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入,对话碰撞,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实践探究

2017-03-29何启冬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问题导入对话式教学小学数学

何启冬

摘 要:对话是课堂教学的轴心,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灵魂。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少不了对话,它是教材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碰撞,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学生之间的分享与互动,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将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展开,并尝试以问题导入的方式,激起课堂教学的千层浪,让对话碰撞出星星火花,点燃课堂,促进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入;对话式教学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心,旨在命名世界。”巴西教学哲学家弗勒雷关于对话的定义给予了教育者全新的教学思路,对话本身就是创作的过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就是引导他们进行思维的自主开发、知识的自主建构以及能力的自我延伸。其实,对话不仅发生于学生之间,它还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轴心,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灵魂。当教师真正理解“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这一理念时,才能改变“填鸭式教学”,将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与教师、同学甚至教材的平等对话。

“对话式教学”不仅指的是课堂教学对话,更是一种平等自由的教育思维,强调了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尊重与鼓舞。数学课堂是思维碰撞的活跃地带,对话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如何以对话为媒介,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与问题导入相结合的对话式教学践行了这一理念,本文拓展了“对话”的内涵,从学生为解决问题与多方素材的对话入手,浅析如何在“对话式教学”中实现学生自学教材后问题的提出与聚焦,课堂问题的探究与解决,随堂练习的思考与提升。

一、与教材对话,课前问题聚焦

对话式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开口与人说话,更多的是一种人性化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在平等与自由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倡导学生与教材对话,与自己的经验世界对话,在课前预习中通过思维的碰撞与新旧知识的對比,大胆提出质疑或困惑,进而在课内学习时更有方向感与针对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开始,以问题攻破为教学主线,所设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辅材料,尽管问题专业,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解题的过程被动且转化率低下。而我们所倡导的学生课前预习与问题提出,完全出自于学生的自学行为,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真实需求,有利于完成他们知识的自主建构及思维能力的夯实。这在逻辑性极强的数学学科中更具备实用性,譬如对数学概念的推理和几何图形的解析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课程开始之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分享与问题收集,大约十分钟的交流检验了学生预习的成果,且再一次重温与梳理了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脉络。对于除法的学习学生不陌生,而本单元涉及的内容从数值的大小和口算的难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教学前,笔者留出了充足的先学时间,以“微课”为小老师,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联系,在寻找、讨论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学生们一边观看微课视频,一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分享了预习成果,有些学生则回顾了以往学习的除法知识,大家有交流也有分享,课堂对话充满活力。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接中主动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当被除数和除数是整十数,应该怎么口算?②试商和调商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关系?③当除数不是整十数,除不尽的怎么计算?学生提出这三个问题让我们尤为惊喜,这说明他们切实进行了认真且深入的教材剖析,所提的疑惑正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由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学生所提问题的层面有所不同,但问题的产生一定来自于学生与教材的对话,脱胎于思维碰撞之中,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始,同时也是教师明确教学方向的指南。

[?] 二、与思维对话,课堂问题探究

“一个坏老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这是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的名言,这句话与中国古代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着共通之处,其实都强调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就应该达到启发的教学效果,通过问题的导出,促进思维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激起学生思考的火花,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去摸索、去探究。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倡导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归纳、去总结,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与指正。有了课前问题的提出,课堂理应是学生与自己思维对话的开始,与教师、同学讨论对话的开始,而不是等待教师倾其所有,对学生灌输知识。当然了,这也就对我们问题的设计与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问题的预设中,我们要做到反复琢磨,不断优化,问题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扣紧生活、富有童趣。在对话过程中,我们既要做问题的提出者,还要善于进行角色转化,参与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引导他们成为问题的发现者,鼓励他们成为问题的质疑者。

笔者认为,课堂问题的探究既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更是整个班级的思维碰撞过程。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关于角的分类和画法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活动角的运用与心得分享、巩固、掌握了角的绘图方法,这是学生在预习中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锐角、直角、钝角的分类,上课伊始学生分别画图展现,进而互帮互助、举一反三,探寻出了用量角器和直角绘画其他角度的方法。随后,学生通过转动活动角,将之转成一条直线,进而认识了平角。以上过程,学生不断在与教师对话,与同学讨论,又能静下心来分析结论,这才是对话式课堂的优质呈现。在这个导入过程中,笔者以“画角”为引线,循序渐进地抛出问题,“你还记得怎么画角吗?”“这些‘角伙伴你们还记得吗?”“大家觉得哪个小组的角画得最好呢?”“你能用活动角变个小魔术吗?”通过问题中的对话,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们走进问题,引发他们的独立思考,促进他们的动手实践,把对话变成问题探究的发动机。

[?] 三、与知识对话,拓展问题练习

回归知识本身,我们无法忽略练习带给学生无可替代的作用。练习让学生在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漏,实际上,我们设置练习题、应用题,是学生知识巩固的开始,完成练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与知识对话的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处理练习活动时,只强调学生做练习的过程,检验学生做练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们在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对话,把活生生的练习对话变得死气沉沉,导致学生们一到练习环节,就像蔫了的茄子,提不起精神,兴致寥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应局限于教科书或教辅材料中的变式习题,还应包括一些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练习。在探究性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再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做练习的过程变成更加有趣的对话过程。

举个例子,当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后,便可以将所学运算思路在购买商品时加以运用,创设学生们购买商品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们在角色扮演、对话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学生到文具店买笔记本,老板告诉他“买6本笔记本一共需要30元”,学生手里有50元,现在他要思考这么多钱一共可以买几本。不少学生一开始听到老板的回答时有些蒙,一下子不知道手里的50元怎么用。为此,笔者鼓励两个学生上台进行情境再现,并以情境定格的方式,在老板回答时进行定格,引导学生在某个点上展开思考与讨论。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与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对话,调动思路,在讨论中,他们列出算式,进而解决了眼前的实际问题,并夯实了混合运算知识。(此知识点来源于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

诸如此类的生活化数学探究,既是知识的拓展,又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联想水平,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与知识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可见在练习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问题的设计,又要注重问题的解决方式,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以生活展开对话,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对话,在对话中理清解题的思路,打开解题的突破口。

德国教育学家克林伯格说过:“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无论以何种形式开展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去学、学完去问、问完去解,在多方对话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才是实现小学数学优质教学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基础,教育者仍需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问题导入对话式教学小学数学
试论分组学习下思维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对话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应用
对话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课堂问题导入艺术实践研究
以“动”促“学”,以“学”带“动”
刍议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导入”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