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
2017-04-09刘宇璟
● 刘宇璟
一、引言
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来源于战略选择理论, 是指“新企业创建或企业进入新业务领域时的过程、实践和决策制定活动”(Lumpkin & Dess, 1996)。过去的研究表明, 创业导向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绩效, 然而对于两者关系的强弱程度却存在不同的看法(Rauch, Wiklund, Lumpkin, & Frese, 2009;Wales, 2016)。一些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r > 0.3), 也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仅存在弱相关, 甚至无显著关系(Rauch et al.,2009)。鉴于这一分歧, 学者对于影响两者关系的边界条件做了进一步探讨, 归纳起来可分为外部和内部因素两条主线(Wales, Gupta, &Mousa, 2011)。前者关注组织的外部要素如环境的不确定性(胡望斌, 张玉利, 2012)、社会文化(Semrau, Ambos, & Kraus, 2016)、市场导向(Boso, Story, & Cadogan, 2013)等变量的影响, 后者则强调组织的内部要素如高管团队特征(蔡俊亚, 党兴华, 2015)、企业战略(Tang& Tang, 2012)、资源整合能力(Wales, Patel,Parida, & Kreiser, 2013)等变量的重要性。
尽管上述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成果, 但针对转型经济背景下的情境因素却较少涉足。即有的少量文献中, Li和Atuahene-Gima(2001)、Sheng, Zhou和Lessassy(2013)探讨了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和市场环境(market environment)对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张捷(2010)从市场环境和规制环境两个维度定义创业环境的二元结构, 分析了市场-规制环境的强弱组合如何影响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朱秀梅和肖雪(2016)探讨了转型经济环境特征对创业导向的影响历程。这些研究虽然针对转型经济特征下的创业导向做了详尽解释, 但仍有一些研究缺口有待厘清。首先, Li和Atuahene-Gima(2001)、Sheng等(2013)均将研究焦点放在产品创新上, 或将其视为创业战略姿态的一个维度, 或探讨产品创新的速度与技术变革程度, 因此研究变量仅反映了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内涵。根据Covin和Slevin(1989)的定义, 创业导向是由创新性、超前行动性和风险承担性共同构成的概念, 转型经济背景下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究竟如何变化仍有待进一步澄清。其次, 张捷(2010)对制度环境的研究主要从政府为企业提供的资助和支持进行衡量, 没有考虑政府在市场竞争秩序中所起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而朱秀梅和肖雪(2016)着重于创业导向前因变量的分析, 研究没有对转型经济环境特征如何影响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目前, 我国正处于市场接轨和政府干预的双重轨道上, 企业面临着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压力(Sheng et al., 2013)。一方面, 原有的法律和行政程序依然起主导作用, 制度架构的不完善与执法力度不足使得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North, 2005; Meyer & Peng,2016);另一方面, 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朱秀梅, 肖雪, 2016)。在此背景下,采取创业导向战略的企业如何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之间相互匹配以获取高绩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基于前述的研究缺口, 本研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分别探讨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调节效应。其中, 制度环境从不正当竞争(dysfunctional competition)和制度支持(institutional support)进行衡量, 市场环境则从技术动态性(technological turbulence)和需求不确定性(demand uncertainty)进行衡量。本研究认为, 鉴于创业导向属于高风险、资源消耗型的战略, 实施创业导向的企业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从制度环境的视角出发, 转型经济背景下政府能否提供充分的制度支持(如税收、融资政策)将影响到创业企业的资源获取, 而政府的执法力度与效率则决定了市场竞争的有序性, 并籍此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与意愿(Sheng, Zhou, & Li, 2011)。从市场环境的观点分析,技术的快速变化缩短了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周期, 而需求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与威胁, 这些均提升了企业及时抓住商机并将其转化为效益的动力(Lee & Chu,2013)。
为验证以上观点, 本研究采用不同数据来源的设计,对北京、上海、武汉三个地域的中小企业展开实证调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1)探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2)探讨不正当竞争和制度支持在创业导向与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3)探讨技术动态性和需求不确定性在创业导向与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的假设模型
二、理论与假设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 以Pfeあer和Salanick(1978)出版的《组织的外部控制》为代表作。其主要观点是:企业之间的资源是异质性的, 且无法完全流动。为了生存的需要, 企业必须不断地从外部环境获取正常运营所需的资源, 由此对控制了资源的其他组织产生依赖性。由于任何组织都不可能脱离外部环境而独立存在, 因此企业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与外部环境资源控制者之间互动交往和管理控制的能力(Pfeあer &Salanick, 1978)。资源依赖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创业型企业为什么必须采取创业导向战略, 同时也解释了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为什么取决于外部环境要素(Li & Atuahene-Gima, 2001)。明确来说, 对于采取创业导向的企业而言,为了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创业导向战略选择时必须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尤其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以保持战略与市场环境之间的适配性;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与外部环境中的其它组织(如政府部门和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 获取公共政策给予的资源和支持, 以缓解创业导向投入所带来的资源消耗问题。
(二) 研究假设
1. 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创业导向是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主动应对挑战的一种战略姿态, 也是企业进行创业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基础(Lumpkin & Dess, 1996)。实施创业导向的主体既可能是新创企业, 也可能是在位成熟企业通过内部创业的方式实现。由于实施“新进入”(new entry)行为意味着企业必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 Miller(1983)指出,创业导向型的企业需同时具备创新性、超前行动性和风险承担性。
创新性强调了企业对于新观点和新创意的支持程度,反映了企业积极从事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开发的倾向, 它主要体现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Lumpkin &Dess, 1996)。技术创新着重于产品和流程开发, 强调技术上的专长和行业知识的新颖性;产品市场创新则以产品设计和市场调查为中心, 强调贴近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或服务的革新。创新性引导企业重视并培养员工的创新特质,鼓励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学习、交流和共享, 通过资源投入帮助企业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以获取利润(Real, Roldán, &Leal, 2014)。风险承担性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境下, 企业为追求市场机会、赢得高额回报而进行大量的风险性资源投入的程度(Miller, 1983)。由于高风险项目既有机会获得高回报, 也存在高失败的可能性, 因此风险承担性反映了企业甘于冒险和勇于挑战的创业精神。具有风险承担倾向的企业会积极探索外部市场机会, 并籍此调整和配置资源,大胆投入以获得成功(胡望斌, 张玉利, 2012)。超前行动性是指企业积极预测和评估未来的市场需求, 先于竞争对手引进新产品和新服务来获取先动优势, 体现了企业前瞻性的战略视野(Lumpkin & Dess, 1996)。具有超前行动倾向的企业期许自己成为所在领域的领跑者, 主张采取主动进攻、先发制人的竞争策略占领市场主导地位, 以获取相对竞争优势。Kollmann和(2014)指出,创业导向所倡导的追求创新、愿意承担风险和高度先动性等行为模式渗透于企业文化之中, 形成独特的组织方式和管理风格, 从而成为企业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Rauch等(2009)对51个创业文献所做的元分析表明,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 = 0.24)。过去的研究也证实, 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确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胡望斌, 张玉利, 2012; Wales, 2016)。基于以上论述,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
2. 制度环境对创业导向与绩效的调节作用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 组织的生存能力取决于其与稀缺资源控制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因此企业进行战略抉择时必须评估其对外部环境的依存度(Pfeあer & Salanick,1978)。从这一观点出发, 创业导向能否发挥效用, 取决于企业能否与外部资源控制者如政府部门处理好资源的问题。借鉴Li和Atuahene-Gima(2001)的观点, 本研究将制度环境分为不正当竞争和制度支持两个维度。
不正当竞争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投机性的、不公平的, 甚至是不合法的(Li &Atuahene-Gima, 2001)。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制度环境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创业导向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受到政府和非市场因素的影响(Su, Xie, & Wang, 2015)。近年来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但培育企业长期的创新精神无法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辨识出来并加以弥补(Tang & Tang, 2012)。在制度环境高度发达的国家, 法规严密且相对稳定, 司法系统的执法职能完善, 企业创新受到专利法、版权和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而在制度环境相对不发达的经济体中, 政府管理职能的不完善, 法律制度的缺陷和执行效率低下, 使得市场中企业的投机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增加(Sigmund, Semrau, &Wegner, 2015)。Sheng等(2013)的研究指出,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盗版和侵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使得企业创新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和成本, 最终导致绩效受损。Tang和Tang(2012)则认为, 转型经济下由于制度环境缺乏规范性, 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来克服发展中的障碍, 从而引起交易费用上升, 投资回报率下降。Shinkle和McCann(2014)对33个国家近7000家企业的实证研究也发现, 相较于非转型经济体, 转型经济中不完善的法律、滞后的知识产权保护及激励机制等制度情境削弱了企业对新产品的投入。
制度支持是指为了减少或消除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完善制度架构的负面影响, 政府部门的管理机构在多大程度上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支持和帮助(Xin & Pearce, 1996)。Peng和Heath(1996)指出, 与西方的成熟经济相比, 转型经济体制下要素市场的发展相对不完善, 来自政府的制度支持对于创业企业的运营更为重要。首先, 政府的投资导向和宏观政策为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指引了方向, 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信心和动力。廖开容和陈爽英(2011)的研究证实, 较高的制度支持能够提升民营企业的信心, 促使企业增加研发创新的投入。其次, 通过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 制度支持可以帮助企业克服从事原始性创新存在的障碍。政府在财务和金融贷款上的支持,则能够缓解企业创业过程中的资源获取困难, 降低经营风险。Li和 Qian(2013)的研究认为, 中国东部和沿海城市的开放优惠政策为当地企业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从而为企业获利奠定了基础。而张峰和王睿(2016)的研究则发现, 过多的政府管制(如税收负担)会抑制企业创新的动力, 负向调节探索式创新与新产品研发绩效的关系。基于以上论述,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不正当竞争负向调节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不正当竞争程度低时,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较强。不正当竞争程度高时, 两者的正向关系较弱。
假设2b:制度支持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制度支持程度低时,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较弱。制度支持程度高时, 两者的正向关系较强。
3. 市场环境对创业导向与绩效的调节作用
伴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 企业必须不断调整战略方向, 大胆创新和变革, 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因此, 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战略选择及绩效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Covin & Slevin, 1989)。本研究借鉴Sheng等(2011)的观点, 从技术动态性和需求不确定性两个方面衡量市场环境。
技术动态性反映了行业竞争环境下技术快速变动的程度和不可预见性(Jaworski & Kohli, 1993)。转型经济背景下, 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激发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升了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的意愿(Yi, Liu, He, & Li, 2012)。技术的升级换代缩减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降低了市场的进入壁垒, 因此, 及时抓住市场机会, 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非常关键(郭海, 沈睿, 2014)。在技术动荡的背景下,高创业导向的企业将主动学习新的技术和技能, 整合和吸收新的知识来保持竞争优势(Real et al., 2014)。Li和Atuahene-Gima (2001)的研究发现, 技术动荡引发的高度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必须克服原有的路径依赖性, 企业倾向于采用产品创新战略以获得生存和成长。Cai, Liu, Deng和Cao(2014)的研究也表明, 转型经济背景下, 采取创业导向的企业会更好地吸收外部的技术资源, 在研发专利上进行更多的投入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需求不确定性是指顾客需求偏好和期望容易变化以及难以预测的程度(Jaworski & Kohli, 1993)。Miller(1983)指出, 面对顾客需求的动态变化, 企业必须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来提升顾客满意度, 有着较高创业导向倾向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由于创业导向是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所采取的积极主动战略姿态, 因此这样的企业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应对变化的信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远见,能够及时抓住和开发市场机会(Lee & Chu, 2013)。胡望斌和张玉利(2012)的研究表明, 在高度动态的环境下,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和超前行动性能够有效提升新创企业的绩效。Lee和Chu(2013)的研究也证实了环境的动态性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的销售回报率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白景坤和王健(2016)对中兴通讯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 环境威胁反映了包含顾客、市场等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尽管创业导向对组织惰性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但在环境威胁的共同影响下, 组织惰性能够得到有效克服。基于以上论述,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a:技术动态性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技术动态程度高时,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较强。技术动态程度低时, 两者的正向关系较弱。
假设3b:需求不确定性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需求不确定性程度高时,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较强。需求不确定性程度低时, 两者的正向关系较弱。
三、研究方法
(一) 样本选择与施测程序
本研究将成立1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行业类别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之所以选择中小企业, 是因为中小企业不仅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转型经济特征的典型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有着丰富的资源基础, 中小企业拥有的资源相对匮乏, 实施“新进入行为”时存在资源获取困难。转型经济背景下, 它们不仅受制度环境的影响程度较深, 在市场竞争上也面临着激烈的挑战(朱秀梅, 肖雪, 2016)。调查区域选择了北京、上海、武汉三个城市, 它们分属于我国北部、东部和中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能够典型地体现不同地域的企业状况。为了避免同源偏差的问题, 分别从创业者和创业合伙人(或高管)两个来源收集数据。创业者提供企业的基本信息, 对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绩效进行评估, 创业合伙人(或高管)对企业的创业导向进行评估。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配对问卷125份, 有效回收率为20.83%。企业平均年龄为7.81年,标准差为3.86。企业规模按人数计算, 平均人数为125.40人, 标准差为220.55。创业者的创业经验平均为0.78次,标准差为0.98。创业者的行业经验平均为6.56年, 标准差为4.96。在行业分布上, 服务业71家, 占比56.8%, 制造业54家, 占比43.20%。在地域分布上, 上海30家, 占比24.00%, 武汉50家, 占比40.00%, 北京45家, 占比36.00%。为检验可能存在的应答偏差, 将回收的125份有效问卷与29份无效问卷进行t检验, 结果表明, 两组样本的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年收入在95%的置信区间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样本没有明显的应答偏差问题。
(二) 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均为成熟量表, 用Likert六点尺度进行衡量, 请被调查者依据过去三年所在企业或所在行业的实际情形, 对题项表述的内容进行判断(1 = 完全不符合;6 = 完全符合), 有特别说明的变量除外。
创业导向。采纳Covin和Slevin(1989)的观点, 量表由创新性、超前行动性和风险承担性三个维度、共9个条目构成。其中, 创新性有3个条目, 典型条目如:“本公司非常强调研发、技术领先和创新”。超前行动性有3个条目, 典型条目如:“与同行竞争时, 本公司常常率先推出新产品和服务, 或率先采用新的管理技术和运营模式”。风险承担性有3个条目, 典型条目如:“面对不确定情境进行决策时, 本公司通常采取大胆积极的姿态, 尽可能地挖掘潜在的机会”。由于三个维度之间存在中高度的相关性( r = 0.49~ 0.66), 本研究沿用过去学者的做法(Wales et al., 2013),将创业导向作为单维构念处理, 将三个维度的分数加总平均 , 得到整体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86。
企业绩效。参考Li, Poppo和Zhou(2008)的量表,用财务指标进行衡量, 包括净利润率、资产收益率和营运的现金流量3个条目。调查时请受访者根据企业过去三年的绩效表现, 与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对比(1 = 表现非常差,6 = 表现非常好)。企业绩效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
制度环境。采纳Li和Atuahene-Gima (2001)的观点, 量表由不正当竞争和制度支持两个维度构成, 共8个条目。其中, 不正当竞争有4个条目, 典型条目如:“公司所在行业存在非法的竞争行为, 如盗版新产品”。制度支持有4个条目, 典型条目如:“政府部门所实施的政策和项目运作有利于本公司的运作”。不正当竞争和制度支持的 Cronbach’s α 系数均为 0.85。
市场环境。采纳Sheng等(2011)的观点, 量表由技术动态性和需求不确定性两个维度、共7个条目构成。其中,技术动态性有4个条目, 典型条目如:“本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需求不确定性有3个条目, 典型条目如:“本行业客户的产品需求和偏好变化很大”。 技术动态性和需求不确定性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0和0.79。
控制变量。包括企业年龄、企业规模、企业年收入、地域分布和行业类别。企业年龄按企业的存续年限计算, 企业规模按员工人数的对数值计算, 企业年收入以万元为单位, 分为1 ~ 9个序列(1代表50万元以下, 9代表5000万以上)。地域分布和行业类别属于类别变量, 将其转为虚拟变量处理。其中, 地域分布包括武汉、上海、北京三个类别,以北京为基准变量, 设置两个虚拟变量(武汉和上海), 行业类别为二分变量(0 = 服务业, 1 = 制造业)。过去研究表明,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和行业经验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 进而影响企业绩效(李书文, 2016), 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控制变量考虑。创业经历按创业者的创业次数计算, 行业经验按创业者从事本行业或关联行业的实际年限计算。
四、研究结果
(一)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各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其中,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42, p < 0.01), 初步验证了假设 1。
(二) 测量模型分析
表1 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矩阵
表2 测量模型的拟合度指标
首先, 在进行假设检验之前先做测量模型的适配度检验。为降低测量模型的复杂度, 将创业导向的三个维度分別加总平均, 创造出三个指标。表2的六因子模型表明, 模型的整体适配度较好(χ2(173) = 293.41, p < 0.001; χ2/df = 1.70;CFI = 0.96; NFI = 0.90; NNFI = 0.95; RMSEA = 0.06; SRMR =0.07), 说明测量模型中各潜在变量与指标之间有较好的聚合效度。为检验各潜在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区分效度, 分别构建了六个因子模型进行卡方值的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六因子模型的适配度要显著优于其它因子模型, 说明本研究的各变量有着较好的区分效度。
(三) 假设检验结果
本研究采用阶层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如表3所示。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 根据Aiken 和West(1991)的建议, 先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中心化, 用转换后的分数构造交互作用项, 检验交互项系数是否显著来验证调节效果。
为了检验假设1, 构建了模型1和模型2。模型2是考虑了控制变量的情况下, 验证创业导向是否仍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作用。模型1的结果显示, 控制变量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联。模型2的结果则证实了创业导向的确能够提升企业的绩效表现(β = 0.44, p < 0.001)。为了检验假设2a和假设2b, 构建了模型3和模型4。模型3检验控制变量、创业导向、不正当竞争和制度支持对企业绩效的主效果。结果表明, 不正当竞争和制度支持对企业绩效没有影响(β = 0.12, β = 0.05, p > 0.05)。模型4加入了创业导向与不正当竞争、创业导向与制度支持的交互作用项。结果表明, 不正当竞争没有调节效果(β = 0.04, p > 0.05),假设2a不成立。制度支持在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β = 0.23, p < 0.05)。
表3 各变量之间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图2 制度支持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图
为了更清楚地呈现调节作用的型态, 参考Aiken和West(1991)的做法, 绘制交互作用图(如图2所示)。简单斜率检验的结果表明, 当制度支持程度高时,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被加强(simple slope = 0.59, p < 0.001)。当制度支持程度低时,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不显著(simple slope = 0.22, p > 0.05)。因此, 假设2b得到验证。
为了检验假设3a和假设3b, 构建了模型5和模型6。模型5检验控制变量、创业导向、技术动态性和需求不确定性对企业绩效的主效果。结果表明, 技术动态性和需求不确定性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影响(β = 0.19, β = -0.03, p> 0.05)。模型6进一步加入了创业导向与技术动态性、创业导向与需求不确定性的交互作用项。结果显示, 技术动态性在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微弱的负向调节作用(β =-0.25, p < 0.1), 假设3a不成立。需求不确定性在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β = 0.35, p < 0.05)。
为了清楚呈现调节作用的效果, 绘制了交互作用图(如图3所示)。简单斜率检验结果表明, 当需求不确定性高时,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被加强(simple slope = 0.83, p < 0.001)。当需求不确定性低时,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变得不显著(simple slope = 0.11, p >0.05), 因此假设3b得到验证。
图3 需求不确定性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图
五、讨论
(一) 研究结果讨论
本研究验证了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连结中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 在创业导向战略的支持下企业的绩效表现更好, 且制度支持和需求不确定性可以有效增强两者间的正向关联。这意味着对于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而言,来自政府机构的支持对于企业创业导向的战略效应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西方成熟经济类似, 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导致市场呈现出较高的不确定性, 在此情境下创业导向型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积极主动性和应变能力, 这一表现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实证结果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1、假设2b和假设3b。
本研究提出的假设2a认为, 不正当竞争的环境会阻碍企业的创新动力, 且负向调节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然而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支持。可能的解释是, 不正当竞争对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影响效果不同。相较于成熟企业, 初创期的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为了获得市场合法性和客户认可, 企业必须通过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创新来赢得市场地位, 获得生存与成长(Hmieleski, Carr, &Baron, 2015)。然而对于成熟期的企业而言, 企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结构, 拥有相对稳定的产品市场, 与此同时灵活性和应对变化的速度下降。在不正当竞争的情境下,企业创新的溢价收益容易被不正当竞争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所侵蚀, 从而导致绩效受损。Cai, Chen, Chen和Bruton(2017)的研究发现, 不正当竞争对于成熟期企业的创新战略与竞争优势间关系呈现负向调节效果, 而对于成长期企业则呈现正向调节作用。此外, 由于本研究的调查样本均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不正当竞争在这些地区有可能表现得不那么强烈。以上结果说明, 未来研究可能需审慎考虑不同生命周期、不同区域企业的状况。
此外, 与本研究提出的假设3b相反, 技术动态性在创业导向与绩效之间起着微弱的负向调节作用(β = -0.25, p< 0.1), 即当技术动态程度较高时, 创业导向对绩效的正向作用效果反而会被削弱, 这也许可以从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行诠释。换而言之, 尽管在技术高度变动的市场中存在较多的商业机会, 但这种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机会能否最终转化为绩效, 还取决于机会转化的时效性。在实施创业导向的过程中, 企业需要不断整合和调整内部的组织活动来应对环境的变化(Lumpkin & Dess, 1996)。当技术变化过快时, 新技术有可能还未来得及转化为效益, 就被新的技术更新升级所替代。Tang, Chen和Jin(2015)的研究发现, 在技术动态性过高的环境下, 创业导向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交互效果将被减弱, 造成产品的创新绩效下降。以上结果说明,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不同程度的技术动态性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 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丰富了创业导向的理论研究。尽管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已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过去的研究大多基于西方成熟经济前或假设前提展开, 忽视了对转型经济背景下制度因素的探讨(Sheng et al., 2013)。本研究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重点探讨了制度环境下不正当竞争和制度支持的双重影响。研究表明, 对于新兴经济市场的中小企业而言, 制度支持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情境变量。来自政府部门的高制度支持能够有效提升创业导向战略的实施效果, 帮助企业实现高绩效。第二, 本研究进一步阐释了转型经济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 中小企业如何提升生存机率与实现成长的问题。在新兴经济市场中, 中小企业创业机会多但失败率高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Cai et al., 2017)。通过探讨市场环境下技术动态性和需求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在需求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间的正向关系会被加强, 而在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下, 这一关系有可能被减弱。第三,本研究也丰富了转型经济特征的相关研究。一些学者指出(e.g. Bruton, Su, & Filatotchev, 2016; Cai et al., 2017),目前关于转型经济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组织的内部因素, 较少探讨外部因素如不正当竞争的影响作用。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转型经济背景下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机制,这不仅丰富了转型经济的研究成果, 也回应了学者(e.g.Meyer, Estrin, Bhaumik, & Peng, 2009)所提出的应更深入探讨转型经济背景下制度环境角色的呼吁。
(三) 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管理启示在于:第一, 转型经济背景下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成功运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帮助企业克服创业过程中的“新进入”障碍, 政府部门不仅要在技术研发、创业融资、税收政策、引进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提供制度支持, 同时必须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优化创业环境, 增强企业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动力。第二,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必须重视与外部环境的资源控制者如政府机构之间建立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动向, 获得政府部门在项目运作、技术信息、财务金融等方面给予的支持, 以缓解创业活动中的资源获取困难。第三, 市场环境下需求不确定性对创业导向和绩效关系起着正向的调节作用, 而技术动态性则相反, 这意味着实施创业导向战略的企业必须综合评估和判断不同市场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 企业要密切追踪客户需求的变化, 及时捕捉商业机会;另一方面对于市场新技术的升级换代应秉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避免因资源过度损耗而带来负面效应。综合而言, 创业导向战略只有与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匹配, 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六、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所有变量的数据均采用同一时间点收集, 这使得研究结果有可能出现因果关系反向的问题。由于过去大量研究已证实, 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Rauch et al., 2009;Wales, 2016), 因此反向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较小。然而,由于创业导向属于组织层次的战略, 实施的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采用纵向式的研究方法, 在不同的时间点收集数据, 从而使研究结论更有说服力。第二,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 其创业活动有较大的差别(沈成晨, 2015; 王顺姣, 2016)。在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下, 创业导向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虽然本研究将行业类别、企业年龄、企业规模等列为主要控制变量, 但未能就企业的发展阶段(如初建期、成长期)进行区分, 未来研究有必要将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纳入考虑。第三, 样本调查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这可能使得研究结论在不发达地区的推论受限, 也未能考虑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未来应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和样本规模, 以增加研究结论的稳健性。第四, 依据资源依赖的观点, 创业导向的影响效果也取决于企业的外部关系网络, 包括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等建立的商业关系, 以及与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如银行、税务)等建立的政治关系。因此, 未来研究可考虑将企业的关系网络一并纳入讨论, 以综合分析关系网络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的共同作用效果。
七、结论
本研究基于资源依赖理论, 探讨了转型经济背景下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仅依赖于制度支持的作用, 也受到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 从而诠释了转型经济背景下创业导向战略如何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适配以获取高绩效的问题。鉴于以往对于转型经济背景下情境因素的探讨并不多见, 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未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一议题提供基础。
1. 白景坤、王健:《环境威胁与创业导向视角下的组织惰性克服研究》,载《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9期, 第180-192页。
2. 蔡俊亚、党兴华:《创业导向与创新绩效:高管团队特征和市场动态性的影响》, 载《管理科学》, 2015年第5期,第42-53页。
3. 郭海、沈睿:《如何将创业机会转化为企业绩效——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及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 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3期,第70-83页。
4. 胡望斌、张玉利:《新企业创业导向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载《管理评论》,2012年第3期,第40-48, 57页。
5. 李书文:《新创企业的创业者特质、创业团队构成与创业绩效:创业投资的调节作用》,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年第7期,第58-67页。
6. 廖开容、陈爽英:《制度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载《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9期,第1342-1348页。
7. 沈成晨:《80后陈欧的创业思想研究——基于新企业创业三阶段的分析框架》,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年第10期,第99-104页。
8. 王顺姣:《雷军的创业思想探究——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第6期,第99-103页。
9. 张峰、王睿:《政府管制与双元创新》,载《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6期, 第938-950页。
10. 张捷:《创业导向对绩效的影响:基于“双元结构”创业环境的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1. 朱秀梅、肖雪:《转型经济环境特征与企业创业导向探讨》,载《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23期,第185-188页。
12. Aiken L S, West S G. 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Newbury Park, CA: Sage, 1991.
13. Boso N, Story V M, Cadogan J W.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market orientation, network ties, and performance: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fi rms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6): 708-727.
14. Bruton G D, Su Z, Filatotchev I.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from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6, Doi: 10.1111/jsbm.12266.
15. Cai L, Liu Q, Deng S, Cao 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 empirical test on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based new vent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4, 15(3): 544-561.
16. Cai L, Chen B, Chen J, Bruton G D. Dysfunctional competition & innovation strategy of new ventures as they matur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7, 78: 111-118.
17. Covin J G, Slevin D P.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 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10(1): 75-87.
18. Hmieleski K M, Carr J C, Baron R A. Integrating discovery and creation perspectives of entrepreneurial action: The relative roles of founding CEO human capital,social capital,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contexts of risk versus uncertainty.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5, 9(4): 289-312.
19. Jaworski B J, Kohli A K. Market orientatio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57(3): 53-71.
20. Kollmann T, Stöckmann C. Fill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performance gap: The mediating eあects of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4, 38(5): 1001-1026.
21. Lee T, Chu W. How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resource rareness in fl uence fi 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2013, 19(2): 167-187.
22. Li H, Atuahene-Gima K. Product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6): 1123-1134.
23. Li J J, Poppo L, Zhou K Z. Do managerial ties in China always produce value?Competition, uncertainty, and domestic vs. foreign fi 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 29(4): 383-400.
24. Li J, Qian C. Principal-principal con fl icts under weak institutions: A study of corporate takeovers in China.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34(4): 498-508.
25. Lumpkin G T, D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 135-172.
26. Meyer K E, Peng M W.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emerging economy business resear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6, 47(1): 3-22.
27. Meyer K E, Estrin S, Bhaumik S K, Peng M W. Institutions, resources, and entry strateg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1): 61-80.
28. Miller D. 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 rms. Management Science, 1983, 29(7): 770-791.
29. North D C.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30. Peng M W, Heath P S. The growth of the fi rm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Institutions, organizations, and strategic cho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21(2): 492-528.
31. Pfeffer J, Salanick G 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8.
32. Rauch A, Wiklund J, Lumpkin G T, Frese M.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assessment of past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 33(3): 761-787.
33. Real J C, Roldán J L, Leal A. From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to business performance: Analys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the moderating eあects of organizational size.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 25(2): 186-208.
34. Semrau T, Ambos T, Kraus 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E performance across societal culture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 69(5):1928-1932.
35. Sheng S, Zhou K Z, Lessassy L. NPD speed vs. innovativeness: The contingent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and market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66(11): 2355-2362.
36. Sheng S, Zhou K Z, Li J J. The effects of business and political ties on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1, 75(1): 1-15.
37. Shinkle G A, McCann B T. New product deployment: The moderating in fl uence of economic institutional contex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7): 1090-1101.
38. Sigmund S, Semrau T, Wegner D. Networking ability and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new ventures: Moderating effects of venture siz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5, 53(1):266-283.
39. Su Z, Xie E, Wang 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managerial networking,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in China.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5, 53(1):228-248.
40. Tang G, Chen Y, Jin J.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Roles of strategic HRM and technical turbulenc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15, 53(2): 163-184.
41. Tang Z, Tang J.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E performance in China’s changing environment: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strategie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29(2): 409-431.
42. Wales W J, Gupta V K, Mousa F T. Empirical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 assessment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11, 31(4): 357-383.
43. Wales W J, Patel P C, Parida V, Kreiser P M. Nonlinear eあ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small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resource orchestration capabilities.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3, 7(2): 93-121.
44. Wales W J.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promising research directions.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16, 34(1): 3-15.
45. Xin K K, Pearce J L. Guanxi: 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6): 1641-1658.
46. Yi Y, Liu Y, He H, Li Y. Environment, governance, controls, and radical innovation during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29(3): 68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