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美、英三国道德教育对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7-03-28周翔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热点教育者

周翔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德、美、英三国道德教育对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周翔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依托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德国的政治教育利用网络条件对“政治性”内容的安排、美国公民教育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的选择和利用、英国道德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都对我国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德国;美国;英国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带来了革命性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在商业化的网络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德国的政治教育、美国的公民教育和英国的道德教育对我国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政治教育:改进政治性内容呈现形式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背离“政治性”这一本质,但如果教条地坚持“政治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政治议题方面或单纯强调政治本身,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发展,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大量内容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1],但通常是设立网站、网校、app、微博或微信公众号,将线下内容照搬到网上,教育成效欠佳。在这方面,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从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的“国民教育”到魏玛共和国的“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德国一直以来都有着注重政治教育的传统。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政治教化”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后,为了防止政治教育成为实行专制的工具,同时也为了扭转二战后德国公民“远离政治”的情绪,当代德国的政治教育强调无论政治教育的总原则还是针对具体政治现象或政治观点的解说,都不能强加于人[2],要通过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偏好和心理发展特点,将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包装,以歌舞、戏剧、电影等更易于接受和传播的形式进行呈现。

鉴于此,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其他能够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和服务一样,更具时效性,更贴近受教育者的需求,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进行网络化的解读和呈现,将其包装成教育者自觉想要了解的、通俗易懂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人作为“社会的人”的社会政治化需求。近年来,以“一分钟读懂全国政协工作报告”为代表的“X分钟读懂XXX”系列、以《千万条路,中国共产党与你同行》为代表的专题宣传片、以《为了美好生活》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广告片及以“划重点!十九大报告来了”为代表的“划重点”系列,都准确地把握了网络时代受教育者崇尚快速、便捷获取高质量信息的习惯,通过设计精美、重点突出的图片或节奏紧凑、主题鲜明的视频,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以受教育者更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导。

二、美国公民教育:用好时事热点

大数据时代,各门户网站和手机新闻类app的数据抓取功能、微博类平台的实时热搜、微信朋友圈类的转发分享,突破了时空地域、阶层地位、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性,使人们在网络上集中围绕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成为一种常态,这就提出了如何利用网络热点的问题。美国的教育标榜自己是中立的、“超越党派之争的”、不受政治影响的。在这一条件下,美国的公民教育以重大节庆和时事热点为切入点,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对身边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尽管不提供现成的“标准答案”,但总会想方设法诱导受教育者,甚至直接提供分析问题的理论工具,进而使其按照教育者的倾向作出教育者预期的判断。例如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一方面是利益集团为争夺政权上演的“烧钱大战”,另一方面为美国的公民教育提供了绝佳素材,在推高美国民众政治生活参与热情的同时引导美国民众增强政治认同,进而增进美国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此外,美国“独立日”节庆、“超级碗”赛事、“奥斯卡”颁奖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都让民众切实地感受到美国经济、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强大实力,在民众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完成了公民教育的内容。

鉴于此,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网络热点问题中选好切入点,通过对某一热点的评论、转发、点赞等网络互动行为,将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在网络上接触到的热点都成为带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热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宣教的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并非热点的制造者,而是从网络热点中寻找切入点,因此在开展教育实践中必须遵循网络热点的相关特性。第一,网络热点更迭速度极快。以微博热搜榜为例,一旦某关键词占据热搜榜超过24小时,其本身就可能成为一条该关键词“霸榜”24小时的新闻。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及时反应,尽量在热点问题的热度上升期介入,如果不顾热度消退而仍坚持“炒冷饭”,就有过度消费之嫌,会引发负效应。第二,热点问题在不断发酵的过程中容易“跑题”,陷入网络情感宣泄大潮之中,偏离对问题本身的价值判断和讨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教育者必须抓住热点,运用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武器进行全面而理性的思考和解读,使热点成为反思意识形态价值的热点,不要陷入与某一种价值观念的持久战中。

三、英国道德教育:做好良性互动

技术发展的飞跃使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同一时间集中思考同一议题成为可能,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放大了单一教育者的努力成效,其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特点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具备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基本垄断了教育内容,享有很大的信息特权。权威性、向心力极强的舆论群体在网络世界里是不多见的,每个人在网络上都会“有感而发”,而自己的声音又往往被淹没在意见的海洋中。可见,除去极少数的“意见领袖”,绝大多数人在网络上的活动还局限于较小范围内的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互动等方面。在这个方面,英国道德教育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的德育主要由教会神职人员、深受教会影响的教师和家庭成员来开展[3]。由于受宗教教化工作模式的影响,英国德育除了“布道”式的集中教育,还注重“告解”式的循循善诱,帮助受教育者排解情绪压力,引导其作出符合教育者预期的价值判断,在良好的互动中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任。

鉴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在网络中找到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单要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网络热点内容相结合,还要尽量融入受教育者的互动材料。教育者要注意同受教育者形成良性互动,提供更多能够引发讨论、促进反思的互动话题,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优化的互动空间,避免教育者在网络世界中仍然延续灌输式的“自说自话”。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更为平等,在互动中会对教育内容形成评价或口碑,有理有据、有力有节的优质内容将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促进受教育者加深或长期保持互动,同时减少甚至停止与无法提供优质教育内容的教育者的互动。近年来,鼓励高校辅导员自建、自营微信公众号就是很好的例证。随着网络互动的充分开展,一部分内容优质、贴合学生需求的公众号通过朋友圈转发、名片推荐、扫二维码、线下转介绍等各种途径积累了大量关注者。

四、结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广泛的主题,任何热点话题、流行符号都可能是很好的切入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互动过程中处于基本平等的地位,要求教育者充分坚持“政治性”,抓住热点,善用互动交流,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达到引领思想、教化政治的精神传导效果。

[1]张瑜.试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演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2).

[2]傅安洲,阮一帆,彭涛.德国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王颖.国外高校教师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及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D64

A

2095-7602(2017)11-0023-02

2017-06-12

周翔宇(1989- ),男,研究实习员,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热点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热点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热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结合热点做演讲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