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悖论与学科服务的实现

2017-04-13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图情服务平台馆员

韩 洁

(山东管理学院 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357)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悖论与学科服务的实现

韩 洁

(山东管理学院 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357)

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在理论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各种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悖论和异化:学科服务的专业化与精细化走得越远,带来的问题也就越多。这些问题有学科自身层面的,也有服务层面的。单向度地追求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以达到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必须利用现代化的网络科技,进一步优化馆员—图情教授—用户共同搭建的交流平台进行学科化服务。

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图情教授

学科馆员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像研究支持馆员、学科联络馆员、学科专家以及通常所用的学科馆员等[1]。这些称谓暗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研究支持馆员、学科联络馆员暗含以馆员为中心,强调主动服务的意思;而学科专家、学科馆员一般强调馆员与用户之间、馆员与用户和图情教授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是以学术交流为背景,以用户的立场和需求为导向,调动全馆以及各方面力量,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形式,以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为内容,以提升用户的能力为抓手,旨在为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环境的新一代的服务方式[2]。而所谓嵌入式学科馆员是指能够融入用户教学、科研过程和场景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图书馆员[3]。自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以来,学科馆员制度已经在高校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实践,结果并不乐观,学科馆员并未真正融入院、系、研究所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之中,对于学科馆员的能力,一些院系、研究所也持观望态度[4]。现实中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确实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一、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悖论

(一)现实中的学科馆员与参考咨询员有很大的同质性

据对学科馆员职责的规定,我们发现目前所谓的学科馆员其实是参考咨询员。就目前学科馆员工作职责来看,基本就是参考咨询员的工作职责,与理论意义上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相去甚远。有学者总结出了实(试)行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学科馆员工作职责主要有如下10项:(1)联系对口院系及图情教授,建立相对固定的关系;(2)先行对相关学科的参考工具和电子资源进行试用及评介,收集相关反馈信息,为数据库的引进提供建议,并给用户提供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技术支持;(3)定期编写和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4)为对口院系教师、研究生就有效利用图书馆问题提供经常性的指导和培训;(5)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6)随时了解对口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关注图书出版信息和发行信息,并积极配合采访人员的采访工作;(7)负责搜集和整理网络信息资源,并按学科大类建立和维护学科导航网页;(8)通过各种形式(如电话、邮件、当面咨询),为对口学院(系、学科)教师、学生提供咨询服务;(9)协助研究人员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 提供重点学科研究的定题检索服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10)为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5]。可以看出,其与参考咨询员的工作职责有着很大的重合,与所谓“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以及“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的要求相去甚远。目前来讲,国内一些实行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图书馆,其学科馆员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参考咨询人员所做的工作,没有得到有效拓展。

(二)人才队伍的“大”需求与现实中的“小”供给矛盾严峻

有人形象地将图书馆人称为“万金油”,意思是大概什么都懂点,但哪个方面都不怎么深入。按学科馆员的理论要求,学科馆员仅仅停留在“万金油”的层面恐怕难以履行职责。学科馆员服务模式要求学科馆员在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如果能有一定的话语权更好。要想使理论意义上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成为现实存在,必然需要各个学科的人才“入驻”图书馆,成为图书馆人。即便是以二级学科为对象进行分类,一所高校少则十几个、多则上百个专业,还得考虑学科具体化、研究课题边缘化的问题,至少需要上百个学科馆员。不仅如此,学科馆员服务模式越接近理想的理论状态,需要的人越多,需要的人才层次越高,就像一个磁力强大的磁石,把校内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都纳入到这个服务模式框架内。

这里的“大”需求不仅仅指需要相对较多的人才数量,还指人才质量的高要求。学科馆员本身不仅是学科服务的执行者,也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念的直接贯彻者,因此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6]。就目前情况来看,一般高校基本上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图书馆的硬件建设上,因为硬件建设对学校“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人员配置方面确实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当前,在网络资源便捷化、桌面式的获取方式冲击下,图书馆纸质资源的流通量确实难以让人恭维,迫切需要探索和研究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但是人才高需求、大需求与低供给、小供给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内解决起来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科馆员岗位对于人员素质要求很高,有相应学历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资历;在有能力的基础上更要有精力;不光需要相应的图情专业背景,还需要有对口学科背景;最好还能阅读国外文献。这样的人才较为难得[7]。

(三)高质量的学科服务要求迫使学科馆员成为学科专家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要求学科馆员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知识,如果没有相关知识就必须进行相关的培训或者进修;二是具有所服务学科的学科背景。以这两个条件为基础,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才能成为现实。学科馆员理论上的职责范围是:学科馆员需要以自己的学科知识为背景,融入到用户的物理的或虚拟的空间,有效利用所知的各种资源及工具,为用户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服务;善于把握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并能洞察用户的潜在需求,在与用户的协作中,帮助用户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知识[8]。此外,学科馆员服务还将跟踪用户的学术交流过程,建立用户信息环境,使服务内容和用户的学术交流过程相契合,要做到从课题策划开始,到内容分析,再到创新性论证,以及后续的研究过程、论文发表、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等整个过程都有学科馆员服务的存在[9]。学科馆员需要对自己所服务学科的研究动态有较为准确的把握,需要深入课题,还需要针对课题遍览资料,甄别内容,跟踪研究过程。如果学科馆员较长时间没有接触研究人员的专业领域内容,那么对于很多新的学科动态就很难准确把握。这会造成学科馆员与教师或科研人员等服务对象无法沟通,因而很难真正获得对方的信任。这要求学科馆员不断跟踪自己学科的研究脚步,对学科前沿问题有较为系统的把握,成为“学科专家”。

(四)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之后的尴尬

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原本是指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路程,后来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且关键的步骤。这个概念在学者们研究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时候被引用进来,意在说明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还包含着服务手段的庞杂性与不确定性以及服务模式组建的困难性。

图书馆行业疏通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科层级问题。如果学科服务到一级学科,或者是一个学科馆员服务一个学院(很可能是多个一级学科),那么很难要求该学科馆员能够提供相对专业的学科服务;如果每个学科配备一个或者多个学科馆员,且按照要求细化到二级学科,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学科馆员。二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问题。现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研究非常流行,也很出成果,按照课题提供学科服务也就成为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应有之意。而课题内容的随机性与宽广性是一般学科馆员难以把握的。三是工作时间问题。 桌面化服务要求学科服务具有即时性。一方面研究人员的写作灵感出现的时间不好把握,另一方面学科馆员的服务时间并非全天候。也就是说,学科馆员与研究人员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时间无法有效对接。四是工作空间问题。不仅时间不好把握,在工作地点上也难以对接。学科馆员不可能做到如影随形,即便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能够做到随叫随到、随问随答,但是资料的庞杂性要求学科馆员必须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才能提供咨询,如果在非工作地点恐怕没有能力提供详尽的资讯。五是课题把握问题。有些课题研究人员本身都很难把握自己的研究究竟到了何种程度,如果学科馆员对相关领域缺乏研究,整体洞察研究前沿与研究深度对学科馆员来讲将是很大的挑战。

上述问题,并未穷尽所有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即便是我们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能够解决大部分困难,达到提供理论上的服务的要求,那么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二、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现方式探讨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是个很好的尝试,但是有其自身逻辑矛盾,目前来讲,国内图书馆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如何实现学科化服务,使其真正地嵌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以下两种服务模式值得探索:

(一)馆员—图情教授服务模式

图情教授是指采取院系推选或图书馆聘请的各系院热心图书馆事业、全面了解本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在用户、资源之间起桥梁作用的人员[7]。图情教授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相对专业,对学科前沿问题把握得也相对准确,对学科发展方向也有相对准确的洞察。

只要馆员与图情教授之间建立的桥梁稳固,制度设计合理,沟通方式得当,这种服务模式是可以很好地运转的。很多高校也因为学科馆员服务模式运行的实际困难,采取了馆员—图情教授的服务模式,虽然运行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适当调整还是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图情教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这一点在高校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要直接为读者提供服务,还要能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动态,这对兼任图情教授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0],也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虽然馆员—图情教授服务模式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不错选择,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度,就会流于形式或者走向研究人员学科馆员化的极端。这要求按研究团队建立图情教授制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按岗定人,而不是片面地按学科定人。

在馆员—图情教授服务模式下,图情教授要和馆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科服务。这涉及到三个向度的问题:第一个向度是图情教授要定期不定期地向图书馆尤其是相应的馆员提供一些有效信息,为图书馆服务提供参考。这些信息包括:相关学科的基本情况和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本领域重大的学术成果及学术前沿动态;正在或将要进行的重要课题的研究情况;本领域最新文献、会议文献以及缺藏文献的基本信息;向图书馆提供需求意见以及相关建议。第二个向度是馆员跟图情教授要主动进行互动,提供图书馆的相关建设信息,以及图情教授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和解决进度;力求做到有效、实时沟通;组织科研服务研讨会,及时、主动掌握各学科的研究动态。第三个向度是馆员、图情教授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传统意义上讲,馆员、图情教授与用户互动实践起来会有很多困难,但信息化时代却具有可操作性。高校图书馆可从搭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团队、加强知识创新型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建设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实现机制[11]。

(二)学科服务平台模式

所谓学科服务平台是在某一学科将馆员、用户、专家和资源等组织在同一平台上,以展现学科服务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类工具和资源的一种互动平台[12]。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使用的学科服务平台一般有自主研发建设的学科服务平台、购买商业软件搭建的学科服务平台、外包开发的学科服务平台三种模式。其一,自主研发搭建学科服务平台。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大学图书馆,利用 Web2.0 技术、免费开源软件和BLOG、RSS、WIKI、AJAX技术分别建立了上海大学图书馆博客板块、新闻聚合板块、学术百科板块和图书馆动态主页等[13]。其特点是针对性强、更能符合本单位的学科服务要求,但是也存在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等问题;其二,购买商业软件搭建学科服务平台。比如Pringshare公司的Lib Guides系统、维普资讯LDSP 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其优点是省时省力,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模块比较固定,扩展性不强,个性化服务模块搭建困难。其三,外包开发学科服务平台的模式。针对以上两种模式的不足,目前一些高校开始走外包开发学科服务平台的模式,一方面能够对外包商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要求,另一方面还节约了研发时间。比如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等。其不足之处在于外包商的研发能力难以保障、后期服务难以实时跟进。

比较这三种模式的利弊,本文更倾向于自主研发搭建学科服务平台的模式,虽然周期较长但是这种模式具有实用性、持续性,在模块取舍方面更具针对性。学科服务平台的搭建能够很好地解放学科馆员、馆员,使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由亲力亲为的执行者转化为组织者,更好地进行学科服务。在自主研发学科服务平台的过程中,可以深度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如类似维基百科的平台进行学科化服务。维基百科在图书馆服务平台组建方面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其信息自组织的运作模式。维基百科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用户自由协作为条件,是一种网络信息组织的新方式。维基百科的信息更新和用户聚合门槛非常低,任何人只要是具有相关的知识或者信息都可以编辑或者修改词条内容,用户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对信息进行协同加工与编辑。这种开放式的协作平台对图书馆学科服务来讲是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的。无论是馆员、图情教授、各学科专家,还是一般用户,都可以分享自己文献检索或文献利用的经验。这些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形成大数据之后,对学科服务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未来世界是大数据的世界,而数据的产生已然偏离了传统的产生方式,它在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呈几何级数飞速增长。而类似于维基百科的图书馆服务平台是一种很好的搜集数据的方式。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科情况,设置一个或多个不同层次的学科互动平台,而学科馆员在平台中组织、整理、加工相关学科信息和信息源方面或许更有作为。

三、结语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是个不错的尝试,但是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有其自身的悖论,实践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图书馆在高校的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不应只停留在图书馆馆舍的建设与纸质图书、电子资源的订购上,更应该在软件建设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上给予一定的重视。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讲,我们认为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如果没有相当理想的条件,建立起来会流于形式。以馆员—图情教授服务模式和搭建学科服务平台模式,或者二者兼顾进行学科化服务,有实行的土壤,也有部分成功的经验,采取这种模式,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会走得更远。

[1]吴锦荣.Web 2.0 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探索,2015(7).

[2]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3]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

[4]杨汉妮.信息服务新举措:学科馆员与图情教授的协同服务——兼谈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工作的经验与不足[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曾建平.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述略[J].图书馆学研究,2004(1):22-25.

[6]张玉霞.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下学科馆员角色转变及队伍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51-53.

[7]李红.“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初探[J].现代情报,2004(6).

[8]阙宁南.高校图书馆第二代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发展[J].2013(6):131-133.

[9]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10]颜小云.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探讨[J].情报探索,2010(4):92-94.

[11]袁红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模型及实现机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7).

[12]朱淑华.从战略高度推进儿童阅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75-79.

[13]高海峰,任树怀.Web2.0 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中的应用——以上海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平台建设为[J].图书情报工作,2007(4):115-118.

G251.6

A

2095-7416(2017)05-0106-04

2017-07-16

韩洁(1958-),男,山东济南人,大学学历,山东管理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王友才)

猜你喜欢

图情服务平台馆员
数字时代图情档学科教育的数据化创新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图情档学科建设(笔谈)“新文科”呼唤图情档成为“硬”学科
聚青年学者之睿智 窥图情档学科之未来
——写在《图书与情报》“图情档青年学者专辑”出版之前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服务情况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