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教育热的根源探析

2017-04-14任小琴何晓芳

关键词:思潮民国思想

任小琴,何晓芳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116024

民国教育热的根源探析

任小琴,何晓芳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116024

民国时期的教育可谓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其表现之一便是灿若星海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以及多元激荡的教育思想与流派的涌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特殊的,也是深刻的。既有多元思想与理念撞击交融的社会文化背景(激进、保守、自由),又有特殊时期“教育先行”的社会治理理念,同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催生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民主自由理念下教育改革之风的盛行,这些都可以作为民国教育热出现的根源。这些对我们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推进有众多的启示意义。

民国时期;教育热;根源探析

民国时期的教育可谓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那时期,各种教育思想兼蓄并存、齐放异彩,各种教育格局公私并存、参差多态,各种教育实践大刀阔斧、如火如荼,产生了一批至今令人敬仰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及改革家,开创了我国教育新局面,并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立志以革新中国教育为己任,远渡重洋、吮吸新知,学成归国、治学有道,开辟了我国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开展了实用教育、美德教育、科学教育、生产教育,开创了完善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及包含初、中、高较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让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呈现一番盛况。也正是从民国开始,我国的教育日益步入轨道,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探索民国教育繁荣发展的原因,可以为改善我国教育现状提供新思路。

一、多元文化撞击与交融的社会背景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转型期,是一个中西杂糅、新旧并存的时期。甲午战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彻底击碎了国人“天朝大国”的美梦,也激起了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世界之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广泛兴起,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及科技流入中国,我国开启了“睁眼看世界”的时代。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运动的发生源于引发社会结构崩溃和重建的社会变迁,在这一重建过程中,新型社会力量会借助媒体营造新型话语氛围和借助新的组织机构开展活动,极力推广其新思潮,社会运动便应运而生[1](P302)。民国教育的开展便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变迁和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是在中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必然发生的教育革新运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开展解放了国人思想,让“民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这时期欧洲新教育运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风也开始吹进中国。随着杜威、克伯屈和孟禄等美国教育家访华,使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影响最为深远。民国教育热的兴起,也得益于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开始流入和撞击的文化生态。这一过程中既有传统教育的西化,也有西方教育的本土化。

民国时期,中西方文化猛烈激荡、相互交融。虽然这一过程中不乏传统守旧者“独尊儒术”和尊孔读经的叫嚣,不乏激进者的教育异化之举,但最终也无法阻挡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教育思想这一潮流。这一时期的“西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而是深入到制度层面等“西法”之中。这一时期,我国欧美留学生蔡元培、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科班生的归国,创办了一批新式学校,把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方法广泛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开创了新式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幼儿基础教育;这一时期,新式的教育思想如李大钊、恽代英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潮,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独立思想、美感教育思想,胡适先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等思潮涌现并日臻成熟;这一时期,《新教育》、《教育杂志》《教育与职业》和《中华教育界》等教育期刊,也刊载了大量文章,介绍了欧美国家最新的教育趋势和大范围宣传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这一时期,借鉴了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等新教学法,广泛开展了书籍译介、制度变革、教育实验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近代教育思想及发展的传播变迁中,近代教育家不仅历经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也为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及思潮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

二、教育先行的社会治理理念

中国自古重视教育,《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P253)。对于封建社会时期的君主来说,教育是控制社会的一种隐蔽手段;对于人民来说,教育是摆脱愚昧、贫穷和落后的工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3];对当时的社会来说,读书人居“士农工商”四民之首,是封建时代有志之士改变命运的“龙门”。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历代中国人总能从教育当中寻找到振兴民族的力量源泉[4](P133)。民国前后,中国处在一败再败、危在旦夕的特殊时期,面对西方的先进和强盛,中国古代封建思想和传统教育被谴责为中国落后的病根。当时的有识之士均把教育看成是西方之所以强大的主要原因,开始提出要“开明智”,并将其看成是富强之源、固国之本。所以在民国这个特殊时期,教育再次成为救亡图存的绳索,成为“为改造中国之根本办法”。

民国时期,国家要强大、社会要发展,教育必须要“先行”。当时国民政府对教育投入非常大,其在《教育宪法》明确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5](P42~46)”同时,在民国那个年代,国家给予教师职业无比的尊重,当时教授最高月薪可达到600元,基本与国民政府部长持平。而民国时期的小学教师,其地位和待遇也要远远超过当地的县长[5](P42~46)。这一时期,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社会对教师的尊重,无不令今人望尘莫及,汗颜不已。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当时很多大学可以为学生免学杂费,甚至每天的午餐费,“师范教育免收学费”这一政策,也解决了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难题。以上这些国民政府大力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兴盛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当然,这一时期的教育家们也纷纷先后提出“教育是发展中国的唯一途径”,跻身于教育事业的探索。蔡元培先生曾反思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教学。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教育应该“学以致用”,首先要先转变观念[6](P75~80)。杨昌济先生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倡民族之精神”,“救人心之陷溺”和“图社会根本之革新”,并一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张伯苓先生认为要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的国民,要培养健全的国民,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最后创办了南开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可以说,在民国这一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无论是上至国民政府、精英人士,下至平民百姓、劳苦大众,举国之力“优先发展教育”的认识无比深刻和透彻,大力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当时特殊时期的共识,这为当时以及至今的教育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动荡的社会现实催生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民国时期,国家混沌动荡、民族生死一线,国民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日渐高涨,由此也产生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并且或迟或早,或先或后都进过西式学堂,接受过西方科学技术启蒙,这种传统和新式参半、新旧学问兼备、中外思想集于一身的教育经历和知识结构,使他们在革新教育的道路上见识卓远,兼容并包。

正如鲁迅先生在《药》文中曾经写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为示众的材料和无聊的看客。”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当前国民冷漠、麻木和愚昧的现状。当时中国成千上万名爱国知识分子,以他们那股“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情怀,纷纷投身于教育救国的事业之中。

在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中,“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的理念,使得每一位爱国知识分子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出生于封建营垒的士大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中的大多数追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时完成自身的转变,如严复、张窖、梁启超、袁希涛等,他们不仅是维新运动时期各种文化教育事业的主力,也是清末集中重要教育思想的提倡者,积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给予新式教育支持,甚至参与到教育变革之中。如在1915年成立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21年成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中,他们都以自己的声望、地位、影响作为列名起者给予支持[7]。第二种是年少时受到过严格传统教育,大都精于国学、学有专长,且有举人、进士、翰林科名,如蔡元培、黄炎培、胡适、张元济等,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在他们身上留下深深烙印,另一方面他们多数留学海外,受过西方全面的近代正规教育,视野开阔、富于朝气,许多教育思潮便由他们首倡,如蔡元培之于美感教育思潮、独立教育思潮,黄炎培之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陶行知之于乡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这批新知识分子为民国教育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中设计出美好的蓝图。还有便是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文人墨客,他们把民主与科学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尺度,通过“笔杆子”对封建旧礼教、旧文学、旧思想以及各种偏见和迷信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无情的鞭挞,批判了封建残余势力倒行逆施和帝国主义的丑陋面孔,同时广泛宣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启发了国人的心智,鼓舞了国人士气,以致各种教育思潮百家争鸣、各领风骚,使教育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想活跃局面。可以说,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爱国情怀的激励下,以大力发展教育为使命,为民国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民主自由理念下教育改革之风的盛行

民国时期的教育,与之前的教育阶段相比,更加注重个性自由的发展,呈现出民主自由的新风气。这一方面固然与当时宽松的教育政策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主要由于领衔中国教育发展的革新者,积极引入西方当时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并亲自担当教育实践的总舵手。当时的大学坚持“学术自由、教育独立”,推崇“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倡导“尚自然”与“展个性”的教育原则,提出“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的管理方针,使“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的总特征。正是由于当时这种民主自由新风气的盛行,才使得教育改革,尤其高等教育改革风起云涌。

民国时期的学校管理,尤其是高校的治理,校长被赋予了更多的民主自由权利。校长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如蔡元培先生按“兼容并包”的理念改革北大之后,饱揽人才,让学术讨论、思想争辩之风极盛。各类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几乎每周都有专家、教授举办学术讲座;竺可祯先生首先在浙江大学试行学分制,开创了我国现代教育学分制的先河;郭秉文先生在任国立东南大学之初,为了改变经费不足的现状,参照美国大学经费资助模式,制定了校董事会制度,自此校董事会开始成为学校立法和决策的机构[8](P132)。同时对于教授的聘请,坚持真才实学,而非以取得学位证书为目的,如陈寅恪先生出国留学,未曾获得位证书,却也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是将大学办成研究高深学问之所的保障[9](P80~82)。同时,这一时期教育部以《大学组织法》的法律形式,明晰了高等教育中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层级关系,强调了大学校务会议、院务会议、系教务会议的民主开放氛围。这也使当时中国私立学校办学兴盛,私立学校取得与公立学校同等对待的地位,形成一个公私并存、参差有序的教育格局。蒋梦麟先生在接任北大时曾说:“研究学术而有所顾忌,则真理不明。”马相伯先生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其校歌“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更是把学术自由表达的酣畅淋漓[10](P73~79)。民国时期在北大所掀起的民主自由之风,为之后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那时候学校管理权扩大化和科学化也为“独立精神、自由学风”的养成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民国时期的“学术自由”得以使政见不合者平等交流,才有了大师辈出、教育欣荣的那个年代。当然,从那时起“学术自由”理念,也一直成为近代大学办学过程中坚持不懈的追求。

综上,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开放、学术自由、真理唯上,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奇珍异宝。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潮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比任何时候都广泛深远,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比任何时候都要波澜壮阔。重温民国繁盛的教育历程,探索民国教育热产生的繁杂根源,民国时期大学独立精神及学术自由理念,仍可以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诸多借鉴和帮助。

[1]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王文锦译.〈礼记学记〉中华国文学库存[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1).

[3]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 王文俊等.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5] 胡金平.民国教育热的背后:一种想象性的社会记忆[J].教育发展研究,2014(2).

[6] 徐继存.民国时期教育家的共相[J].西北师大学报,2013(50):75-80.

[7]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

[8] 田正平,商丽浩.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32.

[9] 张振伟.民国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10]张晓峰.教育家精神特质研究——以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4(5).

Analysis on the Root of the Fad for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N Xiaoqin,HE Xiaofa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Dalian Liaoning,116024

Edu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 mirac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one of its manifestations is the emergence of large number of famous educationalists,thoughts and theoretical fountain.The root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is special,but also profound.Both have multiple thoughts and ideas impac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blending(radical,conservative,liberal),and the special period of"education first"concept of social governance,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urbulent social reality the birth of the intellectuals,and the prevailing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all of these can be seen as the root the fad for education.These have a lot of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modern educational thought,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acti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The fad for education;Cause analysis

任小琴(1990-),女,河北张家口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何晓芳(1979-),女,辽宁阜新人,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结构与促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DUT16RW107);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项目编号:ZX201510)。

2017-10-13

G52

A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思潮民国思想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