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家训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2017-04-14

关键词:家训子女家庭

张 妍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明清家训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张 妍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历史悠久,典籍众多。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它是东方文明古国耀眼夺目的文化遗产。家训主要包括个人的修身观、家庭管理的治家观、与人交往的处世观。明清家训作为中国古代家训的代表,其教育思想在现代仍有其闪光点。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依次探讨并揭示家训的内涵,阐释其价值,对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维护社会安定,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明清家训;现代价值

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是指长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是中国历代先哲在修身、处事、治学等方面教导后代子孙的家庭教育实录,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特殊的形式。[1]广义的家训指的是家庭或家族的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做出的某种训诫。其训诫内容既可以是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选用历代家训的族规、遗言、俗训的有关规定,具有约束性,具有劝诫性,以此告诫子孙。我国古代家训由来已久,发端于先秦;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家颜之推撰写了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成熟的家训——《颜氏家训》;隋唐时期,家训著作开始流行;宋元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逐渐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家训中关于修身、治家、处世的名言值得字斟句酌,慢慢咀嚼,体悟其真谛。

一、明清家训的具体内容

(一)修身之道

1.立志为首。立志,是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立志是指一个人的志向、志趣。“志”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奋发向上的动力。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不将“立志”作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克服困难,到达理想彼岸的原动力。明代学者姚舜牧曾言:“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总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2]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立志是万事之始。清代名臣曾国藩曾说:“士人第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3]读书人需要立志,存有志向的人一定不会甘心处于社会底层。清人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有言:“父母于赤子,无一件不是养志。”[4]所谓养志,即父母要正确引导子女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给他们指出实现远大志向的途径。

2.勤勉励学。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耕读传家”是家长教育子女的根本宗旨。人非生而圣贤,要想成为圣贤,需要后天努力。中国古代关于劝学及勉学的家训数不胜数,明清家训在劝诫子女读书方面提倡学习之志及学习之道。读书是立志的基础,是养德的根本。清朝著名文人、大臣张英曾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每见堪舆家,平日用磁石养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5]他认为,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修身养德的第一要事,读书是养德的基础,养德是读书的目标。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盛行,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世人纷纷以读书为途径,求取功名为目的,忽视道德修养,不关注百姓疾苦,缺乏济世善心。明代王汝梅在其《家训》中针对这类弊病愤然告诫家人:“今人读书只从功名起见,塾师如此教,诸生如此学,上不就身心事为下指示,下不就身心事为上体贴,所以读书与做人竟成两道,虽读万卷书,不能受书之益。”[6]明代大儒王守仁指出,人应该立志求学,读书立身。他曾言:“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7]

3.德教为本。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最高的人生理想。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十分注重德行,提倡“以德立身”“厚德载物”等名言。做人首先要存有“德”,在修身养性时必须坚持以德为本。在明清家训中,关于德教的家训比比皆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一不把德教放在教育子女的首位。明代思想家高攀龙在《高子遗书·家训》中说:“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8]袁衷在《庭帏杂录》中说:“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伊周事业,孔孟文章,皆男子常事,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9]人生的首要任务是加强道德修养,其次才是追求功名,而荣华富贵则居于最后。因此,在教育子女时以德教为先,对塑造完整人格,提升道德修养有着积极作用。

(二)齐家

1.孝悌为先。“家和万事兴”,古人历来讲究家庭关系和谐、稳定,孝顺友爱为家庭的祥瑞,家和福自兴,和气蒸蒸则家必兴。[10]孝悌是家庭和睦之本,也是传统家训的精髓。孝是人伦的开始,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孝敬父母是家庭伦理的根本要求,是家庭道德的重要规范。只有在家庭中修以孝悌,方可建立和谐友爱的家庭。明代忠臣杨继盛临终前在《给子应尾、应箕书》中教诲子女要孝敬父母,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他在书中曾言:“吾若不在,你母是个最正直不偏心的人,你两个要孝顺她,凡事依她……你两个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当和好到老。不可各积私财,致起争端;不可因言语差错,小事差池,便面红耳赤。”[11]在家庭中,子女要赡养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正如《郑氏规范》讲道:“子孙固当竭力以奉尊长”“若其有过,反覆谕戒之,甚不得已,会众捶之。”[12]《仁孝文皇后·内训》曾言:“孝敬者,事新之本也。养非难也,敬为难。以饮食孝奉为孝,斯末也。”[13]说明孝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赡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敬。在家庭中也强调和谐的兄弟关系即兄友弟恭,兄长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兄长,这是维系兄弟关系的重要准则。兄友弟则恭,弟恭则兄益友,兄益友则弟则益恭,这样会使得兄弟之间亲密无间,同甘苦,共患难,使家族和睦,繁荣兴盛。陆梭山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中说:“今行孝悌,本仁义,则为贤为知,贤知之人,众所尊仰。”[14]清人吴汝纶在《与儿书》中说:“凡为人,先从‘孝’、‘友’起……一友,则同父之兄弟姐妹,同祖之兄弟姐妹,同曾高祖之兄弟姐妹,皆当和让,此乃古人所谓亲九族也。”[15]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中谈到:“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孝”“悌”反映了家庭教育中人性良善的一面,因为只有慈爱和孝顺,才能父慈子孝;只有包容,相互尊敬,才能兄友弟恭。

2.勤俭治家。如果说修身是立身之本,那么治家则是立身之始,《大学》中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6]意思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国泰安康,必须把家庭的事情处理好。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稳定、兴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繁荣。子女应学会管理家庭事务,守住家业。在治家中,勤俭居首位,古人提倡勤俭治家,反对骄奢淫逸、奢侈浪费,其言语恳切,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勤”在传统农业社会主要指勤于农事,在明清时期,将“勤劳”与道德品性相关联。清代官员左宗棠在给其儿子孝威的一封信中指出:“吾家积代寒素,至吾身上膺乎国家重寄,忝窃至此,尝用为惧。一则先世艰甘太甚,吾虽勤瘁半生,而身所享受,常有先世所不逮者,惧累叶余庆,将自吾而止也。”[17]曾国藩也曾告诫家人:“居家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18]他认为,勤俭是治家之道,而懒惰和奢侈是国破家亡的罪魁祸首。“俭”主要指俭以持家,俭以养德,明清关于“俭”的家训比比皆是。著名理学家朱柏庐曾教导子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19]他提倡不骄奢、不随意挥霍,以艰苦朴素为荣,以贪图享乐为耻。北宋的倪思曾劝导子孙:“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以训子孙。利害相反如此,可不念哉。”[20]从俭、奢两方面分别论述其利弊,将节俭的益处生动地表达出来,更容易为世人接受。清雍正帝在《圣谕广训》中教诲子孙及臣下认识勤俭节约的道理:“生人不能一日无用,即不可一日无财。然必留有余之财而后可供不时之用,故节俭尚焉。夫财犹水也,节俭犹水之蓄也。”[7]

(三)处世之道

1.慎交师友。古人注意教导子女交友要谨慎,朋友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自己,古人曾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志趣高雅的人相交,可以提升道德修养,拓宽眼界;与见识浅薄、不务正业者相交,则会心胸狭隘,甚至会败坏自身名声,难以立足社会。明代温陆氏教导儿子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对待他人,其主旨是发现别人闪光点,向他人多多学习。《温氏母训》曾言道:“汝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弗计其短,如遇刚鲠人,须耐他戾气;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遇骏逸人,须耐他罔气;遇佻达人,须耐他浮气。不徒取益无方,亦是全交之法。”[19]交友要慎交,要学会选择友人。正如清代名臣纪昀在《纪昀家训》中曾言:“初入世途,择友宜慎。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21]明宣宗朱瞻基在《寄从子希哲》曾言:“学,四方人才所聚,若所交俱英才,及忠厚有德者,其益不可胜言。若只泛交,与说闲话,为无益之事,其损亦不可胜言。”[22]分别论述德才兼备的贤友带来的益处,以及损友带来的危害。

2.谦恭和善。如果说读书学习是手段,那么处世则是目的;读书学习为处世奠定基础,处世则是对读书学习的检验。要学以致用,立足社会,不然空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实属可悲。在处世时,家长们告诫子女以谦恭和善为先,这样在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社会中方可立足,实现抱负。在待人接物中要彬彬有礼,正如明代庞尚鹏在《庞氏家训》中提到:“处宗族、乡党、亲友,须言顺而气和。……若子弟僮仆与人相忤,皆当反躬自责,宁人负我,无我负人。”[23]如果一个人可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然可以与相邻和睦相处。处世态度要恭敬,语言和蔼,待人谦恭。正如清人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说:“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声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尝读书者也。”[24]康熙帝的《庭训格言》曾言:“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有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他教导儿子们说:“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天道好生,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25]

二、明清家训的特点

家训随着家庭或家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早期由于生活水平有限,缺乏文字记录,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传统家训历经千年沉淀与传承,其资料浩如烟海,涉及面较广。中国古代家训主要以子书、史传、文集的形式存在,其篇幅短小,往往针对某一类事件训诫子孙,但是言语值得深思。在汲取历代家训精髓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的家训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编入族谱,累世编修

明清时期家训的特点是部分家训进入族谱,累世编修,如袁衷的《庭帏杂录》、康熙帝的《庭训格言》、郑珍的《母教录》等。“台北联经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出版的《族谱家训集粹》中便收录族谱家训29种,台北1987年出版陈捷先、盛情祈主编的《中国家训》,更扩收族谱家训至59种。”[2]另外,家训以石刻的形式得以流传于世,如清代李化楠所撰的《李氏家规》就是代表之一,镌刻在石碑之上,立于家族祠堂之内,以此警示子子孙孙,流传于世。

(二)家书示训,警示子孙

家书示训历代皆有之,不论是羊祜的《诫子书》,还是元稹的《诲侄等书》,乃至杨继盛的《给子应尾、应箕书》,篇幅都短小,内容不是十分全面,仍有瑕疵。清代后期家书的数量增多,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不少创新之处。以曾国藩的家书——《致纪鸿书》《致纪泽书》为代表,此外还有张之洞的《复儿子书》、左宗棠的《致孝威孝宽》、吴汝伦的《谕儿书》等。由于他们身居要职,戎马一生,与家人相处时间很少,大多以家书来示人。这些家书篇幅长短不一,语言风格迥异,但是其内容大多涉及修身、为学、治家、为官、交友、处世等多方面,对当时及以后的家训发展和社会教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女训增多,规范行为

明清时期家训的新特点之一就是女子家训的增多,这里所提及的家训,既指女子撰写的家训,也指为女子撰写的家训。汉代虽然有班昭撰写的《女戒》,但是其内容单一,涉及德育方面较少。明清时期,由于宋明理学的盛行及朝廷的重视和倡导,女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时期的女训既有平民撰写的,也有达官贵人为教育子女而写的。其影响较大的应是明代孝文皇后的《内训》,其内容涉及进德、修身、勤俭、节约、积善、谨言、慎行等方面。这部家训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对后世的女子教育也影响深远。流传至今的女训还有很多,如明代温璜之母的《温氏家训》、清代陆圻的《新妇谱》、黄氏的《训子诗三十韵》等。

(四)商贾繁盛,门业兴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商业城镇兴起了,经商的家庭越来越多,一些家族甚至在全国形成了大商帮,如徽商、晋商、闽商等,有利于家族的长足发展,立足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贱商贾、薄工技”的观念,商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他们纷纷告诫子女要讲求商业道德,牢记商业理念,为了防止后代败家毁业,家族获得长足发展,商人留下了大量的家训。如《吴中贝氏家谱》中的《慕庭公遗训》、洞庭席氏的《居家杂仪》、涉世老人的《营生集》等,这些家训为传统家训注入新的活力,规范了商业行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的安定。

三、明清家训及其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6]家训作为家风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明清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产物,不仅记录古人的家教名言,同时记载其教育方式,更是反映传统的伦理道德、亲情友情及生活习俗。以血缘为纽带,将知识传授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虽然明清家训中仍存在三纲五常、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功名为先的消极思想,但其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在现代社会仍存有价值。从明清家训中去粗取精、抽丝剥茧,不仅可以解决家庭存在的问题,也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以德为本,修身养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取向,如今家庭中的许多家长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家长对子女智育过度重视,忽视对子女德育的培养,出现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德育的现象,甚至出现家庭氛围不和谐,子女学习成绩下降,道德滑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本文中高攀龙、袁衷所说的那样,“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万事之始,这对当今的家庭教育有着极强的借鉴价值。教育的功能不要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应是构建心中的精神家园。把重“德”、树“德”和养“德”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当今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主题。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向子女传输道德观念,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提升道德品质。

(二)尊老爱幼,扶贫积善

明清家训中十分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如杨继盛告诫子女要尊敬他们的母亲,兄弟间不要因为小事就产生隔阂,要相互扶持;曾国藩提到的兄弟和睦,相亲相爱;康熙帝教育子女行善,行善会招来福气,得到上天的眷顾。以上提到的这些传统美德,都是出于人性的需求,是道德的永恒主题,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稳定社会秩序。当今社会,在家庭中要对非血缘关系的人怀有体恤和怜悯之意,尽其所能帮助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同情不幸的人,行善需坚持不懈,切不可以因为善小而不为,要怀有慈善之心。尊老爱幼和扶贫积善是我国传统美德,它以家庭为起点,逐步推广到社会,以小家带动大家,不仅子女可以养成良好品德和习惯,同时对社会的道德建设也会起到助推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添砖加瓦。

(三)勤俭节约,适度消费

我国古代历来强调勤劳、节俭,这是特定的经济政治下的产物。正如上文左宗棠告诫子女虽然现在生活富足,但仍要“勤”当头;曾国藩更是指出懒惰所带来的危害;朱柏庐、康熙帝都曾指出“俭”的重要性。“勤”“俭”在古代社会中对调节社会经济矛盾,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稳定家庭和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传入,勤俭节约的美德逐渐被忽视和淡忘,这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及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传承明清家训中勤俭节约的美德,不仅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构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于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消费伦理观的建构,也具有重要启示。[27]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倡导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仍需积极倡导明清时期的“勤俭节约”与“适度消费”的家训。这种观念可以解决资金短缺的困境,提高资金利用率,在提高生产率的基础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在国家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大背景下,适时学习优秀的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今家庭的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家训文化的杰出代表,明清家训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等特点,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提高个人修养,调整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清家训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批判继承,以史为镜,古为今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王凌皓.中国教育史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 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 赵康太,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夏于全.世界传世藏书(第四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5] 朱明勋.中国古代家训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6] 张艳国.家训辑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7] 乙力.中国古代圣贤家训[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8] 陈明.中华家训经典全书[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9] 张崇琛.中华家教宝库(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0]张敏.我国古代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1]王人恩.古代家训精华[M].兰州:甘肃出版社,1997.

[12]包东坡.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萃[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13]戴素芳.传统家训的伦理之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4]赵振.中国历代家训文献叙录[M].济南:齐鲁书社,2014.

[15]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8.

[16]窦学欣.国学文化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17]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8]曾国藩.曾国藩处事谋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19]李楠.中国古代家训[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

[20]陈宏谋.训俗遗规译注[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21]王保庆.传统文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2]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23]宫达非.资政大典(3)[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24]魏舒婷.传统家训[M].合肥:黄山书社,2012.

[25]康熙.庭训格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26]石国亮.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27]岳丽丽.我国传统家训蕴意及其现代伦理价值[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0.

张 妍(1994-),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研究。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提升——以校风、班风、家风建设相结合为切入点”(项目编号:XH20171164)的研究成果。

2017-10-13

G78

A

(责任编辑:刘北芦)

猜你喜欢

家训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