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属性设计有效教学任务
——以《认识周长》一课为例

2017-04-08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杯口边线五角星

陈 薇

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研究周长其实就是研究一个图形的“形”和“量”:“一周”是形,“长度”是量。在教学中如何围绕概念本义,设计教学活动,以达成学生有效理解呢?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思考的动力

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相关认知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在《认识周长》一课引入时,笔者创设了“小羊跑步”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一方面熟悉的动画人物激发了学生学习周长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深刻体验并内化“周长”的概念埋下伏笔。

师:小羊们在上体育课,慢羊羊村长布置了一个任务——围操场跑一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跑的吗?(播放动画)

师:仔细观察他们的跑步路线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喜羊羊是正确的。

师:为什么喜羊羊是正确的?

生:因为他从这里(手指)出发,沿着操场跑了一圈,又回到了这里。

生:懒羊羊偷懒,跑错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它应该怎样跑?

生:它跑到操场里面去了,应该像喜羊羊一样。

生:暖羊羊没跑完。

师:到哪里才算跑完?(学生用手指)

小结:像喜羊羊这样,从一点出发沿着操场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是操场的“一圈”,也就是“操场的一周”。(板书:沿着边线回到起点一周)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思维的聚点

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匹配适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学效果。此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需要大量的操作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抽象概念。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串“周长在哪?怎样的情况下才讨论周长?谁的周长更长?”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周长的概念本质。

1.指一指——感悟。

师:我们身边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谁来给大家指一指这片树叶的周长在哪里?

师:三角板的周长在哪里呢?

生:三角板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观察一下我们身边,你发现哪里有周长?和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2.描一描——内化。

(出示课件)

师:(指④号作品)像这样不封口的图形叫做不封闭图形,前面的三个图形是封闭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

(教师完善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补一补——辨析。

师:你能想办法让④号图形变成有周长的图形吗?

师:下面图形有周长吗?哪一个周长长一些?

(出示课件)

师:比较一下①号和③号图形,谁的周长长一些?为什么?

小结:比周长的时候,比的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而不是图形的大小。

“指一指”环节,安排了指树叶、三角板、身边物体表面的边线,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环节,不但加深学生对一周边线的理解,而且通过对③号图形和④号图形的判断,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加以完善,进而巧妙地过渡到下一环节;“补一补”环节,在将角补成封闭图形的过程中,强调周长指的是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淡化“面”对周长的干扰。

三、给予充足的体验时间——思索的含量

正如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名言: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保障学生深度思考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个大问题之后铺垫“小问题”,将问题难度逐级递减,达成不同层次学生的渐进融合。

1.量一量——不同方法测周长。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但要会比较周长,还要会测量周长。

要求:

(1)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2)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

(3)算出周长并填在记录单上。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选择性录像)

录像播放学生的测量方法:

(1)用绳子围了杯口一圈,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是22厘米,也就是这个杯口的周长。

(2)先用直尺测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得到了三角形的周长是28厘米。

(3)用直尺量出五角星一条边的长度是5厘米,再乘10,就是这个五角星的周长,周长是50厘米。

2.拉一拉——体会变与不变。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五角星,要想知道它的周长,我们需要测量它几条边的长度?(铺垫小问题)

生:一条边,五角星一条边的长度是20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是200厘米。

师:这可是一个有魔力的五角星,(拉动变形)它变成了一个五边形,这个五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学生思考后:因为就是刚才的10条边变成了现在的5条边,边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所以五边形的周长依然是200厘米。

师:现在变成了一个小皇冠,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

生:200厘米。

(请一名学生上台拉动变形成4号、5号)

师:它们的周长又分别是多少呢?

师:为什么它的形状一直在变,周长却没有变呢?

生:因为一周的长度还是这10根小棒。

师:只要一周边线的组成不变,无论变成什么形状,周长始终不变。

师:(拿掉1根小棒)现在周长变了吗?为什么?

生:少了1根小棒,一周边线就没有原来那么长了,长度发生了改变,周长变了。

本课在“量一量”环节以“你会测量五角星、三角形和杯口的周长吗”为中心问题,所测量的三个物体各有内涵:三角形是直边图形,杯口是曲边图形,五角星是直边图形但又蕴含着简便的测量方法。丰富多彩的测量活动以及对测量方法的反思和优化,使学生进一步内化周长的概念,同时渗透“化曲为直”等思想。在“拉一拉”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周长变还是不变?”的内涵与本质,而通过“拿掉小棒”,让学生感受到一周边线的长度发生改变,周长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

四、拓展多样的课堂结尾——思想的外延

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落实,还要考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强调“学科素养”“综合素养”。在本课结尾,教师提出“你还知道周长别的应用吗?”“它们的周长还相等吗?”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应用周长概念,解决问题。

1.分一分——深化周长概念。

师:这是一张长方形纸,现在要把这张纸分成周长相等的两部分,你会分吗?

师:这里的三种分法周长相等吗?

师:分成的两部分形状、大小都完全一样,所以它们的周长也相等。如果把这个长方形撕成这样的两部分(切换成课件),形状、大小不相同了,它们的周长还相等吗?

(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得出:这两个图形的边一一对应,周长相等)

小结: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同时,周长也有可能相等。在比较周长时,不能被图形的大小所迷惑,应该比较它们一周边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说一说——在生活中话周长。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周长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能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生:形状大不一定周长就长,周长主要看边。

师:下面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了解一下周长的应用吧!

(播放图片)

师: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下课后再去探索、发现,每人收集两个小例子,到后天的课堂上来分享。

猜你喜欢

杯口边线五角星
杯子翻转中的数学道理
海岸水边线提取方法在GF-2卫星影像中的适应性研究
拼五角星
巧摆五角星
水,不从杯口倒
“好玩”的五角星
认识足球(六)
突破矩形上边线买入法(1)
用数学思想解决“翻转茶杯”问题
五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