猜并进行交流:认为需要1个数据的举手,需要2个的举手。(大多数都是1个)大家都认为需要几个数据?(1个)
教师说明:圆要比长方形、正方形复杂多了,怎么只用1个数据就能确定圆的大小呢?如果你认为1个圆真的只要1个数据就能确定圆的大小,这个数据是什么?能不能想办法画出来。
预设1:
生1:我量了量,发现好多条线段都是6厘米,长度相等。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组数据,两条4厘米的线段长度也相等,能确定圆的大小吗?
(不能)那为什么6厘米可以确定圆的大小?
生1:老师,我这6厘米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预设2:
生2:老师,我这条线段是通过圆心的。
师:那老师这里也有一条通过圆心的线段,它能确定圆的大小吗?
生2:不能,你的线段另一端没有连到圆上,没有我的长,我的6厘米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预设3:
生3:老师,我这个6厘米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师:像这位同学一样,用6厘米这个数据确定圆的大小的请举手
师:你怎么知道6厘米是最长的呢?
生:我是量的,圆内没有比这个更长的线段了。
师:那有没有在圆内画出的线段比6厘米还要长?(没有)
师:的确,你们发现的这条线段确实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它就是圆的直径。请你观察这些直径,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它们都通过中心点。
师:对的,这些直径都通过圆的中心,我们把这个中心叫做圆心,用O表示。
师:还有其他共同点吗?
生:两个端点都在圆上。(说不出来就引导)
师: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案,就是为了一个目标,让学生能探究,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力。
(二)学生学会质疑和探究——成就学生数学学习的精彩。
教师要引领学生的质疑和探究,倡导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思维对话,完成思维交换,就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出彩。
比如,在讨论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的呢?车轴应该装在什么位置?
教师进行了分层探究,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追问学生:正方形、椭圆、圆形的这三种车轮,车轴都在圆心的运动轨迹,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不平稳。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不平稳。学生会说到一高一低,并演示坐在不同轮子车上的感觉。当学生都觉得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之后,出示两幅图,一幅车轮的车轴在圆心,一幅不在圆心。追问:你要坐哪辆车?为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车轴不装在圆心,坐上去会颠簸。最后明确: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性,车轴放在圆心位置,车轮滚动时车轴保持平稳状态,使行进的车辆也保持平稳状态。
学生讲时其他学生就会听、会甄别,“听”也是一种学习。在这样的课堂探究训练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力能不提高吗?有听、有说的过程中,必然要有思考,这样学生的数学力就得以提升。
如此课堂探讨和交流,或许不是最完美,但使数学课堂富有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收获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快乐,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创新能力和数学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