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伦理文化的异同及延伸趋向

2017-03-2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伦理道德

张 欧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4)

中西方伦理文化的异同及延伸趋向

张 欧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4)

中西方伦理文化虽有某些一致性,但在价值理念、人伦关系、人格模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别,二者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伦理精神。比较分析中西方伦理思想,必将为当代中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起既传续历史又展示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伦理文化体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西方;伦理文化;道德;异同;趋向

伦理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深层建构,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道德观念、精神信仰的主观表现,它往往以其特有的方式规范一个民族的精神领域,推动或制约社会文化的发展。中西方伦理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伦理精神,本文旨在探究中西方伦理文化的异同及延伸趋向。

一、中西伦理观迥异

“伦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伊索思”一词,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专用来表示研究人类德行的科学。伦理和道德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但二者在词源上既息息相通又各有特性,即道德在多数情况下涉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属于“抽象意志的法”;而伦理扬弃了道德的主观和任意性,提升为“客观的法”。

中国传统伦理属于内向型伦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典型,是以强调人伦、重视亲情、在意家庭、关注现实社会为特征的伦理道德。儒家伦理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形成无法估量的影响,成为中国社会现实版的“基本准则”。西方伦理属于开放型伦理,重视人的个体,关注自我价值、现实社会基础和情感性匮乏。中西伦理文化迥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伦理主题不同:政治伦理与宗教伦理

中国传统伦理的特性是伦理和政治紧密地合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伦理涵括政治、政治蕴含伦理的交相互动;西方伦理的特性则是伦理与政治并驾前行、各自独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伴着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弥漫扩散,统治阶级为了江山稳固和保持君王权威,渐渐把家庭伦理推进到政治生活领域中,构筑出包括“忠孝一体”“宗法礼制”“以礼治国”等在内的一整套伦理规则。

(二)伦理本位不同:以家庭为本位与以个人为本位

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宗亲观念十分强烈,个体意识和个体价值湮没于家庭之中,群体的宗法伦理至高无上。家庭伦理秩序靠一定的规范建立和保持,即古人所谓“人伦”。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长期桎梏着人们的思想。“三纲五常”培养了中华民族顾全大局的传统品格,却使人的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

西方伦理思想总体上显示出一种开放、外求、竞争的趋势。个人主义把个体从家庭和社会中抽取出来,并使之独立化、神圣化,从而成为西方伦理文化的基因。个人主义将个体利益、个人价值和尊严放在最高位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个体人格的健全,但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必然会促使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出现。

(三)价值取向不同:重道德评介与重功利取向

在中国传统伦理观中,虽然墨家和法家都有过功利思想,但总体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重义轻利。这种尚义主义几千年来一直在我国占统治地位,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主张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本利末”等观点,对推动人们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过分强调道德生活的价值,而忽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易使老百姓形成“乐于言义,耻于言利”的价值认同趋向,阻碍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

古代西方的思想家也极力推崇精神生活,主张以理性节制欲望。但近代以来,随着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大肆发展,他们的这一思想被否定和批评,社会主要价值取向发生了极大转变。利益成为衡量事物的最大标尺,道德却成为牟取利益的砝码。当道德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人“自觉”地无视道德的存在与要求,以金钱、物质等的极大满足为追求终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在西方社会的滋长和蔓延,使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受到损害。

(四)生态主义伦理观不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从生态主义角度看,生态文明的中心是构建人同自然的和融关系。因此,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的伦理走向。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只有顺从自然才能生存。对自然的过度崇拜,必将导致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也终无结果。

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热衷思考的人们就将探求的目光聚焦在认识自然上。他们努力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并采取了“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认同天和人在宇宙中的相对独立性。人在宇宙中相对独立,具有自主性,因而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对待和大力宣扬。

(五)性格心理不同:重和谐偏保守与重竞争偏进取

中国伦理不仅重视“义”,而且看重“情”,即“贵和尚中”。“贵和尚中”与“天人合一”的观念一脉相承,它立足于社会的平稳,对中国人的思想方法、处世方法、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念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样的观念基础上,中国人在道德上追求和谐共融。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友好共处的思想使中国人讲感情、重义气,但也使得中国人倾向于保守、容易满足。

在西方伦理思想中,以利益争胜获得存在发展的道德观处于核心位置。这种观点认为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由此便形成浓重的竞争主义。竞争主义刺激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就了西方人敢闯荡、勇探索的性格特点,但过度强化竞争精神会加速个人主义向利己主义的行进脚步,使得人与人的关系淡漠,社会关系紧张等现象不断出现。

二、中西伦理观的共性

中西方思维方式虽然有差异,但在伦理观上有共同的属性。概括而言,中西伦理观的共同属性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西方道德建设都重视伦理精神

中西方在道德建设中都曾追问过一些共同的问题,如道德是如何起源的,道德与幸福关系如何,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否矛盾,道德的社会作用怎样,道德修养与道德理想、义利、理欲的关系等。关于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我国思想家管仲曾言:“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认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决定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道德与物质利益休戚相关,善的源头在于物质的满足,智慧和修养也以物质追求获得实现为基础。

(二)中西方道德建设都突出伦理精神的提炼和育化

伦理精神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中西方在道德构筑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体现民族个性与时代特点的伦理精神。例如: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忠君爱国、知耻尚义、克己复礼、德性主义和民本主义等传达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成分和基因;而西方伦理中的个人主义、竞争主义等呈现出西方文化独有的风格和形式。

(三)中西方道德建设都注重方式的拣取

要想让道德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关注道德建设方法与途径的多样性与有效性。客观来看,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中推行贤德之人的示范榜样作用,重视个人的躬行践履,是切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并合乎中国人性格特征的,是被实践印证的有效方式;而西方道德建设中的借助传媒推广、以宗教劝诫引导、用法律督促等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中西伦理观的延伸趋向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几千年文明的熏陶、滋养、丰富、历练中生生不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亲和力和生命力,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对未来伦理道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垂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天人合一,要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在人生态度上要求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在人文精神上强调休养生息、厚德载物、兼收并蓄。这些都渗透着中国人的修身之道、处世之道,是有着巨大生命力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将“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作为历史使命和最高理想,使中华民族形成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善良、勇敢顽强、自强奋发的民族精神。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美德对人文超越的感悟,而对其采取“拿来主义”态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传统伦理文化对科学理性也有一定的倾轧。儒学要想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就必须毫无惧色地面对多样文化的压力,必须和现代科学亲近。只有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道德文化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改变,才能增强其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光芒。

西方道德的核心价值在于独立性和理性。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个性得以解放、舒展、张扬,从而使创造潜力尽可能地释放出来。但是近代西方过于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使得个体独立性逐渐转化为极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过分张扬破坏了社会应有的平衡,使得西方社会在道德领域陷入危机。这种道德危机并不是因为个体没有遵从道德,而是由于对人性的“抽象理解”造成了整个道德体系自身的危机,也就是个人主义危机。

儒家伦理道德虽然没有能够行之有效地直接推动经济的进步,但在道德领域更好地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主体对自我道德伦理修养的重视并促进其不断提升;西方伦理道德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个体的人和社会没有更好地统一。从长远来看,社会和人类的自身发展需要和谐统一。所以,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性来考虑,中西方伦理道德文化的发展趋向应该是:中西方各自从对方的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提炼适合自身发展的精华,克服本身伦理道德中的缺陷和不足,向中西文化交融互补、共赢共利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从中西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中比较分析其异同和延伸趋向,会对建构当今世界伦理文化的新体系注入新鲜的智慧和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伦理文化会在这种交流、融通与合作中发展和壮大,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将会持续发展。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牛庆燕.全球化视域中的生态文化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17(1).

[4]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5]李世龙.古代中西伦理文化异同新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

B82

A

2095-7602(2017)11-0008-03

2017-03-07

张欧(1982- ),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比较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