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北新报》与伪满洲国对“新国民”的塑造

2017-03-2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报伪满洲国大北

张 瑞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大北新报》与伪满洲国对“新国民”的塑造

张 瑞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为了实现殖民统治的长治久安,阴谋利用青少年、儿童心智尚未成熟的弱点,采取学校教育、新闻宣传等多种手段向其灌输“日满协和”“大东亚圣战”等殖民理念。为了配合殖民宣传,由日本报人中岛真雄创办的中文日报《大北新报》于七七事变后特设《儿童》及《青少年》副刊,登载了大量配合时局宣传的童话、童谣、短诗、散文等体裁的文艺作品,为将伪满洲国的“二代国民”乃至于“次二代国民”培养成殖民者理想中的“新国民”摇旗呐喊。

《大北新报》;伪满洲国;殖民宣传

伪满洲国建立伊始,日本殖民者即特别重视对青少年、儿童的殖民宣传与教化工作,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日本认为中国东北地区青少年“大部分为受过去排日教育、三民主义教育或共产主义教育者、或受其影响与洗礼者”,因此“痛感有速谋统一青年层思想之必要”[1];二是日伪当局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寄托于青年的双肩”[2],若要实现殖民统治长治久安,必须实现对青少年精神层面的严格控制乃至彻底改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殖民者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青少年之“训练”工作,如通过学校教育渗透殖民思想,利用组织“满洲国童子团”“协和少年团”等方式强化组织管理,以便最终实现精神控制。与此同时,殖民者还以电影、广播、报刊、书籍及其他宣传品为媒介向青少年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殖民宣传活动。

为配合日伪殖民宣传攻势,由日本报人中岛真雄创办的中文日报《大北新报》①于七七事变后陆续增设了《儿童》、《青少年》等专业副刊。《儿童》副刊创办于1936年下半年,一般位于该报的第六版或第八版。1942年初大北新报社奉命改为康德新闻社哈尔滨支社后,报纸版面大幅度缩减,《儿童》副刊受此影响宣告停刊。《新少年》副刊创办于1940年3月24日,为周刊,每逢周日出刊,位于该报第八版,后更名为《青少年》,直至1944年9月与《大北新报》一同终刊。从表面上看,《儿童》及《青少年》副刊主要登载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如故事、童谣、儿童剧、诗歌、篇幅短小的散文、议论文等,并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及自然科学的常识,是《大北新报》为增长青少年的见闻、丰富其知识、提高其文学修养而设立的专门园地。但是,在这些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内容的背后始终隐藏着一个明确的主题,即为将伪满的“二代国民”乃至于“次二代国民”培养成殖民者理想中的“新国民”摇旗呐喊。

一、涵养“国家”观念,灌输“亲日”思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为了彻底征服东北民众,殖民者极力向东北年轻一代灌输“满洲国”的国家观念。《大北新报》作为日本在北满地区的传声筒和扩音器,对于“满洲国”国家观念的宣传自然十分重视。该报经常登载为伪满洲国歌功颂德的作品,如《儿童》副刊登载的《儿童应担负建设责任》一文写道:“诸位小朋友们,我们睁眼睛抬起头来,向四下看一看,美丽的国旗,在满洲广大的空中,已经到处飘扬了,王道主义的声浪,好像霹雳似的已经醒了,全民众的迷梦,幸福快乐的王道乐土,经一步一步的建设起来,我们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多么值得鼓舞和兴奋啊。”[3]该报通过诗歌、散文描绘伪满洲国的美丽景色以及人民生活的美好和富足,意在激发青少年儿童的所谓“爱国”意识。《儿童》副刊刊载的诗歌《春天的乐园》向青少年虚构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轻松的南风,吹来了光明美丽的春天,散布在帝国乐园里,山川、河流,乐园充满了诗人的灵感,万物充实了发育的精神,映现出红绿浓娟。那和暖的春风在吹着,吹化了山头积久的雪,吹流了江河久冻的冰,化——流,化去了愁思怅惘,以往的枯萎,流来了快乐美满,现今的光明。阳光照到春天的大地上,农人们都堆着笑脸儿,努力努力,今年的希望,期待着丰年。南风阵阵的吹着,樱花、梨花,陆续在良好的风光下开着,赏花的人儿极多,园里的游人,大多是笑容满面。”[4]

为维护殖民统治的稳定,《大北新报》利用文学作品污蔑抗日武装为“匪”,将伪军和日军美化为拯救人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力图消灭儿童及青少年一代的抗日思想。如1938年9月1日的《儿童》副刊刊载的长篇故事《谁能想到》,主要讲述了集家村的村民李光在父母去世后被迫参加“国军”,最后当了营长、率领士兵剿灭“匪徒”的故事,向青少年儿童灌输伪军“保家卫国”以及“参军光荣”的理念,欺骗东北的年轻一代为日本殖民者效命。故事描绘战斗场景时特意突出了伪军的英勇:“三百多名的强盗围住了集家村,村长领着七十名团丁慌忙的迎战,“唉呀,西边支不住啦。’‘坏啦……西南边给放上火了’团丁们颤颤地喊着,集家村眼看就要失陷了,……这个当儿,竟来了一营的国家健儿,营长在枪林弹雨下率领着兵卒们,东也挡、西也杀,把三百余名绿林英雄杀的落花流水,遍野(原文不清,似为“遍野”二字——笔者注)逃形,整个集家村的人该多么感谢呢!”[5]

除了注重培养东北青少年所谓的“国家”观念,日本殖民者还特别重视向东北的年轻一代灌输“亲日”思想,以此弱化甚至消除其民族意识。于是,在各种作品中“日满协和”的字眼频频出现。如《儿童》副刊1938年10月13日登载的童谣《小友塔》:“满洲国,真正好。日满协和,国防巩固了。全国家行王道,人民安居得逍遥。全满臣民三千万余,安居乐业享幸福。土地广五万方,吾国以农立,开哈新京,大谷仓,真富强。”[6]全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浅显易懂,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民众生活等方面歌颂了伪满洲国的“丰功伟绩”,特别是“日满协和,国防巩固了”一语直接点明了殖民者标榜的所谓日满友好关系,比较容易在儿童中传诵,欺骗性较强。该报于1938年10月30日登载的《回忆》一文也是宣扬“日满亲善”思想的代表作。文章由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德政写起,以此凸显近代中国“人心不古,只知利己,不知利人,争权夺地,终无宁日”的混乱局面,同时攻击原东北军,称其“荼毒生灵,毫不知惜,故人民所受痛苦深矣”,为日本出兵侵略东北制造理由;继而将日本殖民者对东北侵略的历史美化成解救东北民众的“日满亲善”的历史,称“尚德之友邦日本,兴仗义之师始于九一八事[变]祛除万恶之军阀,帮同设建新兴之满洲”。文章结尾发出感慨:“吾三千民众,宜如何感戴而觉悟哉!”[7]

为了迎合日本殖民者“亲日”宣传的需要,《大北新报》经常利用《儿童》及《青少年》副刊为日本大唱赞歌。如《儿童》副刊刊载的《九一五纪念日之感言》一文,借日本承认伪满洲国纪念日——“九一五”纪念日抒发感想,赞扬了日本在与伪满政府开展“外交”关系、发展伪满经济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施加的“恩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伪满洲国应当回报“友邦”援助、共同缔造“世界和平”的观点:“友邦即能如斯援助,使吾满洲国民,安居乐业享太平之福,故吾等当饮水思源,莫忘友邦援助之功德,并当友邦一德一心,互相提携以图共存共荣,维持东亚之和平,且即造成世界之和平也。”[8]该文篇幅短小,表述平实,内容层层递进,逻辑性较强,反复出现的“友邦”“一德一心”“共存共荣”等词语可以起到增强宣传效果的作用。

二、歪曲传统道德,培养“忠孝”观念

为了培养伪满少年儿童的“忠孝”观念,配合伪满当局对封建道德的宣传,《大北新报》的《儿童》副刊刊载了一系列宣扬封建传统道德的文章。对传统的“孝”道进行宣传的文章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孝亲说》和《孝亲》两篇议论文。两篇文章结构基本相似,主要阐释了为什么对父母孝顺以及为人子女如何尽孝的问题。文章称:“吾人幼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在在皆父母之劳,处处皆父母之苦”[9],因此得出结论:“父母之恩,山无其高,海无其深,为子女者,不知孝敬父母,禽兽不如也。”[10]关于如何对父母尽孝的问题,文章极力标榜古人的做法,称“我们应效王祥之卧冰求鲤,黄香之冬日温席,此人类之孝亲也”。实际上,该报对少年儿童宣传的所谓的“孝”,不仅是主张子女对父母孝顺,更是强调一种顺从的精神,借此培养少年儿童只知顺从、不知反抗的性格。

为了增强民众的“忠孝”观念,《大北新报》还曾刊载将对父母的“孝”与对伪满洲国的“忠”相结合而进行论述的文章。1938年5月5日刊载于《儿童》副刊的《忠孝说》一文,用通俗易懂的语句阐述了作为子女要对父母尽孝、作为国民要对国家尽忠的“忠孝”观念。文章称“对父母要孝顺”,“要服从父母的话”;在孝顺父母的基础上还要“对于国家要忠诚,……为忠诚则纳税或服务,必乐为之,是良好国民也。”[11]由此可见,《大北新报》刊载的文章主张青少年儿童作为子女要对父母极尽孝道,作为“国民”要对“国家”忠心不二,对殖民者和伪政权的经济掠夺要顺从而非反抗。

为了增强宣传效果,《大北新报》通过刊载故事的方式宣传“忠孝”观。该报刊载的童话故事《苦里的乐》将各种封建传统道德的枯燥宣讲融入了小学生爱仁与母亲的对话之中,并用儿童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故事的主人公爱仁对母亲说:“一、我决定能忍(对人),二、我时时谨言慎行(端品),三、我一定励行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信条读书(力学),四、我不负我父母的忠告(顺也),五、我一定作一个有用于国的人(忠)。”[12]文章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撰写故事,可以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将比较枯燥的殖民思想融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宣传殖民理念,灌输封建传统道德。

殖民者利用传统道德展开的殖民宣传,除了要塑造忠于日本和伪满洲国的“忠顺良民”,还要让东北地区生活的少年儿童为日本殖民者贡献一切。如《儿童》副刊于1941年2月1日刊载的《儿童应担负建设责任》一文以一个小故事开头,讲述了一个名为承宫的人幼年求学的经历:“从前有一个人,名字叫做承宫,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没有父亲了,家里非常贫穷”。承宫不甘心一辈子没有出路,“大着胆子走进学堂里面”,请求老师允许他以为学堂做工为代价收留他入学,老师被他的好学精神感动而允许他进入学堂学习。承宫经过刻苦努力,“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替国家做了很多事业。”该文以承宫的故事为基础,以简单质朴的语言提出了“儿童应担负建设责任”的中心观点:“儿童是国家第二代的主人翁,我们将来都担任着重大的责任,我们本身的好坏也就是将来国家好坏的射影。小朋友们努力吧,我们要在这主义旗下振起精神,鼓足勇气,不怕困苦,不怕艰难,不畏困苦,努力去用功读书,将来能担任起那伟大的责任,造成一个光明灿烂的国家。”[13]

另外,《儿童》副刊的编辑经常以编者按语等形式引导少年儿童树立封建道德观,如该报编辑于池明写的《献给小朋友们几句话》勉励儿童和青少年“要勤勉、要诚实、不虚伪、不好虚荣,要有维新的理想,保持着固有的道德,所谓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做一个二十世纪新青年的急先锋”[14]。文章语言平实、用词简单,恰如一个长辈的谆谆教导,欺骗性强,容易对儿童造成误导。

三、鼓动少年儿童支援殖民战争

随着日本殖民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战争宣传的日益狂热,鼓动青少年及儿童支援殖民战争逐渐成为《大北新报》开展殖民宣传的重点内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报在《儿童》及《青少年》副刊中经常通过刊载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渲染战争氛围,鼓动少年儿童竭尽全力支援日本的殖民战争。

《儿童》副刊往往选用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进行战争宣传。如1944年2月5日刊载的童话故事《工人王二的欲望》讲述了“在军需工厂里,从事炮弹制造的工人王二”不满足于现状,想进一步“为国家出力”,祈求神人把他先后变成一块铁、一个高射炮、一个炮弹,最后经过神人的点醒,意识到“最能给国家出力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人。没有人,飞机、大炮是不会制造的”,最终变回了军需工厂的工人,继续“作一名最能给国家出力的生产战士。”[15]作品以讲故事的形式,对“给国家出力”“忠君报国”等内容进行反复宣讲,以加深对儿童读者的宣传效果。

《青少年》副刊一般选择篇幅较长、文学形式较为成熟的诗歌、议论文作为载体进行战争宣传。如1944年4月16日刊载的诗歌《学校生活散记》主要描述了伪满学生在“庆祝诏书奉戴日”,“在官房前举行的”马拉松大会现场的情景,向青少年赤裸裸地宣扬日本的殖民战争。[16]如1944年4月8日刊载的文章《大东亚建设与青年应有准备》首先向伪满青年人宣扬了日军必胜的观念:“大东亚战争自开战以来已经快有三个年的过程了,在这将近三个年的过程中,皇军是继续的在胜利着,虽然最后的胜败尚未决定,但我们敢自信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自信这堂皇的民族解放运动一定能创造出空前的大胜利,空喊着战争的英美,以盲目防共的梦想,真是可笑到极点,虽然他们屡次用多数的飞机编队轰炸,但是来就来,来多了也免不了被忠勇的皇军打得七零八落。”在此基础上,文章打着“效忠国家”的旗号鼓动青年人全力支援日本的殖民战争:“东亚的青年们,团结起来吧,为了获最后的胜利必须要认清我们的任务,也就是拿我们的全力进行回收金属、努力储蓄、勤劳奉士等工作”,“我们不要怠惰不要退缩,只要国家有用我们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去作,就是死我们也宁肯牺牲,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是国家的,而绝不是我们个人的。”[17]

除了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大北新报》还将战争宣传融入常识栏目中,通过介绍相关的军事、历史知识鼓动少年儿童支援日本的殖民战争。该报于《青少年》副刊中设置的专门栏目“军事常识”,主要通过刊载各种军事知识制造战争氛围。如1944年2月26日刊载的《机关枪是步兵的唯一利器》介绍机关枪对步兵的重要性,1944年4月22日刊登的《落下的伞兵队》阐述了伞兵在战争中“于战术上的价值”,1944年5月28日登载的《普及国民对海军的知识》一文简单介绍了当时世界上主要军舰的基本性能。该报还经常通过《青少年》副刊介绍操作性很强的国防常识,如怎样制造简单的炸药、遇到敌人空袭如何应对等,向青少年灌输随时备战的观念。

总之,为了配合日伪的奴化宣传方针,《大北新报》以《儿童》《青少年》副刊为媒介,妄图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和常识栏目,在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将“日满亲善”“大东亚圣战”“为(伪满)国效命”等殖民思想理念灌输给青少年儿童,阴谋利用其心智尚未成熟的弱点,达到泯灭年轻一代的民族意识,将中国东北地区青少年儿童塑造成殖民者理想中的“新国民”,维护其殖民统治长治久安的目的。

[注释]

①伪满四大中文报纸除《大北新报》外还包括《盛京时报》、《泰东日报》及《大同报》三报。《大北新报》1922年10月1日创刊,1944年9月终刊,社址在哈尔滨,主要支社、局有新京、奉天、大连、东京、大阪等。该报始终秉承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宗旨,成为日本在东北地区进行殖民宣传的重要阵地。

[1]吕作新.协和会之概貌[M].(伪)满洲帝国协和会发行,1938:36.

[2]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9.

[3]儿童应担负建设责任[N].大北新报,1941-02-01.

[4]冯震霞.春天的乐园[N].大北新报,1940-04-25.

[5]王静天.谁能想到[N].大北新报,1938-09-01.

[6]马国植:小友塔[N].大北新报,1938-10-13.

[7]奚学之.回忆[N].大北新报,1938-10-30.

[8]白玉璞.九一五纪念之感言[N].大北新报,1938-09-24.

[9]王树森.孝亲[N].大北新报,1940-04-25.

[10]赵书春.孝亲说[N].大北新报,1938-05-05.

[11]姜树彭.忠孝说[N].大北新报,1938-05-05.

[12]稚子.苦里的乐[N].大北新报,1939-01-25.

[13]儿童应担负建设责任[N].大北新报,1941-02-01.

[14]于池明.献给小朋友们几句话[N].大北新报,1939-03-19.

[15]恒甲.工人王二的欲望[N].大北新报,1944-02-05.

[16]学校生活散记[N].大北新报,1944-04-16.

[17]大东亚建设与青年应有准备[N].大北新报,1944-04-08.

K25

A

2095-7602(2017)11-0075-04

2017-07-25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科项目“伪满时期东北报业殖民文化宣传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184号)。

张瑞(1982- ),女,讲师,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新报伪满洲国大北
大北农集团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吹泡泡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铁蹄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占东北罪行纪实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大北农业绩首现下滑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