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7-04-19蒋冰芝
蒋冰芝
摘 要:在全球化时代境遇下,对高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精华的家国情怀教育势在必行。家国情怀做为每个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怀,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继而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能更客观的分析问题,对生活中更有承担力。在努力学习后,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高中 语文 家国情怀 情感教育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1]。从先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唐“匈奴未滅、无以为家”,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宋“精忠报国”,明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国“我以我血荐轩辕”,再到当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反映出历代中国人民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着伟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正是这种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在语文实践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就成为了义不容辞的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对祖国产生认同感,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断进行努力。
一、让家国情怀与学生人生价值观协调一致
我国历来崇尚以德治国,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也对个人的品行提出了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可见家国情怀是与个人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注重二者的结合,让学生深入到实际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进行社会践行。
在教学《苏武牧羊》这篇古文时,问学生:如果你是苏武,在敌人的威逼利诱、步步紧逼,同伴的倒戈相向后,你是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身家性命,还是从容不迫、岿然不动地捍卫祖国尊严。在经年累月的无望等待后,你能否不忘初衷,像苏武那样""渴饮雪,饥吞毡,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坚定自己的使命。面对老友的劝解,你可否“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坚守信念,不改其志。让学生们被故事打动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刻的思考,同等境况下,自己能否勇敢的站出来为国家尊严而努力。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经历的挫折较少,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总是先想到放弃,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明辨是非。因此通过情境联想,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审视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继而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的现象,对祖国充满爱意,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让家国情怀与品德的塑造形成共识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高中是学生品德习惯养成与人生价值观树立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课堂教学中引入德育教育,加强对家国情怀的教育,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让学生在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帮助学生长成一个有志向的青年。又可以让培养他们把我情感的能力。这样既丰富知识、开拓眼界、欣赏了美文,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也陶冶情操,一举两得。
在人物传记的教学中,讲解介绍邓稼先先生的文章时,先介绍人物,再深入分析家国情怀。尤其对年轻的他听到祖国成立时,那个激情满怀朗读诗歌的细节做了拓展:当一场暴风雨过后/祖国已迎来灿烂的黎明……我们就要回到你身边/祖国啊,母亲……针对这个细节与学生在课堂展开讨论:是什么动力让年轻的邓稼先与一百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又是什么让他于漫长的岁月中,“消失”在人海中,他的一切都将不告父母不告妻儿,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出国,不能与朋友随便交往,没有个人的行踪,工作成绩再大、功劳再大都将无人知晓,一辈子都不会看到自己声名的成长,甚至到死也只能默默无闻!这是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的无悔选择!从零开始研究原子弹,艰难可想而知。然而,最终他成了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家”和“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当下许多高中生正处于叛逆的时期,与父母的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见相左、针锋相对的时刻,于无形中对父母造成的伤害学生却不自知。教学中贯穿家国品德教育后,学生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避免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消除彼此的隔阂。让他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三、利用家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观
中华文字意蕴丰富,内容包罗万象。但千百年来,在浩如烟海的题材中,于文人墨客妙笔生花的诗眼里,故乡一溪一河、一瓦一檐都是远方游子梦绕魂牵、亘古不变的思念。而“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每每年关将近,思乡情愫也更是滚热发烫。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和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当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时,家国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已成了生命的自觉和家教的传承。它已不仅仅停留在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中,更衍生为个人内心的精神归属。在讲于右任先生《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诗人那份家国难两全的无奈,设定情景:多年前的一天黎明,在海峡对岸的那个岛上,辗转反侧、一夜无眠的诗人,终于在日记本上写下了长长短短的句子。他老了,来日无多。远眺故土,只有痛哭,只能用诗歌排遣心中的郁闷。后来,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曲不尽的“遗歌”。而他与亲人却天人永隔,永不相见。于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离乡思故土的感伤。让诗歌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能更客观的对历史作出评价和理解,更公正的看待存在于今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意识,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自己的国家自己才有根,才会有归属感。
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字阅读和鉴赏能力,或为了培养他们的情感的表达和欣赏能力,而是为了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观。而“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塑造了就会有正确的家国意识,能更公正地评价当下发生的事情,以更公正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 赵忠英 也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学刊》, 2011
[2] 杜永法.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D]. 《课程教育研究》2013
[3]鲍慧君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