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2017-03-29陈功常
陈功常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东西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传统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少,而且缺乏自我思考能力,从而导致老师的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能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解决成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通俗地说,数学就是一门关于计算的课程。引起枯燥性和高逻辑性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也因为很多人认为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大、学了没多大用,所以,学生对数学没什么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从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解决成了老师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再加上初中生心性还不成熟,缺乏学习意识,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引导、善于熟知学生心理。那么,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正确引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藏着数学的奥秘,我们应该从生活中遇见的问题中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有学习的冲动。初中生,爱玩的天性还没有消退,这就要求老师从他们的角度出發,这更容易与学生贴近。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老师应样找到一个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沟通方式。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过程。只有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促使学生对学习有较高的热情,才会达到教与学两不误的双重功效。其次,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反复按照课本的问题来找方法,那样解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况且数学本身的逻辑性比较强,并不是只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解决的,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找到解题的方法就越多,就不会有那么多局限。而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对于后进生更要多加关注,使班上的学习成绩能达到同一步,这对于老师授课来说相对会轻松一点。学生有饱满的学习热情,老师就有高昂的授课动力,就会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独立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要敢于放手,要让学生去大胆的猜测、大胆的思考,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以不同观点认识同一件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要求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大胆地去创新,挣开课本的束缚,让课本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课本本身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是供老师传授知识的文字资料,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多思考、多动手,形成一个不完全依靠课本的自主习惯。
当一些问题无法下手时,老师不要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用一些生活实例或一些反问来让学生独立思考。我们都知道,数学本身逻辑性很强,只要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这一类题,下次再遇时,就可以举一反三,毫不费力地解出来。再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建竞赛。我们都知道,其实学生的竞争意识还是很高的,他们普遍都有一种攀比心理,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个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思考,自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对数学的解题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很容易的进入角色,走进自主学习的境界。教师要构建有益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方式,及时有针对性地调节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案,用不同的方法来刺激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形成自我寻找问题的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本身具有的高度抽象性、严密性和广泛性,对数学老师有更高的要求。想让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就要注重教与学的同步。这里的教与学是老师教学生学,也是学生教老师学。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其实,学生有很多想法都值得老师肯定与学习,但有的老师有时候碍于面子会否定学生的想法,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老师与学生应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学生的想法要予以肯定,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老师自身的参与,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重视教学授课的结构,老师也要学会自我检讨,只有当老师和学生步伐一致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当教与学达到一定的默契度的时候,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地学,积极地学,这样就会更接近我们的预期目标。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方式。学生学习需要老师积极地去引导,找好方法,用好方法,用对方法,让学生养成一个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学典.论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
[2]杨春洪.体验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综合版),2008(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