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高考历史材料题复习备考策略

2017-04-01王纪伦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李贽要点历史

王纪伦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使用“核心素养”概念。对教育改革指明大方向,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当前的历史高考命题导向,重在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尤其是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相契合,也会使高考的指向更为明确。基于此,笔者拟对近几年全国卷进行分析,提出自己对历史学科备考的粗浅看法。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目前高考试题越来越远离教材,为了更好地备考必须研究历年真题,研究命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

一、高考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材料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试题体现“三新”。

所谓“三新”,即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主观题全部为新材料问答题,其背景材料较为丰富;而且创设的情景和角度很新颖。例如,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卷的40题——城市道路交通信号。该题实质是综合考查工业革命,但选择的角度却是城市交通信号,呈现的材料是学生和老师未必见过的。高考历史材料题有很多种类型材料题已成主打题型,其中选择题材料化,12道选择题有10道题目提供了新材料;主观题深化,主观题材料都是专家摘录史学专著并刻意改编过, 而且历史材料题的设问技巧提高,呈现专业化倾向,考生很难适应,可以说,从形式到内容,历史材料题都在深化,充满历史学科特点。

2.试卷文字阅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文科综合卷的字符由不到8000个增加到目前的9000多个,文科综合卷的历史部分由2007年约2800个字符逐渐增加到目前的3600个左右的字符。中文正常阅读速度为200—500字符/分钟,中国史主要是文言文,世界史文献材料的译文。考生对陌生的历史事物和历史叙述,往往不知所云,无从下手,这在世界史部分最为突出。

3.大量学术研究新成果成为高考命题材料的来源。

学术研究新成果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版的学术论文论著,其中包括中國学者的著述和翻译过来的西方学者的著述。以下是过去十年间高考试题所引用的学术新成果的统计分析。

可见,从学术成果中提取命题素材是大势所趋。另外,一些经典论著同样有非常高的引用率,如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和帕尔默著的《现代世界史》等。大量命题材料来源于高校的论文论著,已经成为高考的重要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学师生的备考压力。

二、考生答卷失误透析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研究高考历史试卷的想法由来已久。我们已经连续多年奋战在高考第一线,关注历史高考,分析研究高考试题,既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考生在材料题中出现的错误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严重脱离材料。

根本不用试题提供的历史材料,更谈不上结合材料,机械地照搬书本知识,把书本相关内容默写一遍,胡乱地堆砌,想靠运气来“蒙”答案。

2.机械地摘抄原材料。

这可能是考生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加区分,也不鉴别,没有针对问题,一股脑儿地照抄原材料,整句、整段地摘抄。

3.能够结合材料,但是审题不清。

有几问,问什么,用什么史学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答题,往往搞不清楚,匆忙下笔,出现偏题、漏题。

4.缺乏历史思维有效展开的方法。

能结合材料,审题也对,但是仅围绕一个要点大谈特谈,思路不能有效地展开,历史视野不开阔,往往导致要点不全,答题不完整。

5.书写潦草、语言不规范、文字组织混乱,缺乏条理性和要点化。

近几年,考生在高考历史科的得分一直很低,这也可以说是学生对历史材料题的解析能力比较低。

三、“核心素养”时代的高考备考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考试策略、方法,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才能起作用。高考大纲规定了28个一级知识点,90个二级知识点。如果没有历史基础知识作为媒介与依托,学科能力培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如果能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定会事半功倍。

鉴于高考材料解析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五步来指导学生答好历史材料题。

1.把握一个原则。

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做材料解析题时,要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示例】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解析】首先找到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时间是1868年;然后以这个时间为终点,整理出促进该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

2.注意两种信息。

标点符号和括号里的信息(时间、层次、出处等),史料中的时间、人物、出处等这些基本要素不能放过。“时间”中有历史背景、阶段特征;“人物”中有重大史实、阶级关系、国家利益;“出处”中有时代背景、史学观念等。

【示例】2009年福建省文科综合第38题第(1)问。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思路】材料一明显呈现三个层次,研读材料不难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材料一的出处是李贽《藏书》和《焚书》,很容易联系教材知识。李贽属于明末清初四大批判思想家之一,李贽的思想产生背景就是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答案】背景: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②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③理学走向极端,人性受到压抑。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⑤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3.明确答案的三个来源:材料+教材+脑子。

此类型的答题要求是,所答内容必须来自材料。

【示例】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5题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此题的设问很直接,即王莽改革的目的来自材料,只需认真分析材料概括,而不需要聯系其他内容。

4.审好问题的四种构题成分。

(1)审答项。即“答什么”,要做到“准”和“全”,包括“归纳……措施”“指出……表现”“分析……影响”等,如“根据材料,概括l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

(2)审主体。即“答什么的什么”。如“根据材料,概括l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

(3)审限定词。即“怎样答”,有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角度限制等。这些限制条件,对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答题思路中,起着路标的作用。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20世纪以后……”“从文明史观的角度……”“与……相比”等。

(4)审赋分。分数少的设问即使你很有话说,也要少说,力求准确精当,突出中心;分数多的设问,要注意深入挖掘,全面搜索,力求充实。

5.答案要呈现五化。

(1)提示化。要善于使用提示语,问题的关键词、要点的关键词要写在前面。

(2)序号化。要善于使用序号,使答案要点分明,条理清楚。

(3)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

(4)段落化。最好能一个要点一段,即使空间不够,也要尽量做到每个要点之间留2个字的间隔,尽量使要点一目了然,便于老师阅卷。

(5)准确化。杜绝出现错别字或最大限度地减少错别字。

注: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基于新课程高考的历史材料题复习应考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151109061。

猜你喜欢

李贽要点历史
“三根”学习要点
健康烹调的要点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A Teaching Plan ——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n Exposition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新历史
2015年报道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