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社会心态的新特点及其发展研究

2017-03-20王洪秋李贝贝

商业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

王洪秋+李贝贝

[摘 要] 健康社会心态的发展与培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影响,社会心态呈现出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普遍性与多元性交织、可塑性与保守性同在以及感染性与排他性共生的特点。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从关注民生、社会公平正义、媒体管控引导以及大中小学教育联动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科学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进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社会各方的互促共进。

[關键词] 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的特点;社会心态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003-03

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构成了人们社会心态发展的条件支撑。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社会心态的发展,人们对发生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许多社会现象表现出无所适从,社会道德是否走了下坡路,政府的决策是否是为人民着想,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否在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是否在恶化,国际间的竞争中国是否处于劣势等等问题时刻都在困扰着人们健康社会心态的发展与培育。只有找准转型期社会心态表现出的新特点,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不断培育和发展健康的社会心态,才能加深人们的社会认同感,使人们与国家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平稳进行。

一、转型期社会心态的新特点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原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弊端一下子显现出来,一时间泥沙俱下,什么贪污腐败问题、国企改革问题、医患关系问题、社区和乡村成员的关系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教育问题、医保社保问题等都成为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再加上有些新媒体由于管控不利,对一些社会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网络企业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时人们的社会心态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而且社会心态呈现出不确定性,其特点不断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也多种多样。

(一)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

由于社会不良现象以及生活压力等因素会造成人们的社会心态具有一定的消极性,表现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感与排斥,甚至由于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容易产生社会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社会心态的积极性是其首要的特征。一方面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每一个人社会心态中大多因素都是积极的、进步的,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爱国,拥护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能顾全大局,能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社会问题,他们能够承担起属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社会心态具有主动接受社会良好现象的积极性。他们愿意看到社会的进步,愿意看到人们素质的提高、愿意看到国家的富强,一些好的现象他们愿意为之颂扬,不良的现象他们会给予无情的鞭挞,正义与进取永远是人们的代名词。在社会某一现象发生后,人们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对这些社会现象主动加以甄别,在甄别的过程中对取得的正向的社会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对那些反向的社会经验会勇敢地抛弃。这些都是人们具备核心价值观,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素质的有力证明。

(二)普遍性与多元性交织

社会心态的普遍性是指社会心态的群体性特征,每个人的社会心理反映集中到一起就成为普遍心态。一些社会心态因素是每一个个体中都存在的,而有些社会心态因素在某一个体上是不存在的,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就是社会心态的多元性。社会心态的普遍性和多元性都是由人的生活经历、家庭来源、教育深度等因素所决定的,它反映了思想行为的特性。因此在对待社会心态时,一定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他们的心态培育也要根据不同个体采取相应的培育措施。虽然社会心态的普遍性决定社会心态的共性特征,但是它并不能覆盖整个群体的思想问题,也不能由此作任何定论,因此判断社会心态主流情况不能以社会心态问题作为唯一的判断条件。也就是说,我们将社会心态的普遍性和多元性凸显出来,就是要将社会心态与人们的思想现实状态区别开来,不能因为有的群体的社会心态不健康就否定社会主流心态,防止出现对主流价值观的误判。

(三)可塑性与保守性同在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善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喜欢用成型的经验去观察和处理接触到的外界事物。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新常态下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很快,有的事物一夜间就出现,有的社会现象原来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现在却一下子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新鲜事物和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人们有时也在怀疑自己的判断力,甚至有时怀疑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各方面的可塑性都很强。人们有时看到事物只是看事物的表象,对于其内部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得比较少,缺少对事物本质的追究,一旦遇到外界的纠正或者引领就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纠正和引领有时是正确的,但有时却是不正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心态加以培育和引导。人们有时根据时间空间的不同来判断事物,一旦这个时间和空间不同了,他们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观点和看法不专一,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因此我们在开展社会心态培育时一定要注意其外部因素的作用。人们在对待社会问题和现象时愿意随大流,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牵引和影响,特别是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更是将网络看成各种观点的参考空间,有时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发挥作用,致使一些观点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在进行社会心态培育中要注重网络因素的重要作用。

(四)感染性与排他性共生

当今人们的文化素质比较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思想观念,人们对待周围的事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式方法,他们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都是正确的,在思想认知上有较强的排他性。而我们也要通过当今人们的行为去发现他们的另一面。一方面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容易受到他人的观点的影响,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例如在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时,总是会互相征询对方的意见,总是会看别人怎么评论,拿其他人的观点作为参考,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染的过程。不光是在看法和观点上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还在行为方式上具有连锁性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人们容易受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感染,他们在看到一定的社会现象后,如果这个社会现象或者事件符合他们的思想看法,他们就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和学习,有时愿意把自己放到特定的环境和事件中去放大自己的感受,他们把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固化为自己的行为,有时成为他们为人处事的引导力量。这些有时是好的,这也是社会心态可以加以发展培育的依据,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走向事物的另一面,使他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导致社会心态产生危机,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偏差。

二、培育发展健康的社会心态

当前,各种社会现象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虽然人们对转型期这些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不良心态,但是从社会心态反映出来的新特点来看,对社会心态的发展和培育还是很有利的,这就要求政府和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同去应对不良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的侵蚀与冲击,共同来捍卫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关注和重视民生

1.完善利益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马克思主義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而进行的。[1]目前,人们面临的就业、生存等压力大,直接影响了社会心态能否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已经成为可能。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生活的改善,在保障其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生活标准,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社会发展带来的优越性。第二个就是要重点关注人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会促进人们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对社会首先有一个融入感。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敏感、心理脆弱,他们对社会保障机制最为关注,所以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首先要将利益机制和协调机制有效结合,在惠及民生的同时使人们看到社会机制健康、人们意志上进、社会利益公平,为全身心投入到健康社会心态培育扫清障碍。

2.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终极目标就人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就是要兼顾各方利益,在使一部分人先一步富裕起来的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要使不同阶层、不同工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民普遍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处理好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的基础上,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各个群体的利益;要统筹考虑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抓好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好经济基础,抓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一体化下的世界地位。这些关系处理好之后,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就会对社会抱有较大的理想抱负,放下思想包袱,才能培养更多社会心态健康、才华出众的社会人。

3.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们充分享受民主和社会生活利益的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构建政治民主、社会法治、人民幸福的平等社会。首先要处理好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集中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社会大生产中,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不断优化社会发展的各方因素,在合理构建发展环境的前提下又快又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二是要提倡社会良好的人与人的关系,让人们生活在生活幸福,有民生保障的社会中,不断满足人们对切身利益的追求;三是要构筑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机制,协调好各种机制,发挥好民主与法制的功能,让所有的人共同进入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明确这些,有利于减轻人们对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问题担忧,减少社会压力,他们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带着健康的社会心态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

(二)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

1.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财富。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增加物质财富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不等于物质匮乏,只有人民在拥有强大的财富基础上,才会消除社会的不公平因素,换言之就是,目前的社会不公,其产生的根源就是生产力的落后。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虽然进入了“新常态”,但其GDP的增速依然居世界前列。就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看,主要是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深化对外改革开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不断调整不适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汇集各方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的程度,社会发展就会逐步平稳,社会公平就会呈现在人们面前。要让人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人们渴望的社会公平正义要靠社会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人们只有以健康的社会心态投入到发展生产力中,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行为要靠一定的规则加以规范才能形成公平的社会风气与社会体制。加强社会制度建设,使制度对社会行为形成有效规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一些社会制度和机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现在我国呈现的社会发展的不公的问题,其归根结底是因为制度发展比较落后所造成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方向划定,找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方向性,确立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目标,充分体现人本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创造的积极性;其次社会制度建设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范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消除阻碍因素,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第三要兼顾好社会各阶层的制度诉求,特别是照顾到新增劳动力的发展需求,在“双创”背景下鼓励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完善好促进创新创业的制度扶持,使人们在实现自身的价值中不断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

3.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法治化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前提。一是要依法规范经济发展秩序。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一些经济行为扰乱了正常社会主义发展秩序,甚至一些违法发展经济的行为也比较普遍。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法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依法严惩违法行为,保证经济发展的良性前行;二是要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被剥夺了。因此要遵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严厉打击侵害公民人身权,侵占公民合法财产等不法行为,保障公民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三是要依法开展社会治理。要依法开展社会治理,依法打击涉及人身安全、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要保证公共安全,使老百姓有安全感,使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主流风气,使健康的社会心态主导人们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

(三)媒体的管控与正面引导

1.宣传弘扬主旋律。当今社会是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变化迭起、媒介信息技术更新日益加快的时期。当前一些传媒发出的新闻舆论也呈现出不同甚至迥异的导向,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们思想领域上的混乱、是非判断上的模糊和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甚至是徘徊,使人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无以依凭。[2]当前,人们思想敏感而活跃,其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社会媒体的引导。一是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发挥主流媒体的正确导向与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二是要将非主流众多思潮和文化引导到核心价值上。要适时抓住非主流思想文化的关键点,从宣传的主题到宣传的内容形式等要贴近人、感染人,让人信服,让人们主动转向核心价值观。三是要抓住青年人的心理开展宣传活动。青年人的接受能力强,但是他们愿意接受自己乐于接受的宣传,而且宣传要切中青年人的思想关键,将他们关心的问题及时宣传和解释,引导他们发展健康的社会心态,用正确的社会心态去审视社会问题。

2.把握好新媒体的导向作用。随着科技发展,网络、移动设备等新媒体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宣传媒介,新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是要运用信息科技,有效实现对新媒体的监管。要建立科技开发团队,对于新媒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经常性的研究,堵塞媒体漏洞,让新媒体上的宣传都是在可控的氛围内。二是要运用监管优势,整合好媒体上的宣传内容。要将新媒体上的各种各类信息加以归纳整合,注意用主流声音覆盖或者是引导非主流声音,把那些负面的舆论整合成大众关注的正能量舆论。三是要开辟专栏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走向。要通过专栏讨论、专栏报道等方式引导处于多元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更好地把握好人们的个性张扬,让人们充分发表追求平等自由、健康独到的思想见解,使新媒体成为健康社会心态发展的有力阵地。

3.提升大众媒体的品位。一是要提高媒体栏目的内容质量。要重点刊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作品,让媒体栏目成为经济发展的导航动力。要重点打造出一批引领大众主流思维的好栏目好作品,让大众学会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学会用理性思维看待改革开放的诸多问题。二是要对大众具有终极关怀的力量。要关注大众的生活质量的提升,要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为大众寻找幸福指数升华点,关心大众的思想,关心大众的身体,关心大众的未来愿景,让人们生活得更有主人翁责任感。三是要创新媒体的形式。要让媒体尽力远离商业化趋势,要分栏目、分版面关注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问题。要重点关注在校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传媒空间。广播电视节目应该讲究品位的高雅,追求社会效益,避免出现低级、庸俗的内容,这样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纠正学生群体出现的错误观念。同时,控制网络“自由”发布,坚决抵制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要围绕人们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贴近生活和工作,关注各方面的热点问题,使人们在欣赏高品位的媒体节目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正能量。

(四)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小中大学的教育联动

1.引导小学生认识自我。小学生是教育“白板”,如何启蒙就会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小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评估的内驱力,在缺乏客观评判标准的情况下,会自觉不自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要让小学生提高辨别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来认识自己;要引导学生和自己比较,将目前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作比较,将自己的期望与实际获得成就相比较。小学生一旦学会了正确的自我比较,会获得比外来的帮教好得多的效果;要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等手段,让学生自我暴露、自我交流、自我监督、自我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内省。这样就会使小学生种下重视内心发展,注重他人感受的良好心态品质,为中学乃至大学的社会心态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中学生“三观”教育。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理论、新问题、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钻研,尤其对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流行文化现象关注多、思考多、困惑多、纠结多。如果及时加以引导,消除学生思想上的迷雾困惑,就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世界、看待问题,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针对中学生勤于思辨的特点,利用课堂时间开辟思想、行为、身心专题教育,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遵循青春期特点,教师要与他们开展人与人的双边活动,把他们的偏激的思想和柔弱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要针对中学生追求先進的特点,注重在典型示范中纠偏正向;让先进典型的巨大牵引力量带动他们产生思想认同、形成行为示范,从而给他们以鼓舞、教育和鞭策,最终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3]

3.加强大学生社会认同教育。按照社会学的说法,认同是人们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就是他们与社会,他们与集体,他们与他人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实现社会感知的“内化”,我们就要为大学生创造有利于内化社会感知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的环境中强化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选择、接纳、认可的动态过程的自我掌控,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并付诸持久的行动,使价值观教育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要在党的意识形态需要和大学生在思想、生活中的价值观念需求之间找到契合点,真正实现大学生的社会认同,从而达到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要通过着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发展观、民主观、就业观、诚信观、幸福观等与大学生人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现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

[参 考 文 献]

[1]傅金珍.执政党要牢牢把握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动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10)

[2]张北坪.论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J].探索,2009(4)

[3]王洪秋.论邓小平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及其现实意义[J].求实,2014(1)

[4]徐俊蕾.社会认同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责任编辑:史朴]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
习近平同志心理学的相关论述及其启示
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对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失衡现象评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APEC会议期间网络用语折射出的社会心态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