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孢蘑菇土窑洞周年生产技术

2017-04-04李月梅闫晓燕尉建国

食药用菌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孢培养料出菇

李月梅 闫晓燕 尉建国



双孢蘑菇土窑洞周年生产技术

李月梅1闫晓燕1尉建国2

(1.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临汾市尧都区食用菌办公室,山西 临汾 041000)

分析现行双孢蘑菇土窑洞栽培模式的弊端,探索采用培养料隧道发酵、保温棚发菌和土窑洞覆土出菇的土窑洞周年生产技术,获得成功。技术涉及土窑洞建造,生产季节安排,菌种选择,培养料预处理和发酵,播种发菌,覆土及覆土后管理和出菇管理。该生产模式具有基料质量高、发菌快、病虫害少、产量高和节能等优点,基本实现周年生产,适宜于在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推广应用。

双孢蘑菇;土窑洞;栽培技术;周年生产

双孢蘑菇(),称双孢菇,又名洋蘑菇、白蘑菇,俗称蘑菇,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1, 2]。双孢蘑菇是目前世界上栽培规模和产量最大的一种食用菌,有“世界菇”之称,产量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40%左右,也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创汇食用菌品种[1]。我国双孢蘑菇栽培方式以简易菇房和塑料大棚为主,一般一年生产一季,上市期较集中,经济效益不高[1~3];工厂化栽培受投资、设备、技术、能源和原料质量等条件限制发展较慢[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照搬欧美双孢蘑菇生产模式显然不适宜。在这种情况下,探索节能环保、可实现周年生产的新型生产模式显得非常重要。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尝试用土窑洞和防空洞栽培双孢蘑菇[4, 5]。2000年后,山东、山西和陕西等省陆续采用土窑洞栽培双孢蘑菇,获得初步成效[6~8]。但土窑洞栽培两三年后,污染率逐年升高,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因而栽培逐渐萎缩。

有学者曾对U型土窑洞栽培双孢蘑菇技术进行探讨[9, 10]。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借鉴各地栽培经验[11~15]的基础上,分析现行双孢蘑菇土窑洞栽培模式的弊端,通过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探索采用培养料隧道发酵、保温棚发菌培养、土窑洞覆土出菇的土窑洞周年生产技术。该模式具有基料质量高、发菌快、病虫害少和产量高等优点,可实现周年生产,是一种全新的节能栽培模式,在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1 土窑洞栽培模式的弊端

现行双孢蘑菇土窑洞栽培,培养料一般是在野外堆料场进行一次发酵,然后运入土窑洞铺在地面两侧(中间留35厘米左右的过道),播种、覆土、出菇。一年播种生产一次。土窑洞地面和窑内壁不作任何处理。

这种方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土窑洞地面没有硬化,窑壁也未作处理,栽培料直接与土面接触,易感染土窑洞地面和窑壁的杂菌,且由于土窑洞内温度低,灭菌消毒效果不理想;二是一次发酵在露天场地进行,发酵效率低,用工多,且不进行二次发酵,培养料发酵质量差;三是土窑洞气温较低,不适宜发菌,发菌时间长,消耗的营养物质多;四是土窑洞闲置时间长(5月初至8月底),且出菇时段与普通菇房或简易大棚基本一致,产品上市没有时间优势;五是病虫害严重,污染率高,产量低而不稳,每平方米产量只有5~10千克。

2 土窑洞周年生产的关键技术

2.1 土窑洞建造

土窑洞建造投资少,使用年限长,经济和生态效益俱佳。土窑洞宜坐北朝南,便于提高窑洞内温度和通风换气。一般在土层深厚紧实,坡度平缓,土质为黏土或壤土且无明显的竖向节理的崖体上挖建土窑洞。窑洞高2.0~2.2米,宽2.3~2.5 米,上部呈拱形。窑洞地面要平整,窑壁要光滑,以利于通风及消毒。土窑洞分“直洞”和“U型洞”两种,都设有两个洞口。直洞一般长100~120米,要打通,以便于通风换气。U型洞一般长80~100米,洞内形成一定坡度,两口有40~50厘米的落差,以利于自然风顺畅地在气温高时低进高出,气温低时高进低出。相较而言,U型洞较佳,其保温保湿性能较好。

U型洞顶部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 米,两洞口间距约8~9米,以利于保温保湿,保证窑洞的安全性。通过开闭洞口门窗调节窑洞内温度和空气湿度,洞内常年温度在11~19 ℃,大部分时间稳定在14~16 ℃,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窑洞地面用厚3~4厘米混凝土进行硬化处理;墙壁用白水泥与石灰膏的混合物粉刷,以防病菌、虫卵和老菌丝侵入,也方便灭菌杀虫。

在每个洞口建一个长、宽、高均为3米的塑料日光温室,以提高窑内温度、稳定空气湿度,并方便进出料及产品的分级包装。温室设置两道门,外门为塑钢门,悬挂双层隔温门帘;内门即窑洞门,一般为纱网门。

在窑洞内设立竹木结构的双层层架,层间距60厘米,第一层距窑洞地面10厘米。层架长约10米。架与架间距0.6米。把发好菌的出菇筐置于层架上覆土出菇。

在进料前3~5天,用1 000倍的辛硫磷和600倍的多菌灵溶液喷洒洞壁和地面,之后关上洞门每立方米用16克硫磺粉末加适量锯末点燃密闭熏蒸,或36%甲醛10 毫升和高锰酸钾5克密闭熏蒸1~2天,随后打开洞门通风1~2天。每次出菇结束要进行彻底的灭菌杀虫。

双孢蘑菇土窑洞栽培的工艺流程:堆料场备料→原料预湿搅拌建堆→一次发酵隧道发酵→二次发酵隧道发酵→保温棚播种发菌→土窑洞覆土出菇→采收→贮藏运输。

2.2 生产季节安排

根据土窑洞环境特点和市场上双孢蘑菇的供求情况,一年栽培3批菇,每批出菇3~4潮,洞内栽培管理80天左右。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入洞时间分别安排在4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12月上中旬。批次间隔期间进行培养料发酵、播种发菌和窑洞清理消毒。这样安排,基本上可实现周年生产,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2.3 菌种选择

优良的菌种是双孢蘑菇栽培实现高产优质的基础。目前,北方双孢蘑菇土窑洞栽培品种主要为As2796。多年栽培实践表明,其产量高、品质好。该菌株为杂交型,菇形圆整、盖厚色白。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3~26 ℃,出菇最适温度为13~20 ℃,耐肥。耐水、耐高温。

近年有研究显示:W2000和W192[16]、闵1号[17]和I901[18]均表现产量高、品质好,适于鲜菇销售。菌株HRIM子实体呈棕色,体积大,如推广种植可改变我国双孢蘑菇产品均为白色的现状,商品价值较高[18]。菌株F5113子实体粗纤维含量少,产量较高,适宜做深加工品种[18]。可在引种试验的基础上,根据环境条件和用途,选择适合当地土窑洞栽培的优良品种。

2.4 培养料预处理和发酵

针对土窑洞栽培不适宜发菌的实际,借鉴其他做法[22~25],在发酵隧道进行一、二次发酵,在一次发酵前对原料进行预处理。

(1)原料的预处理。先将稻草、麦秸等主料切成30厘米长,与牛粪或鸡粪等主料一起一次性投入预湿池内,并用装载机不断搅拌,使草、粪浸水混合均匀,约24小时后捞出主料沥水备用。2天后把辅料撒到主料上,用抛料机将主辅料均匀混合,建堆。建堆期间,每天测定料的pH值、含水量等指标,控制pH在8.5左右,含水量在65%~70%。当水分流失严重时,要及时补水,补水宜用预湿池内泡过料的粪水。建堆3~4天后,将原料运送到一次发酵隧道发酵。

(2)隧道一次发酵。采用敞开式隧道进行一次发酵。敞开式隧道长18~22米,宽、高各4~5米。发酵3~4天,待料温达到75~80 ℃并开始下降时即可翻堆到另一个发酵隧道,共翻堆3次。原料在一次隧道发酵11天左右。经过隧道一次发酵,培养料含水量约70%,pH 7.8~8.0,碳氮比约23︰1,含氮量1.6%~1.8%,呈深红色或棕灰色,能嗅到氨味。

(3)隧道二次发酵。将一次隧道发酵后的培养料堆入二次封闭式发酵隧道内,有氧发酵7天,隧道中温度控制为48~52 ℃。二次隧道发酵结束,在培养料表层和内部可观察到白色放线菌的菌丝体,且颜色变为灰褐色至棕褐色,手握培养料柔软而有弹性,有香味而无氨味,含水量65%~68%,pH为7.5~7.8,碳氮比20~23︰1,含氮量1.7%~1.8%。待料温降到28 ℃以下时把料装入出菇框中,厚22~25厘米,置料筐于发菌室层架后播种发菌。

2.5 播种发菌

(1)料筐设计和发菌室的选择。料筐选塑料或其他耐高温高湿材料制成,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筐底须做强化处理,以延长使用年限。

我国双孢蘑菇栽培发菌和出菇多在同一菇棚进行。菇棚主要有工厂化菇房、保温式菇棚和日光温室式菇棚3种。根据本地实际,我们选用保温式菇棚作为发菌室,其保温效果较好,架层比较多(5层),菇床利用面积较高,单棚建造费用较低,易于推广。相较而言,工厂化菇房建造和生产运行成本高;日光温室式菇房在夏季和早 秋温度过高,不适宜发菌。

(2)播种与发菌管理。进料前7天左右对发菌室进行消毒杀虫,具体做法是封闭所有门窗,每立方米用硫磺16克、菇虫净5 毫升密闭熏蒸1天。在进料前3天,用多菌灵溶液或专用消毒液对棚内墙壁、地面和层架重喷一次,喷后在地面撒一层石灰。

播种前检查栽培种质量,剔除不合格菌种。播种量为500毫升的麦粒种每平方米2瓶。播种前上下翻动抖松培养料,整平料面,捡去结块,清除污染物。采用混播加面播,以加快发菌速度。先将2/3总播种量的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用手将菌种拌到料表层以下1/2深处,再将剩余菌种均匀撒在料面上,稍压实,最后覆盖一层地膜或报纸保湿。播种时切忌用力拍压料层,以免造成培养料透气性不足,影响菌丝吃料。

发菌前3天以保温保湿为主,小通风或微通风; 3天后可逐渐增加通风量。日均温度在25 ℃以上时,早晚通风,中午关闭门窗。5~7天后菌丝已长入培养料,在保持发菌室湿度的同时,逐渐加大通风量,保持空气清新,并适度吹干料面,以防杂菌发生。7~10天菌丝长至培养料一半左右时,揭去覆盖物,加强通风,促使菌丝进一步向料内生长,直至菌丝长到料底。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在60%~65%,料内温度在22~25 ℃,空气相对湿度在70%~75%。从播种到菌丝长满培养料约需23天。之后,将菌筐移入土窑洞进行覆土和出菇管理。

2.6 覆土及覆土后管理

采用一次覆土法覆土。从覆土到出菇约需18~20天。覆土材料常用的有稻田土、菜园土、池塘土、草炭土和农田耕作层20厘米以下的生土等。处理方法:粉碎土块并曝晒3天左右,然后加入2%的复合肥、0.2%的磷酸二氢钾、2%~3%石灰水混合均匀,调至含水量18%~20%,pH 7.5左右。再喷洒1000倍辛硫磷和200倍甲醛溶液,建成宽1.2米、高1~1.5米的条形料堆,覆薄膜闷24小时后,揭膜散堆挥发药味后备用。

覆土前,培养料表面应保持相对干燥。若料面表层过干,菌丝萎缩消退,在覆土前2~3天须轻喷水1~2次湿润料面;若料面表层过湿,易形成菌被,阻碍菌丝爬土,须提前1~2天加大通风,收干料面。覆土前进行一次全面的“搔菌”,用手将料面轻轻搔动,再用薄木板轻轻拍平,以促进覆土后菌丝爬土。

覆土厚3~4厘米,及时喷水,使覆土层保持湿润。喷水做到勤、轻、少,水不能渗入料中。覆土后的前期培养料内保持温度20~22 ℃,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并加强通风换气。

当菌丝长到距土表1厘米时进行耙土,耙土前要补足水分。将菌丝浓密和菌丝稀落地方的覆土掺合均匀,注意不要伤及培养料,保持土层厚薄均匀一致。耙土3~4天后开始降温催蕾,加大通风量,使窑洞内气温降到16 ℃以下,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及时喷结菇水,刺激菌丝扭结。5~7天后可见到菇蕾出现,即进入出菇期。

2.7 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约60天,重点是处理好喷水、通风、保湿三者之间的关系。当菇蕾长至黄豆大小时,及时喷出菇水,喷后立即通风,促进子实体生长。在此期间,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在60%。菇蕾出土后直到采收,要稳定洞内温度在13~17 ℃,空气相对湿度在90%~95%,加强通风换气。子实体长到直径2.5~4.0厘米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采摘。

每潮菇采后及时清除菇脚、碎菇、死菇和老化菌索,用湿润的覆土材料填平菇脚坑,并停止喷水2~3天,适当减少通风量,待菌丝恢复生长后继续喷水。下一潮幼菇出现时,逐渐增加喷水量,适当减少通风,保持土窑洞较高湿度,待菇蕾长至黄豆大小时视覆土湿度情况适时喷水 再次进行出菇管理。

3 结 语

传统的双孢蘑菇土窑洞栽培,从播种到发菌出菇均在土窑洞内完成,栽培周期达8个月(9月初到翌年4月底),一年只能栽培一次,且产量、质量低。我们探索出的新型栽培模式,一、二次发酵在发酵隧道内进行,播种、发菌在发菌室内进行,仅覆土及出菇管理在土窑洞内进行,每批菇土窑洞栽培周期约80天,每年可栽培3~4批,每批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5~20千克,明显提高了土窑洞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且基本实现周年生产,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双孢蘑菇土窑洞周年生产技术是根据双孢蘑菇生物学特性,利用土窑洞内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使生产工艺流程化、技术规范化、产品供应周年化,节约土地,节省投资,是目前适合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1] 蔡为明. 双孢蘑菇栽培实用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1-5.

[2] 柯斌榕, 兰清秀, 卢政辉, 等. 福建省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的变革与发展[J]. 食药用菌, 2017, 25(1): 12-19.

[3] 王春宝. 中国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的现状及技术难点的破解[J]. 食药用菌, 2015, 23(6): 337-339.

[4] 贾身茂. 土窑洞栽蘑菇[J]. 食用菌, 1984(3): 19-20.

[5] 暴增海. 双孢蘑菇在人防工事内的栽培技术[J].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0,4(4):78-80.

[6] 高晓华, 刘军利. 土窑洞反季节栽培双孢蘑菇技术[J]. 食用菌, 2010(3): 43-44.

[7] 贾河田, 王仁如. 废弃山洞双孢蘑菇反季节无公害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7): 156.

[8] 王文英. 土窑洞栽培双孢菇[J]. 河南科技, 2006(11): 9.

[9] 王玉江, 耿军, 田学, 等. 反季节食用菌土洞栽培技术[J]. 山东蔬菜, 2005(4): 42-43.

[10] 张玉萍, 孟丽君, 王芳, 等. U型土窑洞栽培双孢蘑菇技术[J]. 食用菌, 2013(6): 44-45.

[11] 张玉萍, 孟丽君, 王芳, 等. 黄土高原地区U型土窑洞双孢蘑菇栽培管理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1): 109-110.

[12] 李月梅, 闫晓燕, 尉建国, 等. 双孢菇土窑洞栽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北方园艺, 2014(19): 145-146.

[13] 金硕, 刘天文, 王升厚. 北方双孢菇箱式立体栽培新技术[J]. 农业与技术, 2013(7): 99.

[14] 黄信诚, 王利平, 马井玉, 等. 麦秸鸡粪栽培双孢菇工厂化生产技术[J].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5(3): 112-113.

[15] 沈敏. 双孢菇三区制工厂化栽培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3): 219-221.

[16] Xingyuan LI, Taoying ZHOU, Ouansheng CHEN, et al.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15(11): 1957-1959.

[17] 李旭东. 双孢菇培养基料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J]. 农村科技, 2016(3): 64-65.

[18] Ronghua LI, Guangling LIU, Weihong YAN, et al. Whole-year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in Lianyungang District[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15(12): 2108-2111.

[19] 赵光辉, 林原, 陈剑, 等. 双抱蘑菇新品种对比试验[J].食用菌, 2015(4): 23-24.

[20] 冯自洋, 李守勉, 李明, 等. 八个双孢菇品种比较试验[J]. 北方园艺, 2016(19): 160-163.

[21] 王鸿磊, 丁强, 王红艳, 等. 国内外主栽双孢菇菌株的栽培对比试验[J]. 北方园艺, 2017(12): 150-156.

[22] 黄建春, 孙占刚, 陈辉, 等. 荷兰先进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发酵技术[J]. 食用菌, 2015(2): 1-3.

[23] 赵竹青, 刘路, 王秀莲. 双孢蘑菇培养料隧道式集中二次发酵试验研究[J]. 中国果菜, 2013(9): 3-5.

[24] 夏道广, 刘萍英, 李凤玉, 等. 双孢菇隧道发酵高效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 2014, 31(12): 16-18.

[25] 刘萍英, 李凤玉. 双孢菇培养料隧道通风发酵技术探讨[J]. 农技服务, 2015, 32 (1): 94-95.

Anniversar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in cave dwelling

Li Yuemei1Yan Xiaoyan1Yu Jianguo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2. Edible Fungi Office of Yaodu District,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fact of lower quality of compost, higher contamination and lower yield, key technologies of anniversary production ofin cave dwelling were set up by wa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i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with the aid of succeeding experience in various areas. The technology was composting in tunnel and mycelium growth in thermal shed, and casing soil and fruit growth in cave dwelling. The production model has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qualityof compost and rapid mycelium growth and less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nd higher yield. The model was a new cultivation model of using lower sources of energy. It was worth to apply widespread in loess plateau area of the China north.

; cave dwell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 anniversary production; loess plateau area

山西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食用菌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20120310020–4)

李月梅(1962—),女,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栽培及资源开发利用。E-mail:lym3010496@163.com

S646

B

2095-0934(2017)06-388-05

猜你喜欢

双孢培养料出菇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草菇出菇为何怪
新鲜双孢蘑菇采收和自动化分级方法研究*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双孢蘑菇菌种质量检验规程探讨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
双孢蘑菇低温保鲜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