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能量”话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2017-04-14闫义夫

关键词:正能量议题话语

闫义夫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正能量”话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闫义夫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正能量”话语是弘扬正气、催人向上、崇德向善、奋发有为、健康乐观,具有正向情感色彩的语言和文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传播内容,是中国特色话语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传播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引入“正能量”话语的议题设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正能量”话语的框架建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正能量”话语的“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正能量”话语的象征设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正能量”话语的“诉诸于理性”和“诉诸于情感”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正能量”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和使命所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传播思想意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正能量”话语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传播内容,是中国特色话语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正能量”话语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是不断取得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上升而且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对大学生从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施加影响,解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建构与中国特色话语理论体系相匹配的“正能量”话语。本文探讨“正能量”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的有效路径,其对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正能量”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正能量”话语指的是弘扬正气、催人向上、崇德向善、奋发有为、健康乐观,具有正向情感色彩的语言和文本。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多元化冲击下,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粉墨登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构成了挤压、稀释、甚至消减态势。而传播“正能量”话语正是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渗透的有力回应。“正能量”话语的自身现实特点与中国现实需要之间密切相关,它具有思想导向、凝聚共识、扩大政治认同等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基础和精神支持。从始终守护“正价值”立场上,深刻认识传播“正能量”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辩护功能

一定的思想意识是现代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团结社会成员的纽带和桥梁。它承担着表达国家意志、整合社会思潮、统一民众思想、增进其统治和治理合法性、权威性的功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2](P365)。因此,任何一个现代国家要想维持其统治和治理,需要一定意识形态话语来为其辩护。“正能量”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特殊的辩护功能,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正能量”话语要服务和服从于我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发展要求,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论证和辩护。一方面,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履行起捍卫和巩固的责任,对外来错误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消解各种噪音杂音。“正能量”话语与党和国家的现实需求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科本源功能。

(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功能

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价值观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来表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体现“正能量”话语的引导功能,就是平衡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话语张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社会多元化趋势日益加强,由宏观的同质性强的阶级阶层向利益指向迥异的群体细化。由此,引发了价值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冲突的空前激化。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同一性、单一性话语的全面覆盖已经不再可行,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坐标体系的定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以在多元化思潮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话语为中轴的不同话语张力结构”[3](P12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发展和革新各种方式和手段,以更有效的路径实现引领作用。“正能量”话语是能够凝聚人心并营造主流话语氛围,引领和引导人们辨识和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整合“碎片化”的话语体系,使得多元化的群体话语体系被“正能量”话语所吸引和影响,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确保意识形态朝着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行。

(三)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规范功能

话语作为基本的文化符码,统一控制着人们的认知图式、语言和“知识”。它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话语主要通过语言和文本达到一种意义、价值的规范建构,它的背后受一定权力的支配和权力运作的影响。任何话语的形成和表达既是一定权力的运作方式,又是一定权力运作的结果。也就是说,作为符号体系的话语与特定阶级或政党的实际利益相联系,两者之间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规范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4](P61)。“正能量”话语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赋予的规范权力,并以此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等进行规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升到党和国家所期望的水平和程度,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显然,“正能量”话语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话语的规范功能,就是增强这种目的功能。

三、“正能量”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的有效性

(一)引入“正能量”话语的议题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入“正能量”话语的议题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就是把“正能量”话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议题。在传播领域中,传播主体的传播议题尽管不能决定受众客体对传播内容的具体看法,但是传播主体可以按先后顺序安排相关议题或赋予特定信息的“显著性”,导向受众客体在“想什么”[5](P17)方面施加影响。这样的传播方式,使传播主体的传播议题导入到受众客体意识之中。而且,两者之间形成一种高度对应的正比关系,即传播主体传播议题强调得越多,受众客体对该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事实上,就是传播主体对“信息环境进行再加工”,醒目突出相关议题,影响受众客体的认知和感知,最终达成两者高度吻合。所以,“正能量”话语的议题设置,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地方故事和讲好基层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设置议题,来制造和增加“正能量”话语的稀缺性,实现“观点”的对策性供给。把握和理顺基层、地方和中央议题,微观议题与宏观议题,个体议题和整体议题之间关系,认真筛选议题,以一定的节奏、频次和层面全面推进,从而实现引导和凝聚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引入“正能量”话语的框架建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入“正能量”话语的框架建构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中设置好“正能量”话语的框架建构。框架建构理论着力论述观点塑造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把注意力投向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层面,即赋予事件和事件的意义,从而发挥着将体验组织化并引领行动的功能。框架在人们的认知和行动过程中主要三个功能:一是,聚焦功能。在框架的加工下,人们会关注某些事情和情节而忽略另外一些事情和情节,突出某些事情和情节的意义而忽略另外一些事情和情节的意义。二是,粘连功能。粘连功能就是将这些不完整、零散的片段,连接起来,为人们呈现较为完整的外部世界或外部世界的意义。三是,转移功能。框架可以转移人们注意力,即从一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意义,转移到另外一种特定的事物或事物的意义。框架建构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行为。因此,“正能量”话语的框架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基层、地方和国家三个层面作为一个积极的、正面的整体框架来传播,凸显基层、地方和国家三个层面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聚焦三个层面来推动进步的话语情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正能量”话语框架建构矩阵,以达到说服在校大学生的效应。

(三)引入“正能量”话语的“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入“正能量”话语的“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主体要传达大学生对“正能量”话语有利的判断信息;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向大学生传达有利于与“正能量”话语有利的判断信息,同时也提示不利于对“正能量”话语判断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为了达到说服效果,“一面提示”立论指向明确、简洁易懂,但是有一味强调优点和好处,单向度的灌输色彩较为浓厚,受众客体容易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而“两面提示”有利于消解受众客体的抵触心理,通过受众客体自身判断和选择思想意识最终导向传播主体一方。在“正能量”话语的“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既定的认知结构和新的认知结构,这两种认知结构是矛盾的、相冲突的,这样易于达到三个作用。首先,设置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不是从原则和信念出发,而是以问题为逻辑的切身感知出发,将人们引入问题情境之中,从而萌生求解问题的欲望,激发进行辩证和系统思考。其次,解析问题。在创立问题情境之后,宣传者与受众找出问题的原因,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本源。最后,重构认知结构。通过解析问题步骤后,易于引起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变化和重组。促使人们建构对问题话语所形成的假设,对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基于上述分析,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正面引领、正面发声,浓墨重彩营造宣传主旋律的氛围。对“负能量”的话语应敢于举旗亮剑、激浊扬清,最大程度解疑释惑,净化心灵。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利用认知心理不平衡传播策略,通过认知冲突方式由大学生自己主动对“正能量”话语和“负能量”话语进行编码,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重新建构自己的理解,起到“活血化瘀”,减少认知对抗,促使大学生看主流、看本质、看阳光面,增强“正能量”话语的认同效果。

(四)引入“正能量”话语的象征设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入“正能量”话语的象征设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做好“正能量”话语的象征设计。所谓象征,是指运用另一事物来指代或体验某一事物。对某一事物,尤其是对新鲜事物或抽象事物,象征可以激发起人们相关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联想。作为内隐的“认知方式和形象化了的思维能力”,[6](P215)象征设计长期应用于话语实践中。它具有智慧性,需要在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之间建立巧妙的联想联系。它的联系功能主要有三种:首先,描述功能。象征具有生动性和深刻性的描述特点,能以形象生动的手法体现精辟之处。其次,认知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通过对一种事物与另一种进行加工联系,增进了对新事物认知的快速理解。最后,创造功能。在描述和认知的基础上,能最大程度地映射事物的本质属性,经过筛选和类比,新的含义便得到了创立。使“正能量”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中,利用象征性的叙事,将大学生引入更为广泛的意义空间。它不在于呈现什么事物,而在于指代或暗示大学生朝什么方向和内容去思考。同时,不仅使事物的形象浮现在大学生的头脑中,而且使大学生能动地加工信息。做好基层、做好地方、做好国家三个层次的象征设计,有助于实现和增进“正能量”话语的扎根效应和实效性。

(五)引入“正能量”话语的“诉诸于理性”和“诉诸于情感”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入“正能量”话语的“诉诸于理性”和“诉诸于情感”[7](P208)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传播主体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运用理性的逻辑力量来说服人,即“晓之以理”;另一方面,传播主体通过使用感情色彩的言辞或营造出来的氛围感染受众客体,即“动之以情”。“正能量”话语的“诉诸于理性”就是要逻辑明晰,既符合辩证逻辑又符合形式逻辑,厘清事实脉络,推论事实,环环相扣、丝丝入缝;“正能量”话语的“诉诸于情感”就是注入人文情怀,增强话语的表现力、感染力和渲染力,以有“温度”的话语建立起连接大学生情感的纽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这种渗透式传播容易塑造大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融合“诉诸于理性”和“诉诸于情感”两种路径方式,既要做到“以理服人”又要做到“以情感人”。论道不说教、述理不生硬,情感互通互融,从而使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结语

依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校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宣传者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正能量”话语增强中央、地方和基层“正能量”的底色。坚持宏大叙事与细致入微深描并举、坚持理论宣传与学理性阐述并重、坚持科学性和政治性并行。“正能量”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力争做到精心、精准、精巧,防止失向、失准、失范,发现正能量、代言正能量、传播正能量,通过上述五种角度、层次、方式形成“正能量”话语矩阵,由此聚合增进“正能量”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的实效性。

[1]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J/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8/20/c_117021464.htm,2013-8-20.

[2][美]安东尼·奥罗姆.董云虎等译.政治社会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 鲁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1(2).

[4]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 吴瑛.中国话语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2).

[6] 王明德.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5(3).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闫义夫(1983-),男,河北堔县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政党政治与政治传播。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正能量’话语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的有效性分析”(项目编号:DJLY1504)的研究成果。

2017-10-09

G41

A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正能量议题话语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