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方法指导,实现能力提升
2017-04-17陈芳苗
陈芳苗
摘要:本文以我县教育局团队赛课活动为例,通过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方式,重视方法的引领,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同课异构;方法指导;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11
一、背景描述
为了提高我县教师团队合作意识,更好地开展目标教学研究,今秋十月,我县教育局组织的团队赛课活动在县城学校相继举行,团队赛课活动要求三个成员人人参与,分工协作,每个参赛团队的后面都有一批教师在共同研究,这批教师全员参与教材解读、备课、磨课、展示、课后反思全过程。我校数学组有三队参加比赛,其中两组抽到同一课题《1.1锐角三角函数》,我校的赵老师和郑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给我们展示这节课。
二、案例主题分析
本节课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1节内容——锐角三角函数,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知识,是一节很重要的概念课。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建立于函数的一般定义基础上的,在概括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之前,引导学生回顾函数的一般定义,在概括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时应突出“当锐角确定时,三类比值都有一个确定的值”这样的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能用解析式来表示,所以用符号来表示,这正是这类函数和我们前面所学的几类代数函数的区别之处,值得注意的是,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是对函数概念的一种升华,即从对应的角度来认识函数。
三、案例教学目标
1. 探索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
2. 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式:sinA= cosA= tanA=
重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
难点: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及求三角函数值。
四、案例过程
1. 新课导入
赵老师举了两个学生爬山的例子,用PPT显示:
A:小红在爬铜铃山过程中,下列那些量是变量和常量(坡角,上升高度,所走路程)?她在斜坡上任意位置时,上升的高度和所走路程的比值变化吗?
B:小强呢?当锐角为30°时,上升高度与所走路程的比值是?当锐角为45°时,上升高度与所走路程的比值是?当锐角为50°时,这个比值还是一个确定的值吗?
動手实践:
已知一个50°的∠MAN,在边AM上任意取一点B,作BC⊥AN于点C。用刻度尺先量出BC,AB的长度(精确到1毫米),再计算BC/AB的值(结果保留2个有效数字),并将所得的结果与你同伴所得的结果作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由推理可得:角度不变,比值不变
由动态演示:角度改变,比值改变
师:比值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什么关系?
生:函数关系。
师:这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函数,板书课题
郑老师以我们的学习工具三角板引入新课,郑老师出示一个含30°的三角板,让学生说说三角板的角之间的关系和边之间的关系,有学生说出30°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郑老师马上出示三角板图片,问学生AB是BC的两倍,同学们会求BC与AB比值吗?AC与AB的比值?BC与AC的比值?学生略加思考,马上回答相应比值的结果。郑老师继续追问是不是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之比都与刚才计算的结果一样,学生都能回答是同样的结果,接着郑老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角度不变,比值不变。角度改变,比值改变。
师:比值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什么关系?
生:函数关系
师:这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函数,板书课题
两位教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引入这节课,赵老师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研究数量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教学来自于生活,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感性知识,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又变抽象为具体,发展学生思维。
郑老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角度与比值的关系,通过动态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在同一角度下,斜边与直角边的比值是一定的。这种方式呈现,既直观具体,又渗透了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改变角度值,获得的比值也是不同的,这样就把接受式学习变为生成式学习,其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但两位教师的目的明确,都是为了说明当锐角确定时,三类比值都有一个确定的值”这样的一种对应关系,学生自然地想到函数关系,很顺畅地引入新课。
可见,情境创设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它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知识面,依赖于教师的创造性。但同时还应遵循情境创设的新颖性和针对性。
2. 新课讲授
在讲解锐角三角函数概念,两位教师都是采用下面的讲解方法:
三角函数的定义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
∠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sine),记作sinA,即sinA= ∠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cosine),记作cosA,即cosA= ∠A的对边与∠A的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tangent),记作tanA,即 。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三角函数。
注意:sinA,cosA,tanA都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单独的 “sin”没有意义,其中A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
师:根据上面的三角函数定义,你知道正弦与余弦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吗?
师:(点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生:独立思考,尝试回答,交流结果。
明确:0
在例题讲解时,两位老师对例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赵老师例题幻灯片:例题精析:如图,在Rt△ABC中,∠C=90°,AB=5,BC=3。
(1)求∠A人正弦、余弦和正切。
(2)求∠B人三角函数。
(3)观察(1)(2)中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什么?
解:(1)如图,在Rt△ABC中,∠C=90°,AB=5,BC=3.
∴AC= = =4
∴sinA= =
(2) sinB= = cosA= = cosB= =
tanA= = tanB= =
(3)当∠A+∠B=90°时,sinA=cosB cosA=sinB tanA·tanB=1
郑老师在讲解例题前,利用判断对与错巩固概念,练一练
1. 判断对错:
(1)如图(1)cosA= (×)
(2)sinB= (×) (3)tanB= m
sinA,cosA,tanA是一个比值(注意比的顺序),无单位:
(2)如图,sinA= (×) 前提:∠A是Rt△ABC的一個锐角。
郑老师例题幻灯片:
例1: 如图,在Rt△ABC中,∠C=90°,AB=5,BC=3。求∠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补充(1)求∠B的三角函数值。
(2)若CD⊥AB,垂足为D,求锐角∠DCB的余弦值。
(1)sinA= = (2)cosA= =
3. 教学反思
(1)每次听课,笔者总感觉,一堂成功的课,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十分重要。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都很强,但处理方式不尽相同。赵老师在例题中增加了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概念。而郑老师在讲解例题前,适当增加了概念的辨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这两位教师都重视例题的变式与拓展,讲解例题的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例题教学之后,赵老师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当地千秋塔的高度,这样就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原理。郑老师则利用手中的三角板,拼图,求正切值,体现数学的过程教学原则。
(2)本次比赛展示的课堂,无论从教学资源的选取使用,活动的设计,情景的创设,课件的制作,学生的参与,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都是以往任何一届比赛不能相比的。这次赛课的课堂既朴实又精彩,淡化了表演,突出了常态,凸显特色,重视参与过程,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
(3)人们常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教师可以发现自己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并且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同课异构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教学中两位教师都重视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成县第二实验中学 3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