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韩茶道精神中“和”之异同

2017-03-28黄建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茶道饮茶茶文化

黄建娜

(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中日韩茶道精神中“和”之异同

黄建娜

(韩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中国的茶道精神为和、敬、廉、美;日本的茶道精神为和、敬、清、寂;韩国的茶道精神为和、敬、怡、真。三国均把“和”字列为茶道思想之首。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和对比,认为三国茶道精神中“和”之共同点为均体现了儒家的和善知礼和禅宗的修身养性。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茶道精神中的“和”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日本茶道精神的“和”倾向于心与心的和谐;韩国茶道精神的“和”表现在人与人的和谐。

中国;日本;韩国;“和”;茶道精神

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品,自古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由茶叶的普及与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国外交活动中常常提到中国茶文化。2014年4月1日,他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就以茶比喻中国文明,提出中国“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张,用“和”诠释人类多种文明的兼容。[1]“和”作为中国人文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与核心。

中国以及毗邻的日本、韩国都注重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如果说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那么茶道的核心就是茶道精神。经过多年的文化传承与积淀,中日韩三国的茶道精神均可用四字来概括。中国茶道精神可以提炼为和、敬、廉、美;日本茶道精神可以概括为和、敬、清、寂;韩国茶道精神可谓和、敬、怡、真。其中,“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和睦、和谐、和悦。那么,三国茶道精神中的“和”有什么共同及差异之处呢?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和对比等方法对此问题加以阐述,并试论三国对茶道“和”精神的传承。

一、中日韩三国茶道精神中的“和”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汉代王褒所写《僮约》中提及“武阳买荼”等事可知,神农时代汉人就有饮茶的习惯,至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茶圣”——唐代茶人陆羽,他在著作《茶经》开篇就提到“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2]2。虽然陆羽没有直接对茶道精神进行论述,但其通过描述何种人适合饮茶来表达“精行俭德”的思想。与陆羽同时代的茶人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3]6030提出了“全真”的茶道思想。晚唐宰相裴汶在《茶述》中说:“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越众饮而独高。”[4]7提出了“淡”的茶道思想。宋徽宗赵佶在其所著《大观茶论》中提到茶道精神是“清和”,明代茶人朱权在《茶谱》一书中主张饮茶与自然、与修道“和而为一”的思想。[5]17-18中国茶道一直把重心放在品茶及茶艺上,并不注重从感官体验提升到精神层面的茶道精神。鲁迅谈及品茶,也只是用一句“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来概括。直至1990年,庄晚芳教授在《茶文化浅谈》[6]中才定义中国茶道精神应为和、敬、廉、美。一个“和”字道出了品茗之中领悟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意义。

荣西禅师被称为日本的“茶祖”,他在奈良时期将茶引入日本,其《喫茶养生记》序论直接道出主题:“茶也,末代养生仙药,人伦延灵妙术”[7]26,并把禅修和饮茶合为一体。同时代的最澄禅师则将茶饮习惯引入宫廷,使禅宗和点茶在贵族中形成风气。可见,日本茶道从诞生之初就是为宗教、政治服务的。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赋予茶道深邃的思想内涵——“茶禅一味”及“谨敬清寂”[7]44。这种思想深受室町时代“侘”审美意识的影响。16世纪末,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继承并汲取了历代茶文化理念,确定了日本茶道基本精神为和、敬、清、寂。这四字也被称为日本茶道“四规”。一个“和”字点出禅宗思想中“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

韩国在兴德王三年(828)已由遣唐大使从中国引进茶种,并有饮茶及以茶供佛的习惯,有史料《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为证:“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来”[8]6-7。新罗时代,随着茶树的广泛种植,饮茶习惯在僧侣、贵族之间流行,茶道精神也在此时慢慢酝酿。元晓大师提出“和静”思想。进入高丽时期,宰相李奎报把茶道思想归结为“清和及清虚”,他在《访严师》一诗中写道:“僧格所自高,唯是茗饮耳。……此乐信清谈,何必昏昏醉。”[9]16至朝鲜时期,草衣禅师张意恂(1786-1866)先编写《茶神传》,后撰写《东茶颂》,并提出“中正”思想,为韩国茶道思想夯下坚实基础。至现代,韩国茶道精神最终被定义为:和、敬、俭、真。这一思想传承了中国茶道的价值观念,并继承了儒、释、道的精神,尤其是儒家思想。一个“和”字不仅代表着和谐处世,更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中和”“仁和”思想。

二、中日韩三国茶道精神中“和”之异

(一)中国茶道精神中的“和”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茶文化注重从种植到食用的自然舒心之美,自古就有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看出,茶最初作为大自然馈赠的“神药”而存在。陆羽所著的茶文化大典——《茶经》,主要内容在于讲述茶的自然功效: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而对文人茶道等内容表述甚少。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其诗作《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5]112-116把采茶人在云雾缭绕的山中采摘茶叶、大家品茶斗茶等情景描述得犹如行云流水。可见宋代从民间到宫廷,从百姓到雅士,各个阶层都爱“斗茶”,但大家关心的是大自然的产物——茶叶的品相及口感,上升到精神层面者甚少。明代兴起文士茶,即文人逸士、书生墨客在大自然中品茶,有感而发,吟诗作对,挥毫泼墨,与大自然天人合和。可以看出,中国茶人饮茶在于“品”,强调如何泡出色香味俱全的茶水,如何品赏茶汤的美味,追求既诗意又随和的氛围,享受大自然“和”的美好意境。中国茶道重茶、重品,茶道精神也随之注重自然和谐。

(二)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和”倾向于心与心的和谐

茶种、茶叶自15—16世纪随遣唐使传入日本,数量十分有限,物种十分珍贵。高僧们把茶文化和禅修结合在一起,强调艺术品味及人际和谐概念,主张众生应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不念利益,用清静心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真谛,到达“佛我一和”的境界,带有茶与禅宗融会贯通的浓重宗教色彩。从表象看,茶道是宗教自然外观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内涵看,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使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将茶道套入一个神圣且神秘的光环中,提倡人们通过参与茶事活动主动自省、相互沟通,在清寂、幽雅的环境之中去除自我的心尘和彼此间的芥蒂,在品茗中领悟人和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意义,心和心进行“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交流。茶室中有意将茶席缩小在半榻榻米中,参与者的距离缩小了,更容易体会到心心相印、以心传心的“和”境界。

(三)韩国茶道精神中的“和”倾向于人与人的和谐

韩国与中国隔海相望,中国传统文化对韩国的文化影响深远悠长。韩国从接受中国茶道到将中国茶道本土化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三国时期为韩国茶文化的孕育期;高丽时代为茶文化迅猛发展的成长期;朝鲜时代是茶文化的停滞期,随着佛教的衰微而退败;日治时期是茶文化缓慢变化的蜕变期,深受日本茶道影响,连茶室也遵循统治者的意愿改成日本风格。1945年韩国独立后,日本式茶室被改为韩国式,韩国茶道开始效仿古礼,寻求高丽时代的习惯。现代茶人重新解读高丽时代草衣禅师的著作,把他在52岁(1837年)以诗歌为体裁撰写的《东茶颂》称为“韩国的《茶经》”。韩国延世大学尹炳相教授对此阐述道:“草衣禅师教导我们的茶道精神‘中正’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劝人为人处事要有自知之明,不可过度虚荣;性情暴躁或者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中正精神应成为人与人交往中的生活准则。”[10]180在“中正”思想引领下,韩国茶道精神“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儒家“中和”的基本精神,同时继承了释道的价值观念。这里的“和”思想主要主张人与人相处和睦、互帮互助,不仅体现了儒家“仁和”观点,还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价值观。

三、中日韩三国茶道精神中“和”之同

“和”字既表示和谐,又表示和悦。中日韩三国茶道,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都将本土的民族精神体现在茶事活动中,以茶为载体的茶道实体活动体现出“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事之道、“天人和合”的崇尚自然之路、“和善待客”的礼仪规矩之道。“和”字既体现了儒家精髓的从善知礼、和睦共处、互敬互爱,又表现了禅宗的清心真诚、修身度性、简洁朴实。

四、中日韩三国茶道精神中“和”之传承

“和”这种可贵的茶道精神延续至今,早已成为各国的精神文化瑰宝,融进了各国精神和思想意识之中,同时也成为后人继续追求和传承的文化之一。

中国茶道无论在冲泡技艺上率性而为、随心而动、追求自然圆融,还是在感官体验上关心茶汤的口感、重视品饮,甚至是思想处世上崇尚自然等,无不体现了茶道精神中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和”。日本民族重礼义的特性体现了茶道精神“和”。“和”的思想吸收了禅宗人人平等无差别的观念。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待客亲善、互相尊敬,于细微处为他人着想,追求幽静、简朴的生活环境等,均受到了茶道精神以心传心的影响。如今韩国的吉日宴饮或者婚丧嫁娶,皆极其注重礼仪规范,高度仪式化的韩国茶礼占据了重要地位。可见,韩国茶道精神“和”从儒家礼法思想出发,逐步发展成为固定的韩国礼仪模式。

探究三国茶道的精神内涵,有助于促进相互交流、兼容并包,把茶道这种东方美学发扬光大。

[1]庄贤静.习主席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EB/OL].(2014-04-04)[2017-07-12].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4-04/04/content_32003338.htm.

[2]陆羽撰,沈冬梅校注.茶经校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A].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第15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

[4]裴汶.茶述[A].长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历代紫笋茶诗文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5]檀亚芳,刘学芬.茶文化与茶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18,112-116.

[6]庄晚芳.茶叶文化与清茶一杯[N].光明日报,1986-10-11.

[7]伊藤古鉴.茶和禅[M].冬至,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6,44.

[8]童启庆.图释韩国茶道[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6-7.

[9]陈文华.韩国茶文化简史[J].农业考古,2005(2):16.

[10]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J].农业考古,1997(2):180.

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ofHarmonyintheTeaCeremoniesofChina,SouthKoreaandJapan

HUANG Jian-n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China)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tea ceremony is harmony, respect, purity and beauty; the Sado of the Japanese is harmony, respect,purity and tranquility; while the spirit of South Korean tea ceremony is harmony, respect, joy and reality. The three countries all regard “harmony” as the first thought. Through the collatio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paper sums up their common place of “harmony”: all of them reflect the self-cultiv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Zen. In addition, “harmony” in the Chinese tea ceremony emphasiz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rmony” in the Japanese tea ceremony inclines to the harmony between heart and heart, while that in South Korean tea ceremony focuses on the interpersonal harmony.

China; Japan; South Korean; harmony; tea ceremony

G112

A

2095-7602(2017)11-0186-03

2017-07-26

黄建娜(1980- ),女,讲师,硕士,从事日语语言学、日语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茶道饮茶茶文化
体验茶道魅力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道人生
《茶道六百年》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