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学习观及其启示

2017-03-28梁君春姜旭之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子罕修德立志

梁君春,姜旭之,胡 硕

(1.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2.广东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3.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东 广州 510045)

孔子的学习观及其启示

梁君春1,姜旭之2,胡 硕3

(1.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2.广东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3.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东 广州 510045)

孔子的学习观凝聚了孔子精神世界的神韵,极具个人魅力,对后世影响巨大且深远。孔子的学习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根基是由他的世界观决定的。孔子将其学习观一以贯之地付诸实践,取得厚德厚学之果。

孔子;学习观;立志;修德

孔子的学习观极具时代特点和个人特色,对后世学人影响至巨至深。孔子的思想高度和实践成就是他的学习观的直接体现。孔子的学习观就像一面镜子,给今人以深刻的启示。

一、立志之学而非盲学

何为学之本?孔子以志为学之本。孔子所立之志既不是田园恬淡之志,也不是书斋学究之志,而是以“守死善道”为终生之志。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贫且贱。”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但忧国忧民矢志不渝。孔子的立志对其学习观起着主导性作用。有了这个“志”,才有了孔子学习观的根基和完整。孔子立的志就是“守死善道”。《论语·子罕篇》有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卫道之志面前,孔子挺身独任、不问左右。孔子在蔡国受困时,“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面对子路怒色质疑“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淡定答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明明白白地告诉门生,君子之志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改变。

孔子以教师为业,以育人为本,以“仁”教化天下。他知道这个任务艰巨,所以在《论语·泰伯篇》中放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以“士”为居,以“师”为业,以“志”为命,开始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艰辛征程。

孔子的立志之学成了后人努力实践的榜样。明末清初的儒家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写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种担当的勇气不是从天而降的,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摔打磨练出来的。

重道不重术是孔子学习观的重要价值指向。孔子精通“小六艺”,一生很少谈“术”,声言要“以仁为己任”,“守死善道”。在孔子看来,道是术之根,道正则仁至,道失则妖至。《史记·孔子世家》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在自我评价时首先强调“学道不倦”,没有提到“术”。

孔子以学为终身之业、终身之乐,终生奋学不止。《论语·学而篇》开篇就言明学习带来的快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此时年届四十,感悟出学习带来的愉悦,经历了蒙志、明志、立志、励志、壮志、酬志的心路历程。

孔子在少年时就立下宏图大志,这对其建立丰功伟绩是极为重要的。《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深知苦难是他成熟和成长的最好伴侣,强大的志向使他养成了深思好学的习惯。孔子的深思好学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真”“实”之学而非空学

何为学之要?这是孔子立志之后面临的重要问题。孔子的学习不是泛泛之学,他最看重的是学“真”与学“实”。孔子的求实之学与求真之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的求实求真之学有很生动、详实的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论语·为政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究的是要老老实实,虔诚坦荡,直面不足,坚决立改。《论语·为政篇》:“子曰:‘多闻阙疑,……多见阙殆’”。讲究的是要多听多看,言行谨慎,虚心低调。《论语·子罕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讲究的是要坚持不懈,积少成多,天天向上,永无止境。

孔子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主动性。《论语·泰伯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教导学生要珍惜时光,将紧迫感变成努力的动力,这样才能完成使命。《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身怀六艺且水平很高,但不以此为满,仍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奋进。以弘扬天下大道为己任的孔子深深懂得,立志担当大任必须求真务实、坚韧不拔。

三、开放之学而非闭学

何为学之高?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孔子拜师求学时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论语·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所讲的“师”是他认为一切可以在某一方面能给他启迪和教益的人。

我们要从更广大的视角去看待孔子的学习观。他的学习观是全方位的学习观,这里有三个前提要件:宽广的视野和胸襟;对自身长短的判断要准确;对他人长短的判断要准确。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讲到自己的交友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他将人分成两类六种,认为前三种人是要虚心结识的,后三种人是要谨慎交往的。孔子认为交友是有明确目的的学习行为,足见他的慧眼与雅量。

四、自省之学而非骄学

何为学之严?孔子认为自省之学能真正地实现提升自己、改造自己的目的。《论语·里仁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孔子讲究慎重交友,将交友看作人成君子的外在条件。只有具有强烈的观察意识、反思意识、对比意识、求教意识,才能直面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习要与思考紧密相连,不如此,学习就失去了基础。

《论语·为政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时要保持客观、防止武断。《论语·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强调谦虚的学习态度。《论语·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强调要对学过的知识反复体悟。《论语·子张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强调学习时不懂就向人请教,无论他的身份高低。《论语·公治长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调不自省就不能悟学,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不足,时时刻刻想到他人的长处。

五、修德之学而非浮学

何为学之厚?在孔子看来,修学与修德是互为滋养的,厚学与厚德是一致的。孔子是修学与修德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以修学取修德,以修德取修学。《论语·学而篇》记载子禽与子贡的对话:子禽问子贡,老师的学问是自己求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在求学的过程中严以修身以获得对方的敬佩,既获得所求的学问,也弘扬了君子的正能量。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据《论语·雍也篇》和《论语·先进篇》载,鲁哀公和季康子分别问过孔子同一个问题:“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前后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不是简单地回答鲁哀公和季康子的提问,而是进一步阐述了颜回是怎样一位好学的学生。“不迁怒,不贰过”讲的是管控不良情绪,不犯同样的错误。孔子把修德摆在第一位,把学文摆在第二位。《论语·学而篇》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德实践上,在实践仁德之后才能开始学文。《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对修德与进学的明确看法:“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对浮躁和机巧之人一向不看好,《论语·学而篇》表明了他的态度:“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世界观是学习观的统领,孔子的学习观是以世界观为根基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有助于理解孔子的学习观。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巨人,作为中国历史精神的文化符号,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对整个民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当代人应该细心品味、静心体悟、专心学习。

[1]孔子,孟子.论语·孟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2]司马迁.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朱熹,吕祖谦.朱子近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B222

A

2095-7602(2017)11-0011-03

2017-08-09

梁君春(1990- ),女,科员,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姜旭之(1955- ),男,教授,从事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研究;胡硕(1985- ),男,主任科员,硕士,从事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子罕修德立志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子罕不受玉
子罕不受玉
苏梦飞
子罕弗受玉
子罕却宝
做官与“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