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朱彬的《诗经》研究

2017-04-13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毛传经世宋学

刘 伟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清代朱彬的《诗经》研究

刘 伟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朱彬是清代扬州学派早期重要成员之一,他治《诗》将汉学的训诂考据与宋学的义理相结合,注重阐发《诗》之义理与大义,关心国计民生,体现了经世精神;他治《诗》思想通达,注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实事求是,不盲从,不臆断,体现了扬州学者的治学风范。

朱彬;《诗经》研究;扬州学派;训诂考据;义理;经世思想

朱彬,字武曹,号郁甫,江苏宝应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道光十四年(1834),是扬州学派兴起时期重要成员之一。朱彬自幼聪颖,早年承同乡贤达白田先生教法,又与高邮王念孙父子相切劘有年,于经传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多有所得,与其交游过往者多为学界硕儒(如刘台拱、汪中、贾田祖、李惇等),这对他的学术探究起了积极的作用。朱彬一生之经学成就,体现于他的四十九卷《礼记训纂》与八卷《经传考证》中,于《诗经》方面的研究,则可见于《经传考证》之中。本文即以其《经传考证》中《毛诗》考证为研究对象,探讨朱彬《诗》学特点之所在。

一、注重《诗》之义理与大义的阐发

《经传考证》共八卷,是朱彬较早完成的学术著作。是书按经分类,卷四、卷五为《毛诗》考证,以所考证内容为条目,共计110条。该书名为“考证”,却并非纯然的考据学著作,就《毛诗》的110条中,有相当一部分结论不是由文字、音韵、训诂入手的考据学方法得出,而是冠以“彬谓”直接得出来的结论,有着宋人治《诗》方法的痕迹。如《召南·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条,“彬谓百尔犹言都凡也,不知德行,当知德行也,德行即下文不忮不求之谓”[1]卷四3;《大雅·旱麓》“干禄岂弟”条,“彬谓犹言求福不回”[1]卷五4;《大雅·桑柔》“民之贪乱”条,“彬谓民之欲乱已久乃复为暴虐之行,以迫促其民乎”[1]卷五8等等。宋学疑古惑经,不守传统,敢于创立新说,对笃守家法、固步自封的汉学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宋学不重实据,有凭空臆断之嫌,难免最终走向空疏。除此之外,相对于以训诂、考据为主的汉学,宋学还是重经义阐述的“义理之学”,主张从经书的要旨、大义、义理着眼,去探究其丰富的内涵。重视义理的阐发同样是朱彬《诗经》阐释的重要特点。如《小雅·节南山》“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条,朱彬阐发道:“从来小人执政柄,凡权势所在,未有不相倾轧者,及人主委任已专,翕然附和,三代以后,覆宗绝祀,鲜不由此,迨观诗所刺讥,则其来久矣。”[1]卷四7此条,朱彬没有逐字逐句地考据字辞之含义,而是从诗句的内涵着眼,发掘诗中隐含的大义,亦可看作是朱彬本人观点的阐发。再如《小雅·节南山》“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条,朱彬谓:“此与上章言文势相类,谓天四句,言宇宙甚宽而危疑交迫,侧身无所,维号不敢不局,不敢不蹐之言于众,深切著明,有条不紊,庶几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奈何今之人智诈渐毒而虺蜴为心乎?”[1]卷四10朱彬从上下文势的角度,对诗义进行了释解,同样不作字辞的考辨。

由此可见,朱彬虽生于汉学大兴宋学式微的乾嘉时期,又与王念孙等考据名家多有往来,然就治《诗》来说,他并不作纯然的考据之学,而注重诗之义理与微言大义的阐发,显示了宋学对他治《诗》的影响。究其原因,概与清代宝应历来的理学传统有关。宝应学者王懋宏是朱家的世交,一生致力于朱子研究,用考证家的治学方法研究整理朱子之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王懋宏同时的朱泽澐,既是王懋宏的学侣,也是朱彬的族祖父,他年青时就已学识渊广,后以朱子之学以终其身。正是在乡贤与家学的影响下,朱彬在治学中就有了明显的尊崇宋学趋向,他曾在写给好友叶子云的信中说:“彬于问学本无所知,然自志学以来即以卫道自任。”[2]卷四4他所说的“道”即指宋学家所提倡的道统。李惇是朱彬的好友,他曾直言“宋儒无一可采,理学即禅学”[2]卷四3,而朱彬则认为他“立论太物而考之未审矣。”[2]卷二3可见,在考据学大兴而宋学日益衰微的时代,朱彬是不排斥宋学的,他于治《诗》实践中重义理与微言大义的阐发就愈发可以理解了。

二、治《诗》以经世为已任

与乾嘉时期大部分学者只专注于经传的字辞诂训、名物考辨不同,朱彬治《诗》不但注重诗义的阐发,还时常表达个人见解,特别是涉及天道、王德和人政方面时,他总是急于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比如《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条,朱彬谓:

郑氏《笺》“欲使昊天出图书,有所授命”固谬,王肃言“政不由王出”亦得之未尽也。诗之末章“以究王讻”方归咎幽王,此承上文“谁秉国政”而言,皆责师尹与上,弗躬弗亲弗问弗仕,一气贯注,盖幽王之暴虐由于委任大师,而尹氏之罪又以委政于群小。凡国之疵,民之病,悉无关于当轴者之心,而崇信奸回,屏黜正士,遂至罔君子而近小人,事无钜细,听于琐琐之姻亚,卒至残民以逞而辛苦执隘,天下阽之危亡而莫之省忧也。[1]卷四7

朱彬以为,“不自为政,卒劳百姓”是在谴责幽王与师尹,凡事不亲力亲为,而把政事委任于群小,接着他又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国之疵,民之病无关于当权者之心,而在于用人,如果崇信奸回,屏黜正士,罔君子而近小人,而又不省悟,那么天下一定会阽之危亡。再如《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条,朱彬谓:

此言人定则能胜天,非天之果能胜也。盖天命无常,未有不仁爱斯民而欲止其乱,使人君有反正之机,遇烖而惧侧身修行,则天心亦回而嚮之矣。有皇上帝岂有所憎恶于其间哉。[1]卷四9

此条朱彬先是解释了诗句之意,接着又从天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阐发,认为天命虽无常但总是仁爱百姓的,降下灾乱是为了让人君能自我反省,如果人君懂得遇灾而惧,侧身修行,以正王德,天命就会回而嚮之。从朱彬的这些表述中,我们能感到他与那些整日埋头于故纸堆,孜孜于名物考据而不关世事的学者间的区别,朱彬治《诗》不是一种纯粹的学术考辨,而是寄寓了他的学术经世理想。朱彬说:“圣人之微言大义,方册昭然,惰已治人,天道王德,一以贯之而下学上达。”[2]卷二3在朱彬看来,儒家经典中包含着修己治人、天道王德等经世济民的道理,发掘这些微言大义并于现实中贯彻执行,“以济斯民于仁寿”才是作学问的最终目的。而他的这种经世思想,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好友汪中。朱彬二十岁时结识了扬州学者汪中,汪中非常欣赏朱彬文章中的独到见解,曾鼓励他致力于古文,因为古文讲究义理的阐发,有益于治世,汪中还向朱彬谈及自己的治学经验:“中尝有志于经世而耻为无用之学。”[3]汪中的这些经世思想对朱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日益暴露的社会危机,朱彬始终关注着国计民生的问题。他在《与斡臣廉使书》自谦道:“年来有志治经,于经世济物之务未尝措怀”[2]卷二5,并评价当时官场:“试观当世,以天下事为己任者几人哉?其洁己自好者,不过曰‘我不爱钱’而已。然洁己之外,所以勤思奉公,兴利除弊者,一切置之不问,而吏胥之弊窦,家人之需索,不能革也,于国事奚裨?”[2]卷二5随后,他给身为廉政使的朱斡臣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宝贵建议,建议他从“察官吏”“治盗贼”“严讼师”三个方面去整顿吏治。可见,“经世济物”“以天下为己任”“有裨于国事”始终都是朱彬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于治《诗》中对于微言大义的阐发,正是他学术经世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释《诗》唯其有当于经

朱彬虽尊崇宋学,强调阐发《诗》之义理,但他毕竟生活在考据学盛行的时代,与他交往者不乏考据名家。王氏父子自不必说,他的外兄刘台拱很早就以考据成就名闻士林,他们从小便在一起读书,共相砥砺,同为训诂、文字、声韵之学,于经传疏释多有创见。因此,虽然早年朱彬主要致力于科考和古文 ,但他于训诂、考据之学,早已是学养深厚了。道光二年(1822),朱彬的《经传考证》完稿,他请王念孙为之校正并作序,王念孙于《复朱郁甫书》中说:“承惠手书,并赐读《经义考证》,斟酌古训,左宜右有,平习审择,惟期有当于经,迥非求古而不是者所可同日语也,佩服之至!”[4]又于《经传考证序》中说:“朱武曹彬……今年寓书于余,以所作《经传考证》八卷见示,余读而善之。”“皆揆之文义而安,求之古训而合,采汉、唐、宋诸儒之所长,而化其凿空之病与拘牵之习。盖非置前人之说而不之用,乃师前人之说,而善用之者也。至其援据之确,搜讨之精,非用力之深且久者,不能有是,是可谓传注之功臣矣。”[1](卷首)友人作序,难免有溢美之辞,但就朱彬所治《诗》而言,王念孙所言不虚。

在治《诗》理念上,朱彬思想较为通达,他不分门别户,亦不薄今而爱古,以求是为宗。《毛传》《郑笺》为《诗经》研究史上的经典之作,后世的《诗》说都继此而出,特别是到了清乾嘉时期,汉学复兴,《毛传》《郑笺》更是以其去古未远而为学者所信从。朱彬信古而不迷古,他于治《诗》中于毛郑之说多有反驳。比如《召南·甘棠》“蔽芾甘棠”,《毛传》释“蔽芾”为“小貌”,朱彬谓:“此取《尔雅》:‘芾,小也’之训。以诗义求之,殊不然。《释名》:‘肺,勃也’言其郁勃也。《说文》:‘市,草木盛,芾芾然。’《广雅·释训》:‘芾芾,茂也’。《风俗通》:‘沛者,草木之蔽茂,禽兽之所蔽匿也。’‘东门之杨,其叶肺肺’,《传》:‘肺肺,犹牂牂也,牂牂然,盛也。’巿、肺、沛、芾音义并同,盖取郁勃盛长,可以庇阴也。‘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亦取其能庇覆之义。故召伯听讼止舍其下,后之人见其覆盖,辄思召伯之德于不衰,若豫章初生,可抓而绝,何必戒以勿翦伐乎?”[1]卷四2《毛传》释“蔽芾”为“小貌”,取自《尔雅》,可谓有据,但朱彬认为从文义的角度看,这样的释解不合适,他综合其他字书所释,再从本经中找出相同的例证,最后结合文义,得出“蔽芾”乃“郁勃盛长,可以庇阴”之义。再如《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传》‘庭,直也’,《笺》申之曰:‘念此君祖文王以上,以直道事天下,以直道治民,信无私枉。’彬谓:‘以直道美文王,义甚迂迴,陟降庭止,犹言陟降在庭耳,止,辞也。《大雅》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访落》之‘陟降厥家’,《敬止》之‘陟降厥止’,文势并相类。”[1]卷五12《郑笺》在《毛传》基础上引申,而朱彬则直言《郑笺》所释义甚迂迴,他认为“陟降庭止,犹言陟降在庭耳”,并于本经中找出与其文势相类的句子为证,所释确凿可信。对汉儒如是,对于时贤也以求是为宗。戴震为皖派领袖,他治学广博,于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领一时学术之风,名重一时,扬州学人多有师承于戴震者。对于戴氏的《诗》说,朱彬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平心择审,师其所长。如《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条,朱彬引戴震《毛郑诗考证》:“既言其夫今不在此,又言谁与,非义也。谁与独处,亦不辞,与当音余,谁与独处与《檀弓》谁与哭者语同。”朱彬非常赞同戴氏之说,他又进一步申说道:“玩此诗,予美二句为句中韵,美与此韵,与与处韵,言予美则亡此矣,在此者谁与独处而已,反覆嗟叹所谓繁音促节也。”[1]卷四5朱彬从音韵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了戴震所释的正确。又如《周南·关雎》“左右芼之”,朱彬先引前人之说:“《传》‘芼,择也’,《正义》引《释言》曰:‘芼,搴也’,某氏曰:‘骞,犹拔也’,《吕氏读诗记》引董氏曰:‘芼,熟而荐之也。《传》曰芼以姜桂’。自是始为异义。《毛郑诗考证》申之曰:‘芼,从草,毛声,菜之亨于肉湆者也。芼之言用为铏,芼昏义,牲用鱼芼之以蘋藻,《内则》:‘雉兔皆有芼’是也。”[1]卷四1而朱彬认为:“‘芼之’之‘芼’,仍当从《尔雅》《毛传》为义,盖流之采之芼之,皆一时事,不得分先后也。如戴君说,则‘左右’二字不辞甚矣。”[1]卷四1“芼”之义,《毛传》与《毛郑诗考证》释义不同,朱彬则结合上下文义,认为“流之”“采之”“芼之”应为一时之事,义当同,所以当从《毛传》所释,戴震所释误矣。对古人之说不一味盲从,对时贤的成果有师承有辨驳,可见朱彬治学之良好风尚。

在具体的《诗》文阐释中,朱彬注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及逻辑关系来确定字辞、诗句的意思。如《小雅·斯干》“秩秩斯干”条,《毛传》释“秩秩”为“流行也”,而朱彬则以为:“《尔雅·释训》:‘秩秩,清也’,与下‘幽幽’训‘深远’对。”[1]卷四5从上下文相对的角度,朱彬以为“秩秩”当取“清也”之义。再如《大雅·板》“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条,彬谓:“‘怿’与‘斁’同,犹‘口无择言’之‘择’,败也。‘莫如求民’之‘莫’亦与‘瘼’通,病也。盖‘辑’与‘怿’相反,‘洽’与‘莫’相反,言辞善则民获益,辞不善则民受其害也。四语承上意而申言之,玩下数章可见。”[1]卷五5此处朱彬没有孤立地阐释“怿”与“莫”,而是将其与上文相对,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二者的涵义。后世黄侃将训诂分为“说字之训诂”与“解经之训诂”,“说字之训诂”是将一切包括无遗,“解经之训诂”只取字义之一部分,很显然,朱彬对字的说解当属“解经之训诂”,或许朱彬于两种训诂的区别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但从他的治《诗》实践来看,他是做到了“揆之文义而安”[1](卷首)的。不唯朱彬,扬州学派的其他学者在解经过程中也注重具体的语言环境,可见学者之间的交流往来在治学方法上的共通。

朱彬治《诗》将汉学的训诂考据与宋学的义理阐发相结合,注重阐发诗之微言大义,关注国计民生,始终将经世济民作为自己治学的最终目标,在汉学大兴,学人埋首故纸堆而不问世事的时代,朱彬的《诗》说体现了可贵的经世精神,体现了一个儒者的良知。他治《诗》实事求是,对前人《诗》说平心审怿,一切以有当于经为准,采汉唐宋诸儒之所长,摒其凿空与拘牵之弊,不盲从,不臆断,体现扬州学者的治学风范。

[1] 朱彬.经传考证[M].宝应朱宜禄堂藏版,道光二年(1822).

[2] 朱彬.游道堂集[M].宝应朱宜禄堂藏版,民国五年(1917)刊本.

[3] 汪中.述学[M].扬州书局,同治八年(1869)重刊本:28.

[4] 刘盼遂辑校.段王学五种·王石臞文集补编[M]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来熏阁书店排印本),1997:22.

ZhuBinandhisresearchonTheBookofSongs

LIU Wei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81, China)

Zhu Bin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Yangzhou school in Qing dynasty, whose research onTheBookofSongscombines Chinese reconstruction and semantics in Song dynasty.His interpretations show his concern about the livelihood of grassroots with pragmatic values.

Zhu Bin;BookofSongs; Yangzhou school; reconstruction; semantics; pragmatic value

I222.2

A

2017-03-06

刘 伟(1977-),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

1009-4873(2017)05-0028-04

责任编辑:张文革

猜你喜欢

毛传经世宋学
《毛诗故训传》的修辞观研究
青岛市老年大学书画作品展示
区域CGCS2000坐标获取的欧拉矢量法
基于钽酸锂薄膜衬底的声表面波谐振器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兴”的话语和《诗经》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
曾国藩“以礼代理”的经世思想产生缘由
历史与记忆
19世纪中晚期朴学的延续与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