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工会工作创新
2017-04-13赵晨寅刘晓东
赵晨寅,刘晓东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浙江 杭州 310000)
工匠精神与工会工作创新
赵晨寅,刘晓东
(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浙江 杭州 310000)
呼唤“工匠精神”不仅是当前中国的国家意识,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培育中国工匠既是工会工作的职能要求,又是法定义务,同时在这方面工会还具备一定的组织基础。新时期工会要以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全方位的创新来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
工匠精神;工会工作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打造更多“大国工匠”,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根本保障和有效举措。呼唤工匠精神不仅是国家意识,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工会作为重要的群团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中国工匠的重任。
一、工会担负培育工匠精神责任的原因
“工匠”泛指具有特殊制作手艺和技术的人才,或者以其制作技术赖以为生的人。“工匠精神”就是匠人们在发挥其制作手艺和技术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包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严谨、追求完美、耐心专注等品质。工匠精神本身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真正体现工匠精神的载体是无数具体的工匠。当今中国最具有工匠精神的群体是“劳动模范”,组织评选“劳模”的工作则主要由工会负责展开。工会的性质、职能、义务和组织结构决定了工会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不仅有天然的优势,而且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职能要求
“参与、维护、建设、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规定的工会的四项职能,是工会开展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和要求,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途径。其中工会的建设、教育职能集中体现了工会工作和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第一,建设职能。工会的建设职能虽然不是直接参与组织生产和经营,但是工会的任务是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努力完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任务。工会建设职能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总目标,积极组织劳动竞赛,表彰和宣传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而工匠精神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一部分,由工会主要负责表彰和宣传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就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第二,教育职能。工会的教育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二是帮助职工提高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培育职工的工匠精神,即包括培养职工的文化素质,又包括培养职工的技术素质。因为拥有工匠精神不仅仅意味着有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思想意识,更意味着具有炉火纯青的手艺和技能。
(二)法定义务
培育职工的工匠精神是工会的法定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明确规定了工会的义务,主要包括:一是维护国家政权,支持协助企事业单位开展行政工作。二是动员和组织职工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三是教育职工,提高职工素质。其中工会教育义务的主要内容有:对职工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技术和业务培训、纪律和法制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操作技能。可见,教育职工不仅是工会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工会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三)组织基础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不同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组织的松散形态,中国工会是一个团结统一的整体,有着一套成熟组织体系:从纵向看,中国工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下面包括省、市、县、区等各级地方总工会;从横向看,同一企事业单位中的会员集中在一个工会基层组织中,相同或者相近的行业工会会员集中在产业工会中,地方总工会又把所在地区的这些基层工会组织到一起。这样的纵横交织的体系覆盖了中国大部分的以工资作为收入的广大职工。几亿的工会会员正是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对象。这是工会培育工匠精神的组织基础。
二、以工会工作创新培育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实工匠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古有之,然而在过去却给人一种断层的感觉,由于受理论、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原因的影响,古今工匠精神的含义已有很大差异。基于这些原因,在当代,工会想要培育工匠精神,就必须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改变现状。具体可分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
(一)理论创新
理论是一面旗帜,指引我们发展的方向。自清末以来,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列强的侵略,曾经的苦难让中国人深信“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中国人认为“发展就是硬道理”,“求速度,求发展”,在这样的理论引导下,中国制造的速度要求远远超过质量的要求,工匠精神在这种快速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被淹没也就没什么奇怪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发展的速度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而发展的质量才是第一位的,此时理论的创新就尤为必要。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思路;从“世界工厂”到“制造强国”;从李克强总理在各个场合中不断呼吁工匠精神等指导方针中,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已经发生了转变,这也是当前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
中国工会是党领导下的重要的群团组织之一,适时调整自身工作战略思想,紧跟党的理论发展方向,就是工会工作最重要的理论创新。2017 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此,工会工作的展开也应当围绕社会发展大局,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上来,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健全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多途径地开展培育中国工匠的工作。
(二)制度创新
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应该大力宣传和弘扬,但仅仅是宣传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那些坚持精益求精、慢工出细活的真正的匠人只会被社会边缘化、不被社会所重视。建立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职工队伍,必须有制度的创新作为保障。具体表现为:第一是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制度,保障那些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企业和个人的利益。第二是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发扬工匠精神。第三是创新基层工会组织形式。其中完善激励机制、创新基层工会组织形式是工会工作制度创新方面的重要着力方向。
1.完善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发扬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不能只是喊口号,需要落到实处,要有制度的保障。对此工会及工会下属干部学校应当充分进行调研,通过专家研究论证等方式,得出调研报告,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工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联席会议等制度化渠道,将与高技能技术人才相匹配的激励手段、劳动报酬等实际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反应在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当中,切实增加高技术人才的收入,提高其社会地位。
2.创新基层工会组织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因为互联网各大平台的兴起,各种各样的灵活就业形式与日俱增,典型的如滴滴出行平台的快车司机,他们与出租车公司并没有劳动合同,与滴滴平台也没有劳动关系。2016年滴滴出行发布《2015-2016年移动出行就业促进报告》指出,滴滴司机已经超过1300万,今天这个数字还在增加,类似的还有河狸家的美甲美容师、微商、极客等等。此外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批机械化生产线上的工人将会下岗失业,那些富有创造性、个性化的灵活就业形式的比重则会快速上升。大量失业问题和新型劳动关系,都将给工会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为此,加强和改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工会组织,实现对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科技工作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的覆盖势在必行。
(三)文化创新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读书人,贬低手工业者。中国古代曾将人分为“三教九流”或者“十流”等各种层次,无论怎么划分,都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官吏的社会地位最高,这导致中国人官本位思想严重。在这些观念支配之下,匠人们从古至今的社会地位普遍偏低。要让更多的职工自觉自愿地步入匠人的行列,相应的文化转向和创新必不可少。工会工作中的文化创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导文化转向;二是丰富文化内涵。
1.工会应当利用现有平台和资源的优势引导文化转向。工会是将广大职工队伍聚集起来的地方,是天然的宣传阵地,可以通过宣传、表彰、树立典型等方式,切实提高工匠社会地位。随着各种科技工具的应用,工匠本身就已经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了,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可能会代替人力完成大部分的体力劳动。明白这一点,可以更好地做好传统观念到新观念的转向,而不是突兀地让人们全盘放弃原有观念。在此前提之下,又会进一步促使职工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没有创新,只是机械的重复劳动很快就将被机器淘汰。
2.丰富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工匠精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例如,德国人将工作与宗教使命紧密结合,以严谨、有序的工作态度闻名。日本的“职人文化”对职人有着严格的技能要求,鼓励匠人带着感情去制作,追求产品的完美。美国的“工匠精神”则充分体现在创新思维上。中国的工匠精神也应有中国特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绚丽的开幕式让中国惊艳;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整齐的步伐让人们震撼;飞速的经济发展、全球最长的高速公路、全球最快的高铁“中国速度”,一次一次刷新世界的认知……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甘当一枚螺丝钉的精神,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一种精神要在一片土地中生根发芽,需要丰富文化内涵的滋养,努力挖掘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工会工作的努力方向。
(四)技术创新
技能是工匠的立身之本。某方面技能是否突出是评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的标准之一。因此培育高技能人才,是工会培育工匠的重中之重。
1.创新劳动竞赛模式。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育高技术人才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方式方法。过去全国各级工会组织的劳动竞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中仍存在缺乏创新、方式方法陈旧、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因此需要创新劳动竞赛的模式。创新劳动竞赛的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活动项目的内容要结合职工工作实际,紧扣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要求,开展的项目要做到既能提升职工的技能又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用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二是活动形式不要仅局限于传统的模式,要积极引入新媒体、互联网等技术,使活动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透明公开的特点,使活动做得更加公平公正。三是创新活动内容,将“五小”成果、课题攻关、专项(班组)技术比武、竞赛之星评比、员工夜校培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纳入到劳动竞赛活动之中,提高职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四是加大科技创新的比重,在竞赛项目、环节、评分标准的设计中,向科技创新方向倾斜,鼓励职工掌握和创造新工艺、新发明、新工法、新设备。
2.探索新型培训方式。工会要不断与时俱进,结合新科技,积极探索各种更符合实际的新型的培训方式。如利用网络平台将各类教学资源整合到线上,使学员根据自己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随时、随地地学习。或在培训过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交互性,降低培训过程中的教学成本和安全隐患等。
[1]武玉芳.专兼职工会干部实用新教材[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5.
[2]王继新,陈文竹,万冰怡.“互联网+”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模式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7(7).
[3]郭清.继承传统工艺精华 培育现代工匠精神[J].理论与当代,2015(7).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D412.6
A
2095-7416(2017)05-0009-03
2017-08-02
赵晨寅(1988-),女,浙江台州人,硕士,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教研室教师。刘晓东(1982-),女,浙江温州人,大学学历,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技能培训部教师。
(责任编辑:刘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