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多维度论析

2017-04-14肖春花

关键词:现代化维度国家

肖春花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多维度论析

肖春花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是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改革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具体而言,从经济维度看,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从政治维度看,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有其鲜明的内在要义。从社会维度看,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有其明确的价值旨趣。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现实基础;内在要义;价值旨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论断、新战略、新理念,其中,特别关注国家治理这一新的时代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全新政治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突破。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形成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主要体现在经济维度的把握是实现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政治维度的把握是理解国家治理的内在要义,社会维度的把握是践行国家治理的价值旨趣。

一、从经济维度把握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占有性质也会随着发生转变,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个人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占有一定的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第二种是社会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占有维持与扩大的生产资料。由此可知,根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影响社会生产发展,经济领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基础部分,它的治理成效影响到国家建设的整体历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经济制度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还要建立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打破利益集团的固化藩篱,推进社会创造的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一)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摸索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历史进程来看,党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对市场资源配置问题的探索,都经历了横向与纵向的发展进程。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依据当前国家的发展形势,应遵循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制度原则,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大根本原则性问题。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在现实条件下,要实行市场与计划内在统一的商品经济体制。伴随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运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将这一规定提升到国家日程并写进根本大法中,即“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1](P19)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P21)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深层次地、科学地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尊重市场规律,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表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提升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改革要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经过漫长的历史探索,党带领全体人民摸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政府控制向市场调节的转变。

(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发展的长远目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近期目标。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对生产资料的使用享有高度占有权,国家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直接调控,政府权力与经济发展直接挂钩,容易导致官僚腐化和特权阶级产生。这也是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间接性原因。然而,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截然不同,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极大的物质产品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合理需求,打破牺牲群众利益满足剥削者利益的局面,共建共享劳动成果的社会家园。经济新常态下,党适时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不仅是对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经验的总结,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P177)民生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导向性内容,如何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话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在经济领域深化改革的特色举措。

二、从政治维度把握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内在要义

政治领域的治理本质上是要实现民主治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邓小平曾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建立在人民民主政治基础上,没有民主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党自成立以来,力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性,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健全完善政治制度,促进政治民主化

从当前我国的国情和性质出发,国家治理在政治领域内,必须坚持和发展能够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上层建筑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清晰化。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政治体制的改革步骤不能止于当前现状,要从长远考虑,明确改革目标。而政治制度的长远目标是建立健全高度化的民主、完备化的法制,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党的十四大特别强调,立法和监督的作用,尤其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党内、政府的监督,加强行政执法、立法工作,加强被民主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这意味着在更高阶段上,强化政治发展民主化与依法治国的联系。党的十六大从更加具体化的维度,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要求在立法和决策程序上体现人民意志。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从质的高度强调,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实行城乡之间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出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提出“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战略思想,这体现出党中央对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理念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刻的认识。要求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的比例,更多地关注一线工人、农民工和知识分子等群体的政治参与,某种程度上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同时,为提高政治决策效率,建立人大代表联络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视角发展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代表联络机构与网络平台、加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二)扩大人民民主,发挥国家专政职能

马克思指出,“公社并不取消阶级斗争……但是,公社提供合理的环境,使阶级斗争能够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经历它的几个不同阶段。”[4](P168)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民主与专政的有机结合,在扩大人民民主的基础上推进政治民主化、现代化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异化于社会,最终复归于社会,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阶级统治和公共管理的职能。社会主义社会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必须坚持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能逐渐靠近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于促进国家的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专政力量越来越小,即增强民主职能、弱化专政职能,但是民主的增强并不意味着放弃专政。反之,专政职能的弱化不仅是社会发展追求的目的,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扩大人民民主的手段。从国内改革发展趋势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系列社会改革措施进入到攻坚期和深水区;从国际发展情形看,国家治理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性因素。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思想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样要求在强化国家社会性的基础上,坚持必要的国家专政性。

三、从社会维度把握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价值旨趣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发展趋势的最终走向是国家退出历史舞台。国家复归于社会的过程,是社会发展不断走向和谐化、自治化的过程,是社会重新收回异己力量的过程。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治理价值,具体说来,其国家治理的价值归宿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谐化、自治化,朝着社会自治的目标方向发展。

(一)讲求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科学社会治理理念

社会和谐发展是社会自治的前提与基础。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建构,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验的总结,诉求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彰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水平。回顾社会和谐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可知,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目标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正式将“社会和谐”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属性。社会和谐发展要求国家实现富强、民族走向振兴、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立足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改革视角,指出和谐社会发展应充分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的因素,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社会基本公共设施体制机制,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力度,创新公共领域的治理方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出发,实现社会由“管理型”转变为“治理型”,在这一基础上提出要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体系,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维护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维度,要求实现社会发展和谐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自治

在论及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国家消亡”论,认为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或程度的产物。因而,社会最终将异化的国家重新收回,政治统治属性的国家回归社会,实现社会与国家的统一。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今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体现了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的关系中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证和分析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新型”国家发展的阐述,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调动国家力量、社会力量以及市场力量,推动协作治理与协同发展,继而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自治。国家治理的目标是社会自治,要求摆脱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强大、社会弱小”的模式,摒除国家机器对社会发展的压制,激活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性。社会自治化更加注重人的自由发展问题,要求在重塑国家与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治理过程中,将人的发展问题置于一切社会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而,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价值旨趣,在于让全体人民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国家治理才能实现社会自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自治。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 人民出版社.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肖春花(1990-),女,江西赣州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道路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研究(项目编号:15BKS025)”的阶段性成果。

2017-10-20

D61

A

(责任编辑:彭琳琳)

猜你喜欢

现代化维度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光的维度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